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股市行情整体向好,也带动了一波基金行情,于是很多人的投资便开始转向基金,基金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而随着参与的深入,问题也相继出现,很多人都在抱怨:为什么实际净值比市场预测的估值低?为什么收盘之前还是红的,收盘之后变成绿色了?总结来说就是,基金在“偷吃”净值。
基金估值是指根据公允价格计算基金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最终确定基金的资产净值和份额净值的过程。基金估值是根据季报的持仓来计算的,估算的数据并不代表实际净值,只是供市场买卖的一个参考。有时候会出现估值涨得多,而净值涨得少的情况;有时则会出现估值是涨的,而净值是跌的情况。
估算基金净值主要是为了分析基金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一般来说,基金估值越高,泡沫越大,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越高;而如果基金估值低,则说明具备投资价值,获利概率较大。
而基金净值是将当前的基金总净资产除以基金总份额后的所得,基金公司只有在股票收盘后,以收盘价格为准,才能计算出准确的净值,一般是在晚上八点才公布。因此,估值和净值之间有预期和现实的差异,估值只能作为投资参考,不能作为净值。
了解了基金估值与净值的概念之后,大家就会明白这里所说的“偷吃”,指的其实就是基金估值与公布的实际净值之间的差额。当这个差额较大时,大家就难免会产生一个想法:基金经理在场内吃掉了那一部分盈利。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产生基金被偷净值的现象,果真是被基金经理“偷吃”了吗?下面我就给大家分析一下这其中的原因。
1.调仓延迟
如上面所说的,基金估值是根据基金公司上个季度报的股票持仓,并结合基金持仓股票所在板块的指数,按照模型计算得出的,这里面有一个季度的时间差。如果基金经理对持仓进行调整,估值与净值就会有差异,小调整产生小差异,大调整产生大差异。从这个角度来说,基金估值的确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盲信。
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不实时公布持仓,而非要过了一个季度才公布?”这其实是证监会的要求,目的是防止基金公司进行内部交易、老鼠仓等违法行为。如果公募基金实时公布建仓情况,私募基金、游资等就有很大可能会跟进买入。而公募基金的资金数额是非常庞大的,建仓完毕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期间那些私募、游资资金完全可以择机选择高位卖出,这相当于基金拉高股价,其他资金卖出获利,最后这只基金出现大幅亏损。所以,基金公司只会在季报、中年报和年报中披露基金持仓的详情,目的就是保护基民的利益。
2.对标价值
基金净值的涨跌主要取决于股票的涨跌,基民买入某个基金是赚是亏,或者赚多少亏多少,完全取决于股票的涨跌幅度,股票涨则净值涨,股票跌则净值跌。当然,下跌的原因有很多,国际经济形势恶化、货币政策收紧、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股东增减持等信息都会影响股价下跌。
比如,A和B每人出资50万元,共同委托C去管理。有一天,A遇到紧急情况需要资金,想把自己的50万元赎回,但是A赎回后发现账户只有49万元。A便向C提出疑问:“按照当天价格,我不应该亏,为什么亏了1万元?”C解释说:“股票收盘后出现利空消息,我将净值下调了。”
为什么C要下调净值?因为有些公司在当日收盘后,可能会突然发布一些负面消息,从而导致这个公司股价下跌。
比如,C恰好买的是乐视网,乐视在收盘后发出公告,公司出现了严重经营问题,这是大利空,乐视网股价大概率是要大跌的。
所以,C就需要向下调整净值,来对应当前基金的实际价值。如果不下调,赎回的人多了,这只基金就会爆仓。
基金市场经常会发生这样的场景,只要某个公司发生重大利空,基金公司就纷纷出来宣布下调这个公司股票的估值。
比如,乐视网当天的股价是5元,公告发出后,公募基金随即发布应对公告,下调乐视网估值,然后乐视网的股价被下调到3元,下调幅度很大。基民想要赎回,就只能亏着退场了。
基金净值与估值偶尔相差大是正常的,原因可能是基金经理大规模换仓,也可能是基金经理频繁做短线操作。但要注意的是,频繁相差大就不正常了,如果净值一直低于估值太多,就要远离这只基金。
3.互不干涉
基民买入基金的资金实际是托管在银行的,并由托管行进行监管,托管行负责基金账户资金的划拨。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只负责投资运作和管理,基金经理不可以随意使用那些资金,只能发出交易指令。
托管行和基金公司不是利益共同体,它们分头工作,互不干涉。但是托管行有权监管基金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另外,股市收盘后,基金公司会根据现有的持仓股票计算盈亏,从而算出当天的净值,这个数据托管行会进行严格校对。这就是基金经理和资金的分离政策,所以基金经理不会也不能“偷吃”基金净值。
由此可见,“偷吃”基金净值是一个误解,大家不要因为“偷吃”这个词汇影响到自己对基金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