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准、降准到底是怎么回事(1 / 1)

财富池 吕晓彤 928 字 2个月前

升准、降准针对的都是中央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金融企业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而准备的货币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现代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三大政策工具之一。升准,全称为中央人民银行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并发布,降准则相反。央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造成准备金释放,为商业银行提供新增的可用于偿还借入款或进行放款的超额准备,以此扩大信用规模,刺激经济的繁荣。

通俗地说,所有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必须在央行存一笔资金留作备用。如果商业银行自身的资金不够了,就可以使用这笔资金供个人、公司或其他机构提取使用,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的作用。

升准、降准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市场各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如对企业经营、楼市、股市以及个人等。但是,无论对其他方面有怎样的影响,升准、降准的最终目的只有两个:防通胀和保增长。

1.防通胀

通货膨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经常会在各种媒体上听到这个词。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不断下降,物价普遍上涨,企业资产缩水,上班收入减少,进而引发企业倒闭、大众失业等一系列问题。

通货膨胀看起来很吓人,但只要在可控范围内,对大部分人是没有太大影响的。而且,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消费可以带动企业扩大生产,扩大生产可以带动就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但如果通货膨胀超过了一定的界限,上面提到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就有可能发生了。

那么,该怎样抑制过度的通货膨胀,或者如果已经发生过度的通货膨胀,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升准,即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让市场上的资金回流到央行。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用这个手段调控经济,比如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因为它们的准备金率已经降无可降,再降就是负数了。甚至还有一些国家已经没有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概念了,比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等国已经彻底取消了存款准备金率的规定。在投资的时候,希望大家不要忽略这一点。

2.保增长

如果没有通货膨胀的问题,那么市场就要以保增长为目的,这时候需要释放流动性,以大量资金促进经济增长。保增长需要增加市场的存量资金,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降准。

比如,2021年7月的一次降准,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项举措将向市场释放约1万亿元资金。当时,整个市场预料到会降准,但没预料到降准力度这么大,因为当时市场的流动性比较充裕,甚至部分行业的原材料价格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上涨。

为什么央行降准的力度如此之大呢?我们事后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原委。当时,因为受到全球流动性增加的影响,很多原材料成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结果导致很多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利润不断压缩,行业利润降低,使小微企业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全部上升。

还有一点,降准释放出来的资金没有成本,零成本降准可以降低银行的负债端成本,那一次降准就有效减少银行130亿元左右的资金成本。降低的成本可以有效地传导到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上面,从而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利息。

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经济自然有了增长动力。

3.停滞性通货膨胀

停滞性通货膨胀,简称滞胀,在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失业及通货膨胀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那么,当一个国家既有通货膨胀压力又有经济增长压力,升准和降准起了冲突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出现过这种情况。美国当时的经济背景不容乐观,科技发展正处于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经济状况本已很难,但美国政府仍然频出庸招,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这样做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火上浇油,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美元持续贬值、粮食紧缺、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等状况接连发生。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严重低迷,经过了漫长的六轮调整。

这时候,单纯的降准、升准政策已经没有效果。后来美国采用的办法是调整结构性财政政策。这种办法最终见效,从1983年开始美国经济恢复增长,并很快达到高峰,结束了历时13年的经济滞胀周期。

升准、降准对市场的影响巨大,甚至可以直接扭转市场的走向。因此,投资者在做投资时要做到顺势而为,这个势就是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降准、升准是基调,是我们判断市场整体经济形势的重要指标,处在市场中的人,必须紧密关注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