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赌?”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
【译文】
庄子在雕陵栗树林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捉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庄子惊恐而警惕地说:“啊,世上的物类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争夺的,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召引!”
【庄子的大智慧】
庄子同老子一样,提倡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在生活态度上,庄子也是顺其自然的。他认为如果一心一意去计算人家,必然会导致物物相残的后果。庄子这种想法,在这个故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所谓“螳螂捕蝉,黄鹊在后”,这个众所周知的典故就是从这寓言出来的。由于寓言引出一个结论:成心谋算他物,就会招引别物来谋害自己。因而,惟有泯除心计,乃能免于卷入物物竞逐的循环斗争中。
然而,世人却往往一味追求欲念而迷忘本性,这就是庄子所谓:“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惟欲念是无穷的,而满足总是有限的,这样必然会导致悲惨的后果。身处与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庄子的这种观点,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我们。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螳螂是昆虫纲中的一个目,以捕食其它昆虫为生,前足很发达,变为捕捉昆虫的有力工具。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道黄雀在后面正想吃它,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祸害就在后面。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进行兼并战争。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了准备攻打楚国的决定。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就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之后才能作别的打算。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你们不要议论了,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我决不轻饶!”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当时朝堂上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侍从,退朝后心中仍旧无法安宁,他觉得吴王这样做是在是太草率了,但是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说服吴王,使其放弃攻打楚国的想法。于是这个侍从在吴王的后花园内踱来踱去地想办法,就在此时,他的目光无意中落到了树上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就有了主意。
第二天天刚亮,这个青年侍从又来到了吴王休息的后花园,他手拿一把弹弓,在树底下转来转去。第三天早晨他又来到树下转悠,第四天、第五天早晨也是这样转来转去的。有人觉得他的行为很奇怪,就把这事告诉了吴王。
第六天早晨,青年侍从又来了,吴王也来了,便问他:“你一连几天早晨来这花园里干什么?瞧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浸湿了,你到底要做什么呢?”这个青年侍从手拿弹弓,对吴王轻声说道:“大王,您小声一点。您向树上看,那里有一只蝉只顾着在那里高兴地吸露水,却没有觉察到有一只螳螂躲在他身后,弯着前肢,想要捕捉它呢!”
吴王笑着说:“螳螂捕蝉,这有什么好稀奇的。”青年侍从说:“大王您再看,螳螂一心想捕蝉,但它不知道,还有一只黄雀在它身后,正伸长脖子,瞪着眼睛,想啄它呢.”
吴王说:“这又说明什么呢?”
青年侍从将手中的弹弓搭上泥丸对准黄雀,然后说:“那只黄雀只顾着看着蟑螂,却不知道我的弹弓已经对准它了。蝉、螳螂、黄雀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自己身后的危险啊!”
吴王听到这里,猛然醒悟了,他明白了青年侍从的用意,取消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螳螂捕蝉,表面看是一种难得的精明。的确,人若精明,有时确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过精明,情况就难说了,因为了解了你之后,别人也必定会以精明加以防范,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两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一辈子的;因为一次精明是启发,二次精明是教训,三次精明就是警惕。而且,最主要的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你精明的算计别人的时候,背后可能就有“黄雀”在算计你。到头来,就会没算计到别人,反而被别人算计了。
三国时期,周瑜是江东孙氏集团中一个足智多谋的将领。他用反间之计,一举除掉了曹操手下两个得力的水军将领。
原来,曹军士兵,多系北方人,不习水战。曹操在占领荆州之后,便用降将蔡瑁和张允为都督,训练水军,为扫平江东做准备。蔡、张二人,久居荆州,深得水战之妙。由他们训练水军,对江东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周瑜深为忧虑。一天,周瑜正在帐中议事,有人通报故人蒋干来访。周瑜对众将作了一番部署,遂整衣出迎。
这蒋干,字子翼,与周瑜自幼同窗,交情颇厚,现为曹操帐下幕宾。这次,他是主动请命前来江东的,目的是要说动周瑜投降。对此,周瑜自然心中有数。所以,他一见面就把蒋干的嘴“封”了起来:他命大将太史慈监酒,声称“今天是老同学相见,但叙朋友之情,不言军旅之事,有言之者当即斩首”。然后,他又以江东精勇雄壮的士兵、堆积如山的粮草和众多的文武英杰,夸示蒋干,使得蒋干始终无法开口道出说词。欢宴之后,周瑜一定要与蒋干同榻而眠。他故作大醉之状,和衣而卧,呕吐狼藉,一会儿就鼾声如雷。那蒋干因心中有事,难以入睡,二更即起,见帐内残灯尚明,桌上堆着文书,便下床偷看,他见有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一封投降书信,不禁大惊,忙将其藏到了身上。这时,周瑜在**翻了个身,说起了梦话,道是数日之内要让蒋干看那曹操的脑袋。蒋干连忙熄灯上床。将近四更时分,只听得有人进帐唤道:“都督醒了吗?”周瑜装作梦醒的样子,故意问那人说:“**睡的是什么人?”那人答道:“都督请子翼一同睡觉,怎么忘记了?”周瑜懊悔地说:“我平日从未醉酒,昨天喝醉了,不知可曾说过些什么?”那人道:“江北有人过来。”周瑜小声喝道:“低声!”又叫:“子翼。”蒋干装作睡着,一声不应。
周瑜同来人悄悄走出帐外,蒋干则在帐内偷听。只听来人在外面说:“蔡、张二位都督道:‘急切中无法下手。’”后面的话因声音太小,无法听清。一会儿,周瑜回到帐内,又叫:“子翼。”蒋干不应,仍然蒙头假睡。周瑜遂脱衣就寝。蒋干暗想:这周瑜是个精细人,天亮后若不见了蔡、张二人的书信,岂肯与我干休?因此,刚到五更,即趁周瑜熟睡之机,悄悄溜出帐外,叫上随身带的小童,飞快地赶到江边下船回江北去了。
蒋干回到江北,去见曹操。曹操问道:“子翼,事情办得怎么样?”蒋干回答说:“周瑜雅量高致,不是言词所能打动。”曹操十分不悦,道:“事情没有办成,反让人家笑话!”蒋干说:“虽然没能说动周瑜,却为丞相打听到一件重要事情。请摒退众人。”待左右之人退下,蒋干取出书信,并将听到的事情一一告诉了曹操。曹操大怒道:“这两个贼人竟敢如此大胆!”遂唤蔡瑁、张允入帐,未容二人分辩,即命武士推出斩首。这样,大战尚未开始,曹军最为得力的两个水军将领,就被周瑜以反间之计轻而易举地除掉了。
《孙子兵法》云,“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即通过巧妙的方法,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效力。以上周瑜便巧用反间计,杀了曹操手下精通水战的将领蔡瑁、张允。虽然这种反间计属于军事斗争中的谋略,但与处事为人所要警惕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却是同样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时,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遭遇那些盘根错节、勾心斗角的境地。甚至,有的人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有的人,鹬蚌相争,鱼翁得利;有的人机关算尽、狡兔三窟。所以,我们时刻都要懂得:见利忘危,则危在旦夕;居安思危,则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