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脚踏实地,方有所成(1 / 1)

【原文】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

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

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译文】

庄子拜见鲁哀公。哀公说:“鲁国的儒士很多,而崇尚您道家学说的人极少。”庄子反驳道:“不然,鲁国的儒士很少。”哀公听了,反诘说:“鲁国上下尽着儒士衣服,怎么能说儒士少呢?”

庄子说:“我听说,头戴圆形帽的儒士,知晓天时;脚穿方形鞋的儒士,通达地理;身佩彩络美玉的儒士,理事决策,当机立断。真正有这种学问的人,不一定穿这种服装。穿这种服装的人,未必懂得这种学问。您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你可以通令全国:‘不通儒学而穿儒服的人,处以死罪。’试看结果如何?”

于是,哀公照此发了一道命令。五天以后,全国居然没有敢穿儒服的人了。唯独一位丈夫,身着儒装,气宇轩昂,站立在宫廷门口。哀公马上召见,询问国家大事,果然满腹经纶,应对自如。庄子说:“鲁国这么大而儒者只有一人呀,怎么能说是很多呢?”

【庄子的大智慧】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与庄子的道家的学说,是完全不同的。但也并不是说,儒家和道家就势同水火。

庄子一日到鲁国见到了鲁国群哀公。鲁国本来就是儒学之国,哀公对庄子说:“我们这里没有人信奉先生你的学说,到处都是儒士,谈的是儒书。”

庄子说:“好呀。不过依我看来,鲁国儒士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怎么能说少了呢?”

“名符其实的太少。按理,儒服园冠方殿,园指天、方指地,应当知天文地理,有许多这样的讲究。便如你下一道命令,没有真才实学敢着儒服者死,就可以看到真实情况。”

鲁哀公果然下了一道命令,结果全国只剩下一个人敢着儒服上街。鲁哀公召见他,果然是个奇才。这才知道,世上名不符实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所以,道家论儒家,不是纯粹的攻击,其实就是类似这种情况。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要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真正有道者是不露形迹的,人们不应被一些假象所迷惑。看人看事,不能光看形式,而要看内容。为人也不要只求表面,而要有真才实学。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脚踏实地一词出自《邵雍闻见前录》:“君实(司马光字)脚踏实地人也。”比喻为人做事认真、踏实、不虚浮;一步一个脚印。

一个人的成功,总是一步步的积累起来的,妄图简简单单的就能成功是很难的。古人就曾教育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而现在的人,往往太过急于求成了,希望成功就在眼前,祈求一步到位的成功,需知,那样的成功是很少光临的。我们需要一步步的努力,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成功的到来,只要你一点点的积累,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前进,成功才有可能出现在你的眼前。

司马光,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他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就是他主编的。这部巨著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光青年时代就喜好研究历史,读过不少史书。宋英宗时,他受命主编《通鉴》,前后十九年中,无时无刻不在努力钻研,专心写作。他的工作态度十分严谨,对许多章节都做了反复修改。全书编成时,共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包括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宋神宗将这部书定名为《资治通鉴》。

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京师,住在洛阳独乐园。这段时间里,他常与邵雍一起聚谈闲游。有一次,司马光问邵雍:“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邵雍回答说:“君实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啊!”邵雍对司马光的评价确实是恰如其分的,不愧是司马光的知己。

李大钊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

脚踏实地是一种优良作风。能够脚踏实地的人,他们会放弃那些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不会凭借侥幸去瞎碰,而是认认真真地走好每一步,踏踏实实地用好每一分钟,甘于从基础工作做起,在平凡中孕育和成就梦想。他们甘于凡人小事,肯干肯学,多方向求教,他们成功较晚,却在各种不同的职位上增长了见识,扩充了能力,学到了许多不同的知识。

脚踏实地是人生在世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准则,一百个形式主义不如好好地实实在在地做好一件事。在工作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就能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积累雄厚的实力。

没有根基的大厦,很快就会倒塌;没有踏实的工作,成功永远只能是空想。我们如果想在未来走得更远、更好,首先要脚踏实地,把基础打牢。我们应该去掉浮躁,把心放稳,正视现实,降低期望,应该关注工作本身,关注能够在工作中学到什么、能够有怎样的发展。无论多么不起眼的工作,只要你真正地重视它,那么你终究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选择做什么事情并不重要,最要紧的是:踏踏实实,从一点一滴干起,切忌让浮躁的性格困扰你。

一位年轻人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海上油田钻井队。在海上工作的第一天,领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时间内登上几十米高的钻井架,把一个包装好的盒子送到最顶层的主管手里。他拿着盒子快步登上高高的狭窄的舷梯,气喘吁吁、满头是汗地爬上顶层,把盒子交给主管。主管只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就让他送回去。他又快跑下舷梯,把盒子交给领班,领班也同样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让他再送给主管。

他第二次爬上钻井架,把盒子交给主管。主管签完字后让他再送回去。他又快跑下舷梯,将盒子交给领班。领班签完字,让他再送上去。

他又拿起盒子往上爬。当他上到最顶层时,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当他第三次把盒子递给主管时,主管说:“把盒子打开。”他撕开外面的包装纸,打开盒子,里面是两个玻璃罐,一罐咖啡,一罐咖啡伴侣。

主管又对他说:“把咖啡冲上。”年轻人再也无法忍受了,“叭”地一下把盒子扔在地上:“我不干了!”

这时,这位主管站起身来,对他说:“刚才让你做的这些叫做承受极限训练,我们因为在海上作业,随时会遇到危险,就要求队员一定要有极强的承受力,承受各种危险的考验,才能完成海上作业任务。前面3次你都通过了,可惜,只差最后一点点,你没有喝到自己冲的甜咖啡。现在,你可以走了。”

年轻人懊悔地离开了,但是他却从这件事上吸收了教训,努力克服自己浮躁的弱点,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后,他成了一名油田钻井队的队长。

踏实苦干的人,随处都可以立足,在哪里都有希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工作给予你的回报,就是对你做事结果的反映。

每项工作都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一旦你从事某种职业,就要努力去爱你所做的工作,要在工作中打起精神,不断勉励自己,训练自己,控制自己。

在职的每一天,都要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要力争高效地完成。不论你现在的工作多么微不足道,也不论你对工作如何不满,只要你用尽职尽责的认真态度、饱满的热情、主动积极的精神去工作,那么,你就会从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脱颖而出。

许多人刚步入职场,就梦想明天当上总经理;刚创业,就期待自己能像比尔·盖茨一样成为富人之首。要他们从基层做起,他们会觉得很丢面子,甚至认为这简直是大材小用。尽管他们有远大的理想,但缺乏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脚踏实地是职场人士所必备的素质,也是实现梦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因素。因此,每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打消投机取巧的念头,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最基础的工作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积累雄厚的实力。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脚踏实地是成功的基本功。脚踏实地看似是“慢”实质是“快”。它是一种远见,一种淡定,一种智慧、一种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发展都是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过程的。“要做先生,先做学生”,春华过后才有秋实。“拔苗助长”式的“进步”,主观愿望虽好,结果往往却是事与愿违,迟早都是要吃大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