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行业的一个重要改变(1 / 1)

财富池 吕晓彤 982 字 2个月前

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多年来以专业、信息披露完善、运作透明等特点,备受广大投资者喜爱。尤其遇到牛市行情,基金的赚钱效应更加明显。

但是,基金行业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个尴尬的局面:无论业绩如何,基金经理基本都会“旱涝保收”,即使投资者大幅亏损,他们依然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如果说金融业是高薪行业之首,那么基金经理等核心管理者的薪资,可以称得上是金融业皇冠上的明珠。

2021年年初,市场流传诺安基金经理年终奖超7000万元,瞬间引起热议。虽然诺安基金公司很快便进行了辟谣,回应称依据公司薪酬制度,这个数字不符。但过于夸张的数字,仍然让众多投资者咋舌。

基金经理的超高薪资一直为市场所诟病,相关人员也始终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截至2022年4月,我国开放式基金管理规模上升至全球第四位,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8家,其他管理公司14家,共注册基金从业人员2.91万人,资产管理规模25.52万亿元,公募基金资金来源中52%为居民家庭资产。

公募基金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很多家庭,所以监管必须严格。令人欣慰的是,2022年6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终于出台了相关管理政策,发布了《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简称《指引》),主要内容如下:

1.公募基金高管、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将当年绩效薪酬的20%以上买自家基金,且权益类基金不得低于50%;

2.基金经理应将当年绩效薪酬的30%以上买自家基金,且优先买本人管理的公募基金,将薪酬管理纳入公司治理;

3.董事会和基金公司不得将规模排名、管理费收入、短期业绩等作为薪酬考核的主要依据;

4.绩效薪酬递延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高管、基金经理递延支付的金额原则上不少于40%。

具体来看,《指引》兼具原则性与操作性,回应了市场迫切关注的主要问题。在我看来,《指引》的发布,会对基金行业形成以下两方面的改变。

1.利益关联性增强

《指引》从制度层面上,对基金行业从业人员进行规范,更加有效地保护了投资者利益,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是重大利好。从此基金经理、基金公司高管与基金的利益绑定更加紧密,如果基金经理和公司高管管理水平差或者有其他想法,他们自身的利益会大幅受损。

基金公司的高管需将当年绩效薪酬的20%以上,基金经理需将当年绩效薪酬的30%以上购买自家基金。无论是30%,还是20%,都是一笔很大的资金,将自身利益与投资者放在同一条船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基金经理不至于过度关注自己基金的短期业绩,从而难以保持初衷,通过市场去追逐热点,博得更高的排名,玩风格漂移,致使基金收益受损。

基金经理玩风格漂移是以往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比如,某只基金的投资目标是智能化生产的企业,重点包括智能机器、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但实际情况却是,基金经理的前九大重仓股中有六只是券商股,只有三只重仓股勉强与智能医疗相关,而且持股份额占该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为6.08%,甚至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仍不按既定目标进行调整,这会损害基金的整体收益。

《指引》颁布之后,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可以充分平衡基金公司员工、经理层、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能够更加有利于促进基金公司提高质量服务水平。

2.稳定性增强

《指引》也充分发挥了考核体系的指挥棒作用,直接从制度层面上减少了基金经理跳槽的频率,引导基金经理、基金管理公司坚持长期主义,注重长期利益,有效维持了基金稳定、健康地运行。

《指引》规定,绩效薪酬递延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高管、基金经理递延支付金额原则上不少于40%,这些条款其实就是在告诉基金经理,业绩有3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即每年至少有40%的奖金都必须在3年以后才能领回来,一旦跳槽就都没有了。

2017—2022年,基金经理的考核周期以1年为主,《指引》颁布后这一周期变为3年。考核导向长期化,可以涌现出一批低换手的绩优基金经理。

2016年以来,基金变更基金经理的平均时长是1.3年,即投资者购买的基金,很有可能只持有一两年就换仓了。投资者想坚持持有,基金经理却先放弃了。

2022年,3361只主动偏股基金中,近5年没有更换基金经理的基金仅有92只,整体占比2.7%。

所以,《指引》颁布之后,基金经理会更加稳定、更有耐心,基金公司的军心也会更加安稳坚定。一个稳定的基金公司能够有效地激励从业人员,从而促进基金公司建立高质量人才队伍并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从此,基金行业的保护性政策更加完善,也与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我国其他金融行业的要求基本保持一致。在《指引》的护航下,基金公司会更加稳定、长期地发展运行下去,广大投资者的收益与财富,也将更加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