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人敢于吃亏,睿智的人善于吃亏。能够吃亏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不能吃亏的人,势必遭受灾难。任何人都是在不断地吃亏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我们应该明白:只有学会了“吃亏”,你才能真正地踏上成功之路。
做人要懂得宽容和“吃亏”
一般说来,对你不喜欢的人们,有个简单的方法可以改变你的看法:那就是寻找别人的优点!你一定会找到一些的。
——戴尔·卡耐基
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一旦和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切记不要急躁、冲动,要学会容忍,懂得“吃亏”,因为利益是一时的,而友谊是永恒的。或许因为你的宽容和大度能给自己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
庞荣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了某合资公司的外贸部就职。由于她初入职场,总是有很多东西都看不惯,庞荣又不幸地碰上了一个没什么本事、只会拍马屁的主管。这位主管下班后就算没什么事,也一定要跟着日本总部派过来的课长加班。他总是把白天已经理好的文件弄得一团乱,一出错就把责任推给庞荣。而庞荣不是一个很会“争”的女孩子,只好忍气吞声,企盼日本课长的火眼金睛能够发现,结果一等就等了三个月,还是没有等来一句公道话。一气之下庞荣就辞职去了另外一家外贸公司。
在第二家公司,庞荣出色的工作能力博得了许多人的赞赏,就连老总也有所耳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她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使脾气暴躁、对人严苛的马经理满意。心灰意冷间,她又萌生了退意,想要跳槽,于是就向新加坡总部递交了辞呈。总裁先生并没有竭力地挽留庞荣,只是很平静地告诉她自己处世多年积累的一条经验:如果你讨厌一个人,就努力想办法去爱他。总裁后来意味深长地告诉她,他也曾经鸡蛋里挑骨头一般在一位上司身上找优点,结果果然发现了他的两大优点,而那位上司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他这个得力干将。
虽然庞荣依旧讨厌她的经理,但却悄悄地收回了辞呈。她告诉别人:“只要想开了,就一切都好了,一个成熟的人就应该放开自己的心胸,去包容一切。换一种思维看人生的话,就会发现原来不曾发现的许多乐趣。并且,乐趣永远会比烦恼要多得多。”
著名文学家歌德告诉我们:“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仅会给人生带来快乐的感受,还能促进一个人的成功。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以宽容的品质为基石,在相互的宽容谅解中求得发展和进步。一个人首先只有自身具备了宽容的品质,才会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会具有仁爱之心,容人之量,才能提升自己的修养,成为一个顾大局、识大体的人。
宽容不仅仅是一种做人所必须拥有的美德,还是一种明智的处世原则,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发展的“润滑剂”。宽容就好像冬日里暖融融的阳光,能够把别人心里的坚冰变成潺潺的细流,不但滋润了他人的心田,同时也滋润了自己的心田。
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上生存,谋求人生更大的发展,就需要拥有多种智慧:生活中需要有博得好人缘的智慧,工作中需要有能迅速解决问题的智慧,经商做生意需要有抓住商机的智慧,教育孩子需要有洞察孩子心理的智慧……这些智慧,往往会对生存中某一方面的成功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而其中有一种智慧,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因为很多人没有它也一样地生活。但是一旦我们拥有了它,就等于为自己的人生插上了翅膀,各个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这种智慧就叫做宽容。
那些总是患得患失,吃不得半点亏的人,是无法做到宽容对待别人的,只有那些在利益、得失面前能够包容,不斤斤计较的人,才是以大局为重的人;那些总是喜欢处处争先,得理不饶人的人是无法做到宽容的,只有那些凡事以和为贵的,让字当头的人,才是拥有包容美德的人。懂得包容的人,即使面对言辞激烈的攻击也不会丧失理智,反而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就算是莫名其妙遇到别人的冒犯,也能够泰然处之,维持一个平和的心态。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只有四个字的话,那就是“吃亏是福”。这绝不是阿Q式的精神安慰,而是其一生阅历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因此,一个人如果能保持豁达开朗的心境,宽容地接受别人,善于与他人相处,懂得吃亏的真正含义,他就能被别人接受、理解直至尊重,人们对他的好感与喜欢也会油然而生。
【为人处世妙语】:会宽容、懂“吃亏”的人往往会因为其谦和的姿态而避免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他们的人际关系也会比其他人和谐,其生活、工作、前途将顺风顺水。
把“正确”的“荣誉”让给别人
我们用批评和指责的方式,并不能使别人产生永久的改变,反而会引起愤恨。不要责怪别人,要试着了解他们,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这比批评更有益处。
——戴尔·卡耐基
通过言语博得别人好感的一个很有效的策略,就是让别人得到作为正确一方的喜悦,给他们这一荣誉。当别人说“我真的觉得做……很重要”时,不要插进来说“不”。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和让步,让别人保持着“正确”的位置,这是让人快速喜欢你的有效途径。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位成功人士,都非常重视给别人留面子,即使发现对方言不由衷时,也不会例外。
有一位推销员,曾向一家金属器具厂推销一笔大业务。但是该业务几乎没有利润。这家器具厂经营也十分不景气,当时有一半的工人不能上班,每月只能领50元的生活费。
当这位推销员与厂长谈到业务后,厂长说:“你这笔业务虽然很好,但却根本没有什么利润可言,我如果接受这笔业务的话,基本上就等于白干。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业务很饱满,要完成你这笔业务还得加班,还得付给加班费啊,这样我们不仅不能赢利,而且还可能会亏损。”
很显然,这位厂长说工厂业务饱满,说要加班,付加班费等是谎话。面对撒谎的厂长,推销员就立即转移了话题,开始谈论目前国内企业的经营状况。等到时机成熟时,推销员说道:“如果你们接受这笔业务的话,对你们而言的确没有多少赢利,不过正如您刚才所言,目前的企业又有多少能够赢利呢?资金能够正常地运转就已经是很不错了,至少在接受了这笔业务以后,你们厂上不了班的l00多名员工可以上班了,也可以有工资和一部分奖金了,您意下如何呢?如无异议的话,我们是否可以定下来了?”
厂长听完之后,发现推销员对自己公司底细非常了解。他为自己刚刚撒的谎而很不自在,也来不及再争辩什么,就把手伸在了额前拍了拍,说:“好,好,我们就认了,为了你这个朋友,亏就亏吧。”
如果推销员当时一语戳穿厂长的谎言,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厂长一定会很尴尬,还可能会因此而恼羞成怒,从而拒绝这笔业务。可在当时,这样的业务在那个城市中,也只有这一个厂能完成,况且还无利可图。推销员并没有直接指责对方在说谎,而是很有涵养地、间接性地暗示了对方,保全了对方的自尊,使对方心存感激。正是这种感激,才在最后成为推销的突破口,从而使推销一举成功。
著名的美国律师兼企业的巨头欧文·扬曾经指出:“那些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从来不会认为别人是‘错误’的,他们看到的只有别人‘正确’的选择。”
可见,一个人假如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是理解对方的基本方法,才能够把正确的方法留给别人。因为,一个固守己见,不能理解别人,而且还当面指出他人错误的人,自然不会被别人认可,也很难成大事!
其实,成为正确的人,为我们的观点辩护,会耗费大量的脑力,并常常使我们与生活中的人们疏远。想要成为正确的一方或希望别人是错的,这就会促使别人对我们设防,并施加压力使我们一直处于防御状态。
被他人倾听或聆听,是人类心灵的强大欲望之一,那些学会去倾听的人们,备受爱戴和尊敬。而那些习惯于纠正别人错误的人,常常会被讨厌和回避。
正如卡耐基所说:“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指责的方式,尽量设身处地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起批评责怪要有益、有趣得多,而且让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因此,无论别人错得多么离谱,都不要指责和抱怨,在你了解了背后的原因时,你就不会对现在的错误和谎言再感到吃惊。而抱怨却最容易毁掉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情绪低落,使我们心中充满了阴霾,使我们在痛苦中挣扎,备感生活的不快乐。
让别人得到作为正确方的喜悦,给他们这一荣誉,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平和,更可爱。不再去纠正别人,虽然要改变这一习惯很艰难,但为了改变它花费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
综上所述,我们要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正确地对待他人出现的问题。指责并不能改变他人,也没有人愿意受到责备。所以,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你应该问问自己:我是想要“正确”还是想要受人欢迎?
【为人处世妙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受到他人的尊重,被他人所理解并讨厌被纠正。因此,把正确的感觉留给他,好感就会自然产生。
吃亏是一种隐性投资
始终挑剔的人,甚至最激烈的批评者,都会在一个有忍耐和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软化降服。
——戴尔·卡耐基
生活中,估计没有几个人愿意吃亏。很多人也许会认为,逆来顺受、甘于吃亏的人是个傻子。但事实未必如此,职场之中,能吃亏、善吃亏、会吃亏的人往往是最聪明的人,常常是职场江湖中最大的赢家。
刘丽是某商场化妆品组的一名营业员。她的团队最近正在参加一个化妆品品牌夏季推广会的比稿,她很努力,而且她对自己这一次的创意也很满意。她觉得这次是她在业内崭露头角的机会,所以,她和她的两个搭档加班加点,牺牲了好几个周末。
可就在她通过一次次的比稿,快要把项目揽到手的时候,经理让她把这个项目给另一个同事来操作,理由是那个同事与客户的关系更好,揽到这个项目的把握性大一些。
经理让刘丽理解,为公司利益有时需要做些个人牺牲,吃点亏。眼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同事拿走,自己的美好前景化作了泡影,刘丽感到心里堵得慌:从小到大,她的长辈都这么教导她,为人要谦逊,为人要礼让,可她现在真不知道职场到底还要不要谦让,她怀疑,到了21世纪,谦让到底还是不是一种美德。为什么吃亏的偏偏是自己?刘丽为此心情很是郁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求获得回报是很正常的心理,但是,如果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和金钱上的东西,则有可能适得其反。当然,如果刘丽不将自己的作品拱手相让的话,她也有可能完成这个项目。但是,如果远离了团队,忤逆了经理的意思,那将来在商场里她就孤掌难鸣,很难有第二次的成功了,争来的这点蝇头小利又有什么意思?若是这样,表面上看、短期上看她是赢了,但放眼长远她却是彻头彻尾地败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吃亏就是赚便宜,是一种极富智慧和极具想象力的一种隐性投资。不过,在这样一个充满商业竞争的社会里,对一个渴望成功的职场新人来说,不去争,不去计较,满足老板的要求,甚至去欣赏同事的成功,心甘情愿地去吃亏、接受吃亏的现实,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因为他们还缺乏足够的磨炼,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总是希望马上获得等值的回报。
在工作中,如果由于你的谦让,让团队获得了成功,老板心里肯定有数,同事对你也会更加钦佩。因此,你的个人形象得到了提高,你的个人品牌价值也会大大提高,这也就意味着你将来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如果总是斤斤计较地跟老板提加薪或奖金的事,一旦超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就会在感情上感到厌烦,对你产生反感。
即使老板满足了你的要求,给你加了薪水或奖金,他也会在心里认为你这个人太功利,从此你在他的心里就留下了阴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认为自己应得到的是非常合理的,最好的办法也不是不加考虑去据“理”力争,而是让老板主动地奖赏你。因为即使勉强争到手了,对你也没什么好处,只会在老板那里留下一个坏印象,让你得不偿失。
所以,严格地讲,有时候你的吃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牺牲”,而只是一种隐性投资。这种投资是可以回收的,而且比一般投资的回报率要高得多。所以有句这样的古语:吃亏是福。
有人与朋友一旦分手,就翻脸不认人,不想吃一点亏,这种人是否聪明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任何时候,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路转,也许以后还有好多的机会,又会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如何改变贫穷呢?
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中一定要学会吃亏是福的糊涂智慧。吃亏能成就一个人的未来。让人更加洒脱,而不是骄柔造作,幸福不是给人看的,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如果想获得幸福,请做好吃亏的准备,因为只想占便宜的人永远没你幸福。
【为人处世妙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往往是取决于他的心境如何。只有牢记吃亏是福,你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把自己当成别人
认识别人,被别人认识,认识自己,用一颗真诚的心将三者统一。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别人,关键在于认识自己,弄懂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成为近乎完美的人。
——戴尔·卡耐基
“把自己当成别人”,意思是说:假定自己就是别人,以对方为中心,客观地为人处事,自己快乐,也使别人快乐,这是一种换位思考。
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快乐、也能够使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都不能悟到为人着想的道理呢!”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送你一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轻淡一些?”智者微微点头,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快乐。
只有把自己当成别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别人的处境,理解别人的需求,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当你真的做到把自己当成别人,你就会发现你得到的远比你付出的多得多:友谊,信赖,甚至感激。这是比物质上的获得更为珍贵更为美好的回报,它让我们更明确、更深刻地表现了自己的价值,而这价值就在于别人的快乐因我而起。
在人生的旅途中,把自己当成别人,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实际价值,而不至于一味地自我陶醉或者悲观失望。说得更为具体一些:在你感到痛苦不堪的时候,如果把自己当成别人,痛苦就会减轻,甚至释然;在你小有成就而欣喜若狂的时候,把自己当成别人,就会豁然醒悟,心境趋于平和。
处世技巧是一门深奥的哲学,没有谁手把手地教你。这条路必须要我们自己选择,自己走,每个人的思想与性格不一样,选择的行走方式及路线也是各不相同的。
仔细想想,生活中我们要想赢得友谊获得幸福,将心比心,多为别人考虑是最行之有效的处世方法。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能够把自己当成别人,将心比心为别人考虑,那么我们不仅可以将自己从烦恼中解脱,还可以使自己广结朋友,更有助于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富兰克林说:“在你关怀别人,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等于在帮助自己,为自己谋取快乐。”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说话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别人。这种人的存在价值就是让别人不爽。“一句话叫人笑,一句话叫人跳。”说话让人不爽,主要不是技巧问题,而是缺乏“把自己当成别人”的心态。
中国有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把自己当成别人的道理。我们在对待他人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如果换作我们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坦然愉快的事情,才可以如此对待他人。我们总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别人,所以就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其实这是很不道德的。
有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实验,请你在一张纸上用只用一句话来形容你自己,而同时又能保证所有看见的人一眼就内能认出纸上所写的人就是你,结果往往很多人都无法实现。缘何?显然,当我们单纯的把自己只当成自己来看时,我们所了解到的只是我心中的“自己”,而非别人眼中的“自己”。
企业中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领导者即是规矩的制定者,同时也是规矩的破坏者。一方面自己在不停的立规矩,而另一方面自己又在不断的违反规矩。所以就有了“只许周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抱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服众”,首先就应该“率之以行”,做出表率。
可见,当我们用挑剔的目光再次审视下属的同时,也应该用同样挑剔的目光审视自己,这样我们才可以更清醒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加以改进。切记当你批评下属工作效率低下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回头看看自己是否也需要改进。
把自己当成别人,就是要我们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来审视自身。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管理中,都经常容易犯一个公认的“通病”,就是只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的问题。尤其是当我们作为领导,高高在上的时候更容易这样。
因此,我们应懂得审视自身,经常反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只有把自己当成别人,才会有所提高,少犯错误!
【为人处世妙语】: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勇于正视自身的缺陷,他也永远无法正视别人身上的优点。
让别人感到自己很重要
每一个人都有其优点,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承认对方的重要性,并由衷地表述出来,这样会使你得到他人的友谊。
——戴尔·卡耐基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所以会出现交际的障碍,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或者忘记了一个重要原则——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他们喜欢自我表现,夸大吹嘘自己,一旦事情成功,他们首先表现出的就是自己有多大的功劳,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这其实是在向他人表明:你们确实不太重要。无形之中,伤害了别人,当然最终也不利于己。因此,有花抢着往自己头上戴,有功往自己身上扯。这样的风格久了,最终就会变得孤立无援。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你算老几”、“你算个什么东西”、“你说的话分文不值”、“你不过是个普通人”等等这样的话。之所以人们要如此对待他人,伤害他想成为重要人物的想法,是因为大部分人看到别人尤其是那些似乎无关轻重的“小人物”时,总是在想:他对我来说无所谓,他不能替我做什么,因此他很不重要。
事实上,每个人,不管他的身份多么微不足道,地位多么低贱,薪水少得屈指可数,他对你都很重要。道理很简单,就仅仅因为他是个人。所以,当你满足了他的愿望,使他意识到他对你很重要时,他就会更加卖力,对你会加倍地友好。
有位公共汽车司机,是个脾气异常暴躁的大老粗,曾经几十次、几百次地甩下再有两秒钟就可以赶上的乘客,所以,口碑极差。但是,他却又对一位跟他无亲无故的乘客特别关照,不管多晚,这位司机一定会等他上车。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位乘客想办法使司机觉得自己很重要。
那位乘客每天早上一上车都会跟司机打个招呼:“早上好,先生。”有时他会坐在司机旁边,跟他说些无关痛痒却很中听的话语,例如:你开车的责任很重呢!你开车的技术很好!你每天都在拥挤不堪的马路上开车,真有耐心!真了不起!等等。于是,就将这位司机捧得飘飘欲仙,这位司机想成为一个重要人物的愿望得到了较大的满足,对那位说他好话的乘客自然就另眼看待了。
如果你能像那位乘客一样,满足周围人成为一个重要人物的愿望,并且长期地坚持下去的话,你就会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成功人生。你如果是位管理者,你的部下们就会积极地做事;如果你是位老师,你的学生就会主动地学习;你如果是个销售商,顾客会向你买更多的东西;如果你是个老板,你的员工会更加努力工作;如果你是个员工,老板也会更多地照顾你。
一天,卡耐基在邮局里排队,等着发一封挂号信。他发现里面那个邮递员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很烦闷。每天秤信的重量,递出邮票,找给零钱,分发收据,这样单调的工作,要一年接一年地做下去。
这时他对自己说:“我要让那人喜欢我,就必须要说些有趣的事,那是关于他的,不是我的。”于是他又问自己:“他有什么地方可以值得赞赏的?”这是个很不容易找出答案的难题,尤其对方是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经过不长时间的审视,他有了一个发现,他从这邮递员身上,找出一桩值得称赞的事了。
当他秤卡耐基的信时,卡耐基诚心地说:“我真希望有您这样一头好头发!”那邮递员把头抬了起来,换出一副笑容来,很客气地说:“没有以前那样好了!”卡耐基很确切地告诉他,或许没有过去的光泽,不过现在看来依然很美。他非常高兴,他们愉快地谈了几句,最后他对卡耐基这样说:“许多人都称赞过我的头发。”
卡耐基敢打赌,那位邮递员中午下班去吃午饭的时候,他脚步就像腾云驾雾般地轻松。晚上回到家里,他会跟太太提到这事,而且还会对着镜子说:“嗯,我的头发确实不错。”
卡耐基曾在公共场所讲过这个故事,后来有人问他:“你想从那个邮递员身上得到些什么?”
其实不用问,卡耐基做了一件不需要报答的事。那件事,即使过了很久以后,在卡耐基的回忆中,依然闪耀着光芒。
人们的行为,有一项绝对重要的定律,如果我们遵守这项定律,差不多永远不会遇到烦忧。事实上,如果遵守这项定律,会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朋友和永久的快乐。可是如果违反了那项定律,我们就会遭遇到无数的困难。这项定律就是:永远使别人感觉重要。
所以,若想善待自己,就要从善待跟自己在一起的每一个人做起。而最聪明的善待他人的办法,就是让他感到自己很重要!
【为人处世妙语】:人类本质里最深层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所以,能让别人感到重要性,会对自己有相当大的帮助,至少做事情会顺利得多。
“糊涂”是一种境界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戴尔·卡耐基
谁都知道,郑板桥有一句传世名言:“难得糊涂。”有人甚至说,这句名言不亚于孔夫子的一大堆《论语》。历朝历代,不知有多少人将它作为座右铭,挂在书斋,摆在案头,时刻提醒自己的处世为人。可以说,“难得糊涂”是体现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之一,是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聪明与糊涂是人际关系范畴内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艺术。能够做到“明知故昧”,绝非易事,如果没有高度涵养,只知斤斤计较,是断乎不行的。
“糊涂”不仅能让人看淡得失,达到心气平和的境界。很多聪明人还会适时地表现出“糊涂”的一面,化解生活中的危机。
明朝张公任滑县县令时,有两名江洋大盗任敬、高章来到县城,冒充锦衣卫的使者拜见张公,他们谎称要公开处理有关耿随朝的事情。
原来当时有位滑县入耿随朝,担任户政的科员,主管草场。因为发生火灾,朝廷下令将其羁押在刑部的监牢里。张公听到此事,更加相信两人的身份。岂料,在他放松警惕之后,被这两名大盗挟持到了内堂,二人取出匕首,架在张公的脖子上,索要金库的钱财。张公抑制住内心的紧张,想出了一个对策。他作出害怕的样子,说:“你们不是为了报仇,我也不会因为财物牺牲性命。只是你们这样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如果被别人发现,对你们可相当不利!”两个强盗觉得言之有理。
张公又说:“金库有人看管,容易被发觉,不如我向县里的有钱人借贷,可以保证你们翕到钱,也不至于连累了我的官职,岂不两全其美。”就这样,张县令不露声色地稳住了强盗,并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与合作,张县令传令招来属下刘相,然后假意说:“我犯了重罪,不想被抓。这两位是锦衣卫,他们答应放了我,我想拿5000两黄金当他们的寿礼,以表心意。”
刘相大惊,说:“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钱?”
张公说:“我有几位有钱的朋友,请你替我向他们借。”
于是拿出笔来,写了九人的名字,他们并不是富豪,而是武士。
刘相恍然大悟,连忙找来这些人,众人来到府衙,一拥而上,将两个强盗制服。
张县令遇事从容镇定,不动声色诱盗贼上当,既保全了身家性命、公家钱财,又擒获了强盗。糊涂装得多么彻底!
“难得糊涂”是一种可贵的智慧。“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显然,这里的“糊涂”,并不是愚昧的糊涂,而是充满智慧的糊涂,是比聪明更加高级的糊涂。“难得糊涂”主张“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信奉“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因而它认为“吃亏是福”。说“难得糊涂”是智慧,就“智慧”在善以退让平息风波,善以宽心解读得失,最终用“糊涂”换取和谐。
“难得糊涂”也是人生一种超凡脱俗的修养。它的处世原则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世不过、不火,宽厚大度,求同存异。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恬淡超脱,低调平和,与“聪明”有很大的反差。一般而论,“聪明”总渴望改变别人,让别人顺从自己;总希望出人头地,让别人敬畏自己;总想方设法保全自己的利益,毫不在乎别人的状况;总注重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无论如何也糊涂不起来。难怪郑板桥要说“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其中所表达的精义就是人生修养之不易,自我委屈更不易。
《列子》中有齐人攫金的故事,齐人被抓住时官吏问他:“市场上这么多人,你怎敢抢金子?”齐人坦言陈辞:“拿金子时,看不见人,只看见金子。”尽管听起来有些可笑,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一旦迷恋私利,心中便别无他物,唯利是图,用现代人的话说是:掉进钱眼里去了!
可见,“难得糊涂”是超越聪明的一种高尚的生存境界。一个人如果能以这样的境界去生存,那么,他对于社会就是和谐的分子;如果所有人都能以这样的境界去生存,那整个生存空间就会变得宽容和谐。审视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和芸芸众生,不和谐的现象随处可见,不和谐的声音时有所闻。这些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虽说成因五花八门,但说到底,就是由于境界不高,糊涂不够。
难得糊涂,糊涂难得!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们都不妨试它一试,这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说,不无裨益,因为“糊涂”是一种境界。
【为人处世妙语】:“糊涂”之所以“难得”,是因为这需要勇气、需要付出、需要修养,更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