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不计得失,甘于奉献(1 / 1)

【原文】

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动人。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译文】

百里奚不把官爵奉禄放在心上,所以养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记了他出身低贱,而委之以国事。虞舜不把生死放在心上,所以能感动他人。

宋元君要画画,众位画师都来了,受君命拜揖而立,润笔调墨准备着,门外面还有一大半。有一位后到的画师,舒缓闲适不慌不忙地走着,受命拜揖后也不在那站着,而往馆舍走去。元公派人去看,见他脱掉上衣赤着上身盘腿而坐。元公说:“可以了,这位就是真正画师。”

【庄子的大智慧】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追求虚静恬淡,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名利的剖析,鞭辟入里、透彻精深,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庄子在探究人生境界的过程中,对追逐名利的危害做了深刻剖析,发人深省。他认为,名利心过盛,禁锢天赋,塞人心智。“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凡沉溺于感官享受的人,其智慧就浅薄。名利心过分强烈,会降低灵性。

贪求名利会扰乱人的意志,使人迷失本性。“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富贵、财富、显达、威严、名誉、利禄六者,都是干扰意志的因素。而意志是抵御**、坚守本性,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贪得的欲念,如同芦苇长满稻田一样,塞心性,最终使人迷失善良的本性,发生蜕化。

“爵禄不入于心”。庄子用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专心养牛,而被委以重任等事例,告诉人们,只有专心致志做对社会和百姓有利的事情,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献,才会得到信任和爱戴,也才会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潜心付出,不计得失,用现今的话说,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的确,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奉献精神对于提升思想境界、美化短暂人生、促进社会进步、和谐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不讲奉献,“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必然是损人利己、无益于群体、社会和人民的人。

终生都在旅行的徐霞客:我国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不应科举,不入仕途,把全部精力都献给祖国地理学的研究事业。他从22岁出游太湖开始,直到去世为止,三十多年间都在旅行考察,足迹遍布全国名山大川,北至盘山,南及崇左,东到普陀,西抵腾冲。徐霞客是一个不畏艰险的人,他去的地方,常是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长年累月地跋山涉水,经常攀悬崖峭壁。他登山一定要登到最高峰,观察河流一定要追溯源头,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途中经常遇到危险。别人劝他回去,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带一把锄头走,何处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呢?”51岁那年他还要出游滇南,对儿子的劝阻,他回答说:“你们只当我死了。”最终,徐霞客撰写成著作《徐霞客游记》,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

由于奉献是无私无偿的,所以人们总是把无私与奉献联系在一起,称作无私奉献。无私奉献作为一种情操、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它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时代的呼唤。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弟。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46年,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是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细胞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

“奉献”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在过去的岁月里曾激励了无数劳动者。奉献,就意味着付出和给予,而这种付出和给予又应该是真心实意的、自愿的行为。

在当今社会,讲奉献,就是要从点滴入手,就是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的每一件事。只有这样,才会自觉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才能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奉献是一种觉悟的行动。对于一个人来说,奉献是品行修养的升华,是心灵高尚的旅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奉献是人情美好的体现,是弥足珍贵的风尚;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奉献是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是催人奋发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