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君子交友,平淡如水(1 / 1)

【原文】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

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译文】

孔子问子桑雽:“我两次被鲁国赶出来,在宋国树下讲学,宋司马桓魋想杀我,我逃走,桓魋命人把那棵树砍掉;到了卫国,卫国有人要谋杀我,我逃到匡那个地方,被拘捕。到商周去访问,遭到穷困;到陈、蔡两国时,被围困。我遇到这几次灾难以后,亲戚故交更加疏远了,朋友与信徒也更加分散了。为什么呀?”

子桑雽曰:“先生就没有听说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吗?林回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璧,背着婴儿逃跑。有的人问他:‘因为他的价值吗?婴儿的价值比宝璧小;因为他的负担吗?婴儿的负担比宝璧重。抛弃值千金的宝璧,背着婴儿跑,为什么呀?’林回回答说:‘那是根据利益结合,这是因为天性相联系。’根据利益相结合的,迫于祸乱灾害时,互相抛弃;因为天性相联系的,迫于祸乱灾害时,就互相保护。互相保护与互相抛弃,差别就大了。

而且,君子交友平淡得像水那样无味,小人交友热情得像美酒那样甜。君子平淡,互相亲密;小人热情,容易断绝。那样的朋友很容易结合,也很容易分离。”

【庄子的大智慧】

人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就源于此。

君子之交,源于互相宽容和理解。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淡的像水一样。这里的“淡若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

小人之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看起来“甘若醴”,如果对方满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时,很容易断绝,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利益。所以与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君子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相互的信任和生活所带来的平淡后的宁静与幸福,“淡”是生活的味道,也是时间验证的朋友味道;最主要的是“淡”如平静的水,而不是汹涌的波涛,真正的朋友之间不需要有大风大浪一样的日子,能够和气、平安、健康、快乐、珍惜、信任、像水一样的清澈透明的友谊足以。

庄子的这个故事,这句话,道理谁都懂,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扪心自问下,你有没有更偏心身边那些不送礼、不吃请、不拉帮结伙、不阿谀奉承,只埋头工作的朋友、同事或下属呢?因为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发自内心地在支持你并且无所图。可惜的是,利益蒙住双眼,人们往往就看不到平平淡淡的那份真情了。所以,庄子所说的这个道理,在今天仍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庄子把友情说得很干脆,分得更清楚:“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为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呢?因为君子之间没有利益上的争夺和算计,没有任何功利心的友情自然清净淡泊,彼此无争,因为无争所以得以长久,历久弥深。

“君子之交淡若水”,是人们长期以来推崇的理想交友境界,甚至奉为交友的准则,舍此莫取。“纯洁而伟大的友谊”被捧上了天,仿佛美神维纳斯一样理想和完美。确实,诸如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刘、关、张的义交,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己之遇,确实堪称“淡若水”的“君子之交”。无论富也罢,穷也罢,都能够同甘共苦,心灵相通,为了朋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管鲍之谊”,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轶事。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瞳他琴声的人,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剑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时,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融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所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然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很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交朋友要交真心的,忠诚的,正直的,善良的,智慧的。能一下子就跟你嘻哈打笑,相处过密的,往往最容易分开。朋友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如果连尊重都没有了,世间的许多感情,恐怕都不能维持。所以,君子之交淡若水。

太甜太近的朋友,发现其人品不如意,趣味不相投,也是悲哀,所以相亲不如远观,分开了,是更好。真正的朋友,不在乎平时多么亲密,多么无间,而在于危难之际,是否还能如一地站在你身边。真正的友谊像淡淡的茶香,有清香就够,不需多浓,却已是无尽回味。

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和舒伯特之间的友谊被传为千古佳话。两人共同生活在维也纳三十五年之久,虽然只见过一次面,但却成为知己。在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事业如日中天时,舒伯特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音乐创作者。贝多芬生陡孤僻,舒伯特深知他的个性且两人社会地位悬殊,所以从不敢贸然拜访。直到后来,因为一位出版商的盛情邀请,舒伯特才带着一册自己的作品前去拜访,不巧的是恰逢贝多芬外出,舒伯特只好留下作品,怅然而回。

然而,当贝多芬患病后,友人想调解他的寂寞,随手拿起桌上的一册书放在他的枕边,让他翻阅消遗,这册书正是舒伯特留下的作品集。贝多芬马上被其中的作品吸引住了,细心吟味了一会儿,大声叫道:“这里有神圣的闪光!这是谁作的?”友人告诉了他舒伯特的名字,贝多芬大加赞赏,大叹素昧平生。当贝多芬弥留之际,托人把舒伯特召至床前说:“我的灵魂是属于舒伯特的!”贝多芬死后,舒伯特终日郁闷。一日他与三四个友人在酒店饮酒,一友人举杯提议:“为席上先逝者干杯!”舒伯特应声站起,一饮而尽,仿佛是应验了可悲的谶语。l8个月后,舒伯特也告别了人世。临终的时候,他向亲友交代:“请将我葬在贝多芬的旁边!”后人对他们之间的友谊给予了最美好的赞誉,并为他们铸起了并立的铜像,至今仍屹立于维也纳广场。

可见,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份淡淡的友谊,也许会因为千里阻隔而彼此很难谋面,也许会在相隔十年或二十年之后不再联系,也许这一生也不曾再见,但总有一份真诚和情意留在心底,从来不需要刻意保持长久,也不需要刻意去表现,但总是彼此记挂,彼此的心底也为对方留出了永恒的空间,这样已是足够了。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君子之交淡如水,就像清风徐徐、明月朗朗一样,清远无瑕。君子之交淡如水,既是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是顺从自然,没有功利心,没有欲望,没有利害功用之说。这样的友谊才是最持久最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