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的没办法长成你想象中的样子,他们只会长成你的样子。
我是一个特别独立的人,很少依靠他人。感情的事我想得开,感情以外的事我自己也能做得来。表面上大大咧咧,不给别人添麻烦,但其实我的内心特别顾及别人的情绪和感受,甚至有些“讨好型人格”。虽然看上去非常勇敢,在网络上什么都敢说,事实上那只是因为我在现实生活中遇事能忍则忍,自我消化负面情绪,很少向他人倾诉与宣泄。这样的性格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好的一面是,我不依赖他人;不好的一面是,我这种性格的人活得真的非常累。
所以我一点都不希望我女儿和我一样。
然而事情总会向我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每当她做事磨蹭的时候,我就会在旁边催促:“你不能利索点吗?”每当她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喊我的时候,我就会反问:“你不可以自己处理吗?”
久而久之,她变得越来越麻利,尤其在我面前,为了表现自己,能不让我帮忙就不让我帮忙。
她长成了我的雏形。
我为此深深地自责过,决定以后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她,但是等到再遇到事情的时候,我又控制不住自己,心里总有个声音在说:“人还是要靠自己,如果现在不开始学习‘独立’,以后得走多少弯路?”
我想把我得到的经验都传授给女儿,让她步履轻松地在人生路上前进,但我忘了人生路就是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熬出来的,没有人是例外。
我已过而立之年,才稍稍学会遇到问题时可以“曲线救国”,怎么能要求一个不满六岁的孩子现在就学会以柔克刚?我到现在还不太会说软话,又怎能奢望还在上幼儿园的她练就能屈能伸的本事?
成长这条路,妈妈还没有走完,怎么能希望孩子一步登天呢?
是我太心急了,太怕孩子受伤,这样反而让孩子受伤。
我记得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女儿完全没有分离焦虑,不知道是因为之前上早教适应了和同学一起玩,还是她不敢哭闹,总之她虽然害怕和我分开,但不会撒泼打滚。
我还根据早教老师的建议,给她买了一本绘本,书中小浣熊的妈妈为了让小浣熊在幼儿园不感到害怕,便在它手心吻了一下,并且告诉小浣熊,妈妈的“魔法亲亲”会一直陪着它,这就是妈妈的爱,哪怕是洗手也不会把爱弄丢。
所以,每次送女儿去幼儿园之前,我都会和她亲亲。开学一周后,我以为她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生活,第二周上学的第一天,粗心大意的我忘了“魔法亲亲”,并且在她表现出不愿意去幼儿园的时候选择扭头就走。
当我准备离开的时候,我听见她跟我说:“妈妈,我想要一个‘魔法亲亲’。”
她只是想要一个“魔法亲亲”,不是不想去幼儿园,也不是要黏着我,这么合情合理的小要求,居然也被我忽视了。
当我想补偿她一个亲亲的时候,她已经被老师领进幼儿园了。一整天我都如坐针毡,那稚嫩的声音一直在我脑海里回**,现在回想起来,我仍旧非常愧疚。
这是一件没有掌握好身为母亲的尺度的事,别的妈妈是过度“牺牲”自己,我是过度要求孩子;别的妈妈是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孩子,我是在为人处世上对孩子严格要求。
当妈妈需要修炼很久,我希望各位妈妈不要陷入上面这两种极端。
我在劝告大家别给自己那么大压力的同时,其实也在慢慢地调整自己。
我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在我的小本子上写下“不要跟孩子生气”。一周过去了,我一直没有跟孩子生气,我甚至以为自己已经戒掉了太要求孩子独立的“恶习”。
我最近经常反思,有我这样的“硬刚型妈妈”,我的孩子怎么可能成为小鸟依人的姑娘,今后又有何枝可依呢?
那么,不如顺其自然。对于做事磨蹭的孩子,“奉献型妈妈”不要替孩子包办,“独立型妈妈”虽不包办,但也不要反复唠叨,只需教孩子形成时间观念。如果孩子实在磨蹭,那就把要做的事尽可能提前。各位妈妈不要心疼孩子起得太早,也不用疾言厉色地催促,我们甚至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事,既有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性格、养成守时的观念,又不会因为催促而打击孩子的信心。
所以,各位妈妈不要怕孩子走弯路,只要他能走出自己的路就好,我们应该与孩子做伴,携手前进。
不过,我也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性格柔弱、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凡事还是要靠自己。只是我希望通过我的改变,让孩子把握好人生的尺度,始终谨记“过刚易折,要适度柔和”。
如果正在阅读本书的你和我如出一辙,既然无枝可依,那就祝你“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