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管仲曰:“公谁欲与?”公曰:“鲍叔牙。”曰:“不可。其为人絜廉善土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
公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畔,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译文】
管仲生了病,齐桓公问他:“你老的病已经很重了,不避讳地说,一旦病危不起,我将把国事托付给谁才合适呢?”管仲说:“你想要交给谁呢?”齐桓公说:“鲍叔牙。”管仲说:“不可以。鲍叔牙为人,算得上是清白廉正的好人,他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从不去亲近,而且一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忘不掉,让他治理国家,对上势必约束国君,对下势必忤逆百姓。一旦得罪于国君,也就不会长久执政了!”
齐桓公说:“那么谁可以呢?”官仲回答说:“要不,隰朋还可以。隰朋为人,对上不显示位尊而对下不分别卑微,自愧不如黄帝又能怜悯不如自己的人。能用道德去感化他人的称作圣人,能用财物去周济他人的称作贤人。以贤人自居而驾临于他人之上。不会获得人们的拥戴;以贤人之名而能谦恭待人,不会得不到人们的拥戴。他对于国事一定不会事事听闻,他对于家庭也一定不事事看顾。不得已,那么还是隰朋可以。”
【庄子的大智慧】
这个故事描写了管仲病重期间,齐桓公请托于他,想让鲍叔牙做接班人。管仲权衡鲍叔牙和隰朋的为人处事,没有推举自己从就小要好的朋友鲍叔牙,而举荐了隰朋。表现了管仲为了国家不徇私情,唯贤是举的高尚品德。
故事中同时描写了鲍叔牙和隰朋两人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鲍叔牙“清廉洁直”,但“视不己若者,不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鲍叔牙有长处,但更有致命的缺点。隰朋为人“上志而下求,耻不若皇帝,而哀不己若者”,处事“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隰朋谦虚谨慎,同情比不上自己的人,善于把握宏观事物。两人虽各有千秋,但隰朋才适于委以大任。
庄子以“大匠”、“大庖”、“大勇”、“大兵”的做法为喻,说明了做大官的人要“不欲小察,不欲小智”的道理。同时也在启示人们,要学习管仲那种不徇私情,唯贤是举的品德。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推荐人才,唯才是举是庄子的主要思想观点之一,也是古人的一大智慧。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推荐人才,唯才是举的例子。
春秋时期,祁黄羊也是一个任人唯贤的人。一次,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缺个县令,谁可以当任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去当。”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去当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称赞说:“好!”于是任命解狐为南阳县的县令,果然非常称职,老百姓都很称赞。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京城里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担任军尉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平公称赞说:“好!”于是又任命祁午为军尉,果然也很称职,大家都赞扬他。
三国时期的曹操也在《求贤今》中说:“惟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意思说,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举荐做官,我要求得到并任用这样的人。
在我国古代史上,秉承“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思想来举荐人才的事迹有很多。而近代历史上,也不乏其人。蔡元培就是其中的一个。
蔡元培,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蔡元培先生慧眼识人才,对于人才肯于提拔。从民国教育部开始,到后来北京大学,以及最后的大学院、中央研究院,他不拘一格造就人才,这些人才遍布了全中国。当时有人比方,经过蔡元培识拔的人无异于古代“登龙门”。
刘开渠是我国的雕塑大师,但当年如果没有蔡元培的帮助,则恐怕不仅搞不上雕塑,很可能连美术这个专业都要丢掉了。
刘开渠在北平美术学校学习了10年,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以为生之际,经朋友帮助辗转来到南京,在大学院谋到了一个小差事,当书记员,每天就是从早到晚抄抄写写,完全丢掉了所学专业。刘开渠内心非常苦闷,但迫于生计也无可奈何。
当年的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蔡元培担任院长。蔡元培为人和蔼,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有一次在办公处院子里,刘开渠遇到了蔡元培,壮着胆子向蔡元培讲了自己的苦闷,希望能有机会去法国学习雕塑。蔡元培听了以后微笑着说:“想到法国去学雕塑是件好事,我们中国还没有派专人去学过,我记着这件事。”刘开渠听了蔡元培的这番话,十分感动。虽说不知能不能去成,但从此觉得心里有了盼头,每天仍是抄抄写写,不过心情大好起来。
刘开渠更没有想到的是,他是1927年11月向蔡元培提出要求的,当月月底蔡元培便邀请林风眠等由北京来到南京,组成艺术教育委员会。刘开渠从此专任艺术教育委员会办事员,不必再成天抄抄写写,终于可以专心画画了。1928年5月,蔡元培专门委任刘开渠担任大学院驻外“著作员”,月薪80元,既安排了他的工作,又解决了留法问题,还解决了留学费用问题。刘开渠留法期间,蔡元培还多次去信给予指导。刘开渠能成为我国一代雕塑大师,没有蔡元培的帮助,是不可想象的。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领导人更要懂得推荐人才,唯才是举。
当代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对他的全球高级经理说:“你们的工作就是每天把全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招揽过来。这就是你们的工作,每天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你必须招揽世界最优秀的成员,因为你们有最好的声誉去吸引他们,你们也有办法,你们还有股票期权。我们有种种的方法可以招揽最佳人才。如果你们只是随便找几个人来工作,你们应该感到耻辱。不管种族或性别,只挑选最好的人才是领导者的职责所在。”
工作中下属是能人的现象随处可见,否则就会像九斤老太说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然而每个管理者对待能力高强的下属的态度却千差万别,正是由于这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不仅影响着能干的下属的命运,同样也影响着自身利益。
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如何对待能干的下属呢?
首先,以欣赏的心态来看待有能力的人。心态好是指心态要平和积极,不要有嫉妒心理;如果有嫉妒心理,就会有许多变形的行为和语言产生,这大大影响到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和声誉。积极的心态是指以欣赏的心态来看待下属,这样不仅下属会有自豪感和荣耀感,而且也会积极地把能力都发挥出来,而管理者自身也会受到有才干的人和有才干的人以外的人尊重、信赖和佩服,大家会团结起来,进行开创性的工作,于是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因此说,下属是能人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有能人要比没有能人要好得多,因为能人可以来做好多工作,而且可以做一般人做不了的工作,解决一般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其次,对待有能力的下属要把握三点:一用、二管、三养。
第一是要用。给能人挑战性的工作,千方百计地调动能人的积极性,让他们出色地完成工作,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发挥,让他们的才华得到施展,给他们以舞台满足感,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他们,不然,离去只是迟早的事情。
第二是要管。能人毛病多,恃才傲物,有时甚至爱自作主张,因此,必须要管,要有制度约束,要多与之进行思想沟通交流,力争达成共识和共鸣。目的在于让他们与你相互了解,防止因相互不了解,而产生误会和用人不当,出现麻烦和损失。
第三是要养。能人往往招致组织中其他人的嫉妒,而且他们往往把持不住自己的表现欲,甚至不分场合地张扬其才华,这就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因此他们很容易成为组织成员中的众矢之的。如果经理人一味地偏爱有才能的人,经理人自己也可能受到攻击和损伤,而如果经理人顺应组织中的其他成员的心理需求,对已成为众矢之的的他们给予打击排斥,他们就很可能离开组织或转而对组织造成损害。
总之,当今的领导者,不仅要有足够的胸襟去举荐、提拔人才,而且要懂得合理的使用人才,管理人才,这样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功效。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当经历了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就后,都不应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以为自己高高在上,对别人不屑一顾。这时,应当与周围的人融洽地相处,在关键时刻把他们引荐给能充分发挥他们聪明才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