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吾始也疑子,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子之用心独奈何?”
孙叔敖曰:“吾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
【译文】
肩吾问孙叔敖说:“您三次作令尹而不昌盛显达,三次被免职也没有忧愁之色。我开始时对此怀疑,现在见您呼吸轻松欢畅,您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孙叔敖说:“我哪有什么过人之处啊!我认为它既然来了就无法推辞,它去了也无法阻止,我认为官职奉禄之得失非我所有,失去了而无忧愁之色而已。我哪有什么过人之处啊!况巨不知荣华显贵是在于令尹呢,还是在我自身?如果是在于令尹,则于我无涉;如果在我自身,则于令尹无涉。那时我正在驻足沉思,顾及四面八方之事,哪有工夫顾及到个人的富贵和贫贱哪!”
【庄子的大智慧】
孙叔敖(约前630~前593),春秋时期楚国人,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孙叔敖“三相三去”的故事,迄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庄子便在《田子方》篇中讲到了这个故事:孙叔敖三次为相,三次被免职,却始终能心境平和,泰然处之。对此,有人感到不解。孙叔敖解释说,事情发生了就无法阻止,所以应该敢于面对。富贵荣华也与身份地位无关,会来的终究会来,不会来的也请求不得。而且,人始终是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思考这些问题只会贻误了做事的时机。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为人处世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在进退得失中要懂得泰然处之。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通常,古人讲进退,是指做官还是退隐的问题。明代理学大师薛文清说:“进将有为,退将自修。君子出处,唯此二事。”这是古人的进退观,正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最高明的智者会在出世和入世间进退自如,不受名利的束缚,既能全身,又能成就大业。李泌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
李泌小时候就有“神童”之称,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后来他与当时还是太子的肃宗相识。安史之乱时,肃宗面对强大的叛军,很想找些心腹来帮忙,于是他请来了隐居的李泌。
说起来唐王朝没有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灰飞烟灭,一方面多亏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的浴血奋战、殊死报唐,另一方面也多亏了李泌那条“山人妙计”。
唐肃宗收复京师之后,李泌去见肃宗。唐肃宗留李泌宴饮,同榻而眠。当时,李泌常受小人猜忌和陷害,为了明哲保身,他决定退隐山林。在隐退之前,他决心尽自己的最后一次努力,保护自己曾经爱护的皇太子广平王李豫。
当天晚上,李泌对肃宗说:“臣已略报圣恩,请准我做闲人。”
肃宗惊异,说:“我同先生忧患多年,应该与先生同乐,您为何要离去呢?”
李泌答道:“臣有五不可留,愿陛下让我离去,免于一死。”
唐肃宗问:“这五不可留指什么呢?”
李泌答道:“我遇陛下太早,陛下任我太重,宠信我太深,我的功劳太高,事迹太奇,有此五虑。陛下若不让我走,就是杀了臣。”
肃宗不解地说:“先生为什么怀疑我?朕不是疯子,为什么要杀先生呢?”
李泌道:“正是陛下不杀我,我才敢请求归山,否则我怎么敢说?并且我说被杀,不是指陛下,而是指那五点原因。我想,陛下对臣这么信任,有些话尚且不敢说,等天下安定了,我哪敢再说什么!”
肃宗说:“我知道了,先生要北伐,我不听从您的建议,先生您生气了。”
李泌回答:“不是,我说的是建宁王一事。”原来,不久前,肃宗听信奸臣诬告,建宁王李倓被赐死。
肃宗说:“建宁王听信小人的话,谋害长史,想夺储位,我不得不赐他死,难道先生还不知道吗?”
李泌又说:“建宁王倘若有此心,广平王必定会怨恨他,可是广平王每次与我谈话,都说弟弟冤枉,泪如雨下。况且,以前陛下想用建宁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我请改任广平王。建宁王要是想夺太子的地位,一定会恨臣,为什么他认为我是忠心,对我更加亲善呢?”
听到这里,肃宗也不禁流泪道:“我知道错了,先生说得很对,但是这件事情既然已经过去了,我也不想再听这件事。”
李泌说:“我不是要追究以前的责任,是为了让陛下警戒将来。当年则天皇后有四个儿子,她错杀了太子弘,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次子内心忧惧,作《黄台瓜》一词,想感动则天皇后,但则天皇后不予理睬。李贤被废之后,死在贬所黔中。《黄台瓜》一词是这样说的:‘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更摘使瓜稀,三摘尤可为,四摘抱蔓归。’陛下已经摘了一个大瓜了,千万不要再摘了。”
肃宗惊奇地说:“怎么会有这种事?我当把这首诗写在绅带上,时时警惕。”
李泌说:“只要陛下记在心中就行了。”之后,李泌就归隐泉林了。
直到唐代宗继位,他又被请出山,出任朝廷要职。后来遭排挤,便安然退隐。待到唐德宗朝,李泌再次出山。
李泌一生,身经四朝,于安史之乱等危难之时,鼎力相助,以大智慧定策平贼,居功甚伟。四朝皇帝都对他恩宠有加,奉为师友,亲密至极,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师”。李泌如果想要一般人梦里也想的高官厚禄,那简直是唾手可得。但他身在朝堂,心在山川,天下稍有安定,就退步抽身,远走隐退。正所谓“大隐隐于朝”,李泌实在是深得道家精髓的绝世高人。
李泌四隐四仕,能够顺其自然,还做到了儒家所提倡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身养性,无论“行”还是“藏”都过得十分充实,平静处世。李泌对出世与入世的从容选择,对于今人的意义依然很大。
进退得失,处之泰然,最关键最难做到的地方,在于“退”。
凡事退一步,生命不退步。“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凡事均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有圆有缺、有利有弊、有胜有败,更何况是千变万化的人生!成功通常皆是成于最有耐心、耐力、耐烦者;意即最能忍耐、最有耐心的人,是比较容易成功的人。
退步,原来是向前。有时候,只是放弃一些意气之争,即使争赢了又如何呢?
退一步,并非表示自己的软弱,而是更多的包容、谅解与理解。
经商的人,希望日进斗金;读书的人,希望每日进步;有的人一遇到利益,总想得寸进尺。其实,做人处事应该要以退为进!
有一首诗形容农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有的人为了功名富贵,总是不顾一切的向前争取。有的时候前面是险坑,跌下去会粉身碎骨;有的时候前面是一道墙,撞上去会鼻青脸肿。如果这时候懂得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还是一样会有其他更宽广的空间,这正是古人所云:“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因此,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做人处事,必须要能谦恭礼让,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必须要懂得以退为进。引擎利用后退的力量,反而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越经压缩,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军人作战,有时候要迂回绕道,转弯前进,才能胜利;很多时候,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低头匍匐前进,才能成功。
一位留美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前想后,他决定收起所有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本科去求职。
不久,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可比,这时他亮出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专业。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于是老板又提升了他。再过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博士证,老板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自我表现的一种艺术。
以退为进,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哲理。人生追求的是圆满自在,如果人生只知前进不懂后退,那么他的世界就只有一半。而懂得“以退为进”的哲理,可以将我们的人生提升到拥有全面的世界。“以退为进”,何乐而不为呢?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三国演义》里有一句话说:“处世不分轻重,非丈夫也。”可以看出古人对立身处世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处世对一个人的重要。处世要懂得应对进退,懂得分寸拿捏,就好比“跳探戈”,能进的,向前跨进一步,不能进的,就要后退一步。总之,你要懂得泰然地面对一切进退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