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译文】
阳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漂亮,一个丑陋,可是长得丑陋的受到宠爱而长得漂亮的却受到冷淡。阳朱问他的缘故,年青的店主回答:“那个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但是我却不觉得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以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他丑陋。”阳子转对弟子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良但却不自以为具有了贤良的品行,去到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啊!”
【庄子的大智慧】
宋国旅店的主人之所以不喜欢美妾,是因为美妾凭着长得美貌,表现出骄傲自负,反而引起主人的反感。他之所以喜欢丑妾,在于丑妾自认比不上人家秀美,表现出言微行轻,反而引起主人的同情。
阳子以此为例,用“行贤而去自贤之行”,教育他的学生,似乎还有点勉强。不过,他提出的这句话,针对旅店的两妾虽不甚贴切,但对那些特以行为高尚作秀,又嫌别人知之甚少的人,却是十分有教育意义的。高尚的品德,要让人家评赞,不能自己吹嘘。
品德高尚的人,是实事求是,实实在在没有虚假的人,他们不会恃才傲物。他的一举一动,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从来不替自己的行为多说半句好话。这样的人即是才高八斗,也会表现得怀若虚谷,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也尊重别人的意见,因此,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敬爱。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才华当然有助于一个人成就事业、创造辉煌,可是如果你不能完全控制它,它有时会变成你职业生涯的拖累,能毁掉一个人的事业。职场中很多聪明能干的才子佳人,一朝得意,最终失败,致命原因通常是性格过于张扬霸道,恃才傲物,亲和力太小,磨擦力太大。所以成功对他们来说永不可企及。
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指的就是这类人。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强势突显于整个群体,从而破坏了整体的和谐,造成“鹤立鸡群”的尴尬局面。如此这般,受到孤立是在所难免的,更糟糕的是,甚至还会招致杀身之祸。
三国时平原人祢衡,自幼有才华过人,能言善辩,但气盛凌人,刚愎傲慢,自奉为名士。在三国魏晋时期有这样一种人,以傲视权贵为时尚,以为这才是大名士的风度,三山五岳都不在他眼里。
孔融把祢衡推荐给曹操,但是,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只给了他一个看马、看草料的官,弥衡以为自己受到了羞辱,恼羞成怒,击鼓骂曹。曹操大怒,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要杀他,不过像宰杀一只麻雀或老鼠一样罢了!只是想到此人一向有虚名,杀了他,远近的人都会说我没有容人之量。”于是把弥衡送给刘表。
刘表对弥衡礼节周到,把他当作上宾。祢衡很赞美刘表的所做所为,但却爱讥讽刘表左右的亲信。于是,刘表的亲信就势诬陷弥衡,对刘表说:“祢衡称颂将军仁义爱人,可以与周文王相比。但又认为将军做事不能决断,而最终失败,必定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些人想借刘表的手除掉弥衡,但这话实际上也指出了刘表的缺点,点到了他的痛处。
刘表因此大怒,但是他也不想自己动手杀人,也不想留下杀名士的恶名,知道江安郡太守黄祖性情暴躁,就把祢衡送到江安。黄祖对祢衡也很优待,但后来祢衡当众辱骂黄袒,黄祖将他杀死。祢衡这种人心理大概有问题。
人不能恃才傲物,更不能居功自傲,这不仅是一个修养问题,弄得不好,还会丢掉性命。当时还有一个叫许攸的人叛袁绍而投奔曹操,向曹营献计。这种人本身就是买主求荣的行为,任何一个领导人对这种人嘴上不说,心里是有所顾忌的。官渡之战中,许攸向曹操献计,乌巢劫粮成功,最终导致袁绍大败。
许攸仗恃功劳,态度傲慢,曾在众人坐在一起的公众场合,喊着曹操的小名说:“曹阿满,要不是我,你也得不到冀州!”曹操笑着说:“你说得对。”但心里非常不高兴,后来竟杀掉许攸。
应该说曹操还是有肚量的,许攸丢掉性命,完全是他太不自重,你从袁绍那里叛变出来,本身就说明你这个人不忠,不诚,纵使有千条理由,你也洗不脱,这也就罢了。还公然称许自己的功劳,不以为耻,反而为荣,这种时候本来应该低调行事,夹着尾巴做人,自己帮助曹操打败袁绍是为天下百姓而不是为自己,如此不仅能保全性命,而且能保全富贵进而保全名声,但是,反观许攸的做法却不是这样,态度如此傲慢,目中无人,所以他丢掉性命完全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流出于岸,水必湍之。又说:枪打出头鸟。这说明一个人如果太突出太优秀,让多数人显得平庸,本身就已很容易遭人暗算了。即使你不想得罪人,也会有人出于嫉妒而暗放冷箭的。如果再不谨言慎行,而是露才扬己,张扬行事,你不倒霉谁倒霉。因此如果你在某些场合不收敛你的“才华”,太擅辞令,滔滔雄辩,你往往会面临被耻笑的危险。
清代有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毕秋帆是江苏镇江人,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媲美的《续资治通鉴》就是他编纂的。
乾隆三十八年,毕秋帆任陕西巡抚。赴任的时候,经过一座古庙,毕秋帆进庙内休息。一个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经,人报巡抚毕大人来了,这个毛和尚既不起身,也不开口,只顾念经。毕秋帆当时只有40出头,英年得志,自己又中过状元,名满天下,见老和尚这样傲慢,心里很不高兴。
老和尚念完一卷经之后,离座起身,合掌施礼,说道:“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毕秋帆说:“佛家有三室,老法师为三宝之一,何言疏慢?”随即,毕秋帆上坐,老和尚侧坐相陪。
交谈中,毕秋帆问:“老法师诵的何经?”老和尚说:“《法华经》。”毕秋帆说:“老法师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弥陀佛’?”
老和尚听了,知道毕秋帆心中不满,有意出这道题难他,不慌不忙,从容地答道:“老袖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一部《四书》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曰’?”
毕秋帆听了不觉大笑,对老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献茶之后,老和尚陪毕秋帆观赏菩萨殿宇,来到一尊欢喜佛的佛像前,毕秋帆指着欢喜佛的大肚子对老和尚说:“你知道他这个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老和尚马上回答:“满腹经纶,人间乐事。”
毕秋帆不由连声称好,因而问他:“老法师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为什么要抛却红尘,皈依三宝?”老和尚回答说:“富贵惹例眼烟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
两人又一同来到罗汉殿,殿中18尊罗汉各种表情,各种姿态,栩栩如生。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问老和尚:“他笑什么呢?”老和尚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毕秋帆一顿,又问:“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逢迎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
毕秋帆越听越不是滋味,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便带领仆从离寺而去。
从此,毕秋帆再也不敢小看别人了。
正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为人处世虽不能妄自菲薄,也不可自高自大,总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高看自己小看别人。做人要谦和、宽厚,千万不可恃才傲物。
一个人要做到不恃才傲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与人分享。即使是口头上的感谢也是一种分享,而且你也可以扩大这种“分享”的对象,反正“礼多人不怪”。当然,别人倒并不是非得要分你一杯羹不可,但你主动与人分享,这让旁人有受尊重的感觉,如果你的成绩事实上是众人协力完成,那你更不应该忘记这一点。你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人分享,如请大家吃几颗糖,或请大家吃一顿饭。别人分享了你的荣耀,就不会和你作对了。
(2)感谢他人。要感谢同仁的协助,不要认为这都是自己的功劳。尤其要感谢上司,感谢他的提拔、指导、授权。如果实情也是如此,那么你本该如此感谢。如果同事的协助有限,上司也不值得恭维,你的感谢也有必要,虽然显得有点客套,但可以使你避免成为他人的箭靶。
(3)为人谦卑。有些人一旦获得成绩,就容易忘了自己是谁,并且自我膨胀。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旁人就遭殃了,他们要忍受你的气焰,却又不敢出声,因为你正在锋头上。可是慢慢的,他们会在工作上有意无意地抵制你,让你碰钉子。因此,当你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要更加卑。别人看到你如此谦卑,当然不会找你麻烦,和你作对了。
总之,恃才傲物是处世大忌之一,一定要注意改善和避免。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在现代社会,充分发挥自己潜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和优势,是适应挑战的必然选择。但同时也应该记住,当你取得成绩时,你要感谢他人、与人分享、为人谦卑,这正好让他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如果你习惯了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独吞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