如果遇到一件自己难以解决,或者会带来很大风险,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复杂问题时,人们通常会怎样做呢?
在多数时候,人们可能会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事情还会有转机,认为一定会否极泰来,认为自己的运气不会太差,有的人则选择逃避,觉得自己只要躲过这一时,也许情况会好转也不一定,而正是这些侥幸的心理,导致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人们能够提前做出调整,能够事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情况或许会有所好转。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存在趋易避难的心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人们所想的往往是如何逃避,当人们在两个不同选项中做出选择时,往往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个更容易的。这种心理很容易加剧人的畏难情绪,从而提前放弃拼搏,以致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而那些真正的成功者往往具备破釜沉舟的勇气,他们在面对避无可避的困难时,会选择主动迎击,直接将自己逼入绝境之中,断绝所有后退和逃避的念想;而当自己陷于绝境时,就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来应对危机。
著名的管理学者博恩·崔西写过一本名为《吃掉那只青蛙》的书,在书里,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如果你每天早上醒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吃掉一只活的青蛙,你就会欣喜地发现,在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里,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糟糕的事情了。”在博恩·崔西看来,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在多数时候,人们都会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当自己面对这一类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时,逃避和拖延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因为人们无论怎么逃避,问题始终在那里,而且会越来越严重,唯一的做法就是主动面对它们,最好是主动去解决那些难度系数最大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后面的工作得以顺利展开。这就像吃青蛙一样,虽然味道实在不怎么样,但是吃掉这只青蛙,人们才能够顺利展开一天的工作计划。
吃掉青蛙的做法其实和稻盛和夫的生活理念差不多,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时,稻盛和夫曾经这样说道:“‘把自己逼入绝境’这个话题中,所谓‘逼’,即‘让自己全身心投入’之意,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一事一物,是一种精神与意识高度集中的状态。这种状态,会让人在拼搏中受益无穷。”
稻盛和夫认为,一个人只要抱着诚实的态度,正视现实,选择迎难而上,就能发挥出平时难以想象的力量,绝处逢生。在《京瓷哲学手册》里,有这么一句话:只要拼命努力,把自己逼至极限,终会得到“神灵的启示”。当然,灵感源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但我觉得可以认为是神灵看到我们苦苦摸索的样子,而动了恻隐之心,于是给我们以启示。
无论是京瓷公司、KDDI,还是后来的日航,都曾面临困境,就在很多人打算劝说稻盛和夫放弃计划的时候,他却选择坚持下来,并且想办法带领团队努力奋斗,激发出团队巨大的能量,而正是这种巨大的能量改变了这些企业的发展轨迹,也奠定了稻盛和夫“经营之圣”的美名。
比如在创办京瓷公司初期,稻盛和夫曾经拜访了阔别已久的母校,他找到自己当初的老师,约着一起喝酒,畅聊人生。在得知稻盛和夫正在辛苦创业、搞研发的时候,老师出于好意,给了稻盛和夫一些建议:“稻盛啊,这样下去,你的身体会吃不消的。如果不保持从容余裕的状态,是想不出好创意的。你是一个技术人员,有责任不断想出好创意并投身研发,所以别把自己逼得这么狠。”
听了老师的教诲,稻盛和夫非常客气地笑着说:“老师,您这么说就错了。只有在进行研究时把自己逼至极限状态,美妙的创意和灵感才会产生。您说‘如果不保持从容余裕的状态,是想不出好创意的’,但这所谓创意只不过是偶有所得的设想而已。如果靠这种信手拈来的设想,连一般的工作都无法顺利完成,更别说尖端的科研工作了。”
或许有的人会觉得稻盛和夫的话有些失礼,可他说的却是真理。他认为很多所谓的教授和研发人员只是单纯地从事学术研究,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安逸,对于学术研究没有太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研究遇到困难可以换个方向,可以换一个项目,或者可以选择暂缓。但是创办企业不一样,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团队的生存,因此必须认真对待自己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在很多时候,创业者需要拿出“即便赔上性命,也要研究到底”的心气儿,有意识地逼迫自己尽快解决困难,绝对不能随意拖延,更不能逃避。只有将自己逼入绝境之中,人们才有更多的希望去做好那些事。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人,那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哪一个不是经历过破釜沉舟,哪一个不是遭遇过重重困难,但他们最终获得了成功,就是因为有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在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稻盛和夫始终都在强调这一观点:逃避不可能真正解决那些复杂的问题,一个人只有将自己逼入绝境,才会变得更加出色,才有机会让自己更加接近目标。俗话说“尽人事,听天命”,“尽人事”就是将自己逼入绝境,激发潜藏的力量,这是稻盛和夫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所有团队成员的要求。只有实现了“尽人事”的环节,才能够进入“听天命”的境界,让自己安心立命,在精神上获得解脱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