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大数据包围。当我们打开手机翻看资讯或新闻的时候,会发现页面上显示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很多企业会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偏好,实现精准营销。但现在,这种时代似乎正在一去不复返。
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个人隐私数据的保护都在变得越来越严密。严格来讲,企业收集用户数据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既违反法律,也违反道德。所以,Facebook和Google等互联网平台,正在逐步取消利用大数据精准投放广告的服务。平台的转变,导致整个市场回归了广告铺天盖地投放的时代,企业的营销宣传成本也因此大幅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小企业在宣传战中落了下风,而很多大公司却凭借雄厚的资金再次崛起。
在当今这个时代,能否掌握足够多、足够准确的数据,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数据也具备同样的重要价值。现在有不少投资者会通过分析数据,来保证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
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我们去超市的时候,会发现饮品区货柜的正中位置摆放的都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农夫山泉、娃哈哈等,而现在,同样的超市,同样的货柜上,各种无糖类的苏打水、气泡水开始占据第二层、第三层的中间位置。从这种变化当中,我们不难分析出无糖苏打水、气泡水已经成为市场和消费者的新宠,是值得投资的产业。
利用数据分析来佐证自己的判断,其潜台词是我们相信数据是不会说谎的,但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并非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反而容易被数据蒙蔽双眼,做出看似理性、实则缺乏全面考虑的决定。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有两个原因。
1.数据是客观的,但数据分析始终是主观的
数据本身是无法证明或证伪的,真正影响我们做出判断的,是我们基于数据所做出的分析。但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是面对同一家企业的数据,由于认知方式的不同、理解逻辑的区别,我们仍然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数据是客观的,但数据的分析始终是主观的,即使是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分析,也难免会带入软件开发者的个人倾向,或者算法自身的技术倾向。而一旦涉及主观因素,难免会出现错误的分析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很多爱美的女孩子都喜欢佩戴美瞳类产品,而美瞳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从2015年到2020年,国内美瞳类产品的销售额年均增长41%以上,2020年全年仅中国市场,美瞳类产品销售额就已经达到200亿元。从整体的数据来看,有人认为,美瞳是非常优质的增量市场,是值得投资的新兴产业。但也有人认为,美瞳产品医疗器械的属性,未来可能成为束缚行业发展的潜在因素,野蛮生长的背后可能存在不确定的风险。
同样的数据,得出的评判却截然不同,归根结底是每个人认知世界、分析事物的方式存在差异。诚然,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数据,来了解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另外一些辅助的信息,比如市场的反应、对政策的解读等,才能更加全面地进行分析,了解数据背后的“真相”。
2.企业披露的数据,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虽然上市公司有披露经营数据的义务,但即便如此,企业所披露的数据也只是经营过程中的冰山一角,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的发展态势。
比如,很多企业的财务报告,从业绩和利润的增长来看数据非常美好,但实际上其中还包含资产售卖、政府补贴等非主营业务所带来的收益。扣除非主营业务带来的收益之后的数据,才是企业真正经营状态的展现。但很多时候企业并不会把所有的数据都放在纸面上,这就对我们的分析结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容易形成错误的判断。
统计学原理告诉我们,统计的样本越多,最终的结果越接近正确答案。数据分析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无法获得全方位的数据作为分析对象时,最终的结果也难免走向错误的方向。这也是我们在谈论数据时,总是会强调“大”数据概念的原因。
其实本质上数据分析的方式和方法都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数据上。确实,在这个时代,数据的价值不容忽视,但数据不能代表一切。毕竟企业的发展是向前的,而数据是滞后的。用过去的数据来分析未来的发展,本身就存在失误的隐患。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数据分析来佐证我们的判断和选择,但同时也要意识到,数据之外还有其他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内容,不能被数据遮蔽双眼,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做出准确的投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