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养生首要,内外兼修(1 / 1)

【原文】

田开之见周威公。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田开之曰:“开之操拔篲以侍门庭,亦何闻于夫子!”威公曰:“田子无让,寡人愿闻之。”开之曰:“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威公曰:“何谓也?”

田开之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

【译文】

田开之拜见周威公。周威公说:“我听说祝肾在学习养生,你跟祝肾交游,从他那儿听到过什么呢?”田开之说:“我只不过拿起扫帚来打扫门庭,又能从先生那里听到什么!”周威公说:“先生不必谦虚,我希望能听到这方面的道理。”田开之说:“听先生说:‘善于养生的人,就像是牧放羊群似的,瞅到落后的便用鞭子赶一赶。’”周威公问:“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田开之说:“鲁国有个叫单豹的,在岩穴里居住在山泉边饮水,不跟任何人争利,活了七十岁还有婴儿一样的面容;不幸遇上了饿虎,饿虎扑杀并吃掉了他。另有一个叫张毅的,高门甲第、朱户垂帘的富贵人家,无不趋走参谒,活到四十岁便患内热病而死去。单豹注重内心世界的修养可是老虎却吞食了他的身体,张毅注重身体的调养可是疾病侵扰了他的内心世界,这两个人,都不是能够鞭策落后而取其适宜的人。”

【庄子的大智慧】

庄子的哲学博大精深,在养生方面亦有深刻的见解,其中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内外兼修,神行并重”。

庄子在外篇《达生》一文中以田开之见周威公的故事,用单豹和张毅的事例予以论证:单豹“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这说明单豹内养功深,返老还童——虽然如此,却“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就是说他死于饿虎之口,“养其内,而虎食其外”。

接着,庄子又说“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就是说有一个叫张毅的人,高门甲第、朱户垂帘的富贵人家,无不趋走参谒,活到四十岁便患内热病而死去——也就是说张毅大户小家无不奔趋以礼,善养形体,但是行年四十却死于内热之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

于是,庄子借仲尼之口说养生最好:“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养生“最好的办法是内外兼修,神形并重,各无所偏,做到像柴木一样而立于两者之中”。

从庄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内外兼修,神形并重”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健康主要包含两大要素: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与庄子强调的养生要内外兼修的道理是一样的。

身体健康主要是指人体健康,有一种良好的外在状态。人体健康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能促进人体的健康。

(1)合理膳食:我国营养学会根据国情,制定了膳食指南,其原则包括:“食物要多样、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粗细要搭配、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这些原则如能长期遵守,就一定能达到合理营养的要求。

(2)规律起居:我们的生活起居必须“有常”,坚持按时作息,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尽量使工作、学习、休息、睡眠等活动保持一定的规律,不违背人体生理的变化规律,并与大自然的活动规律相适应,顺应生物钟的要求。这是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保健方法。

(3)保证睡眠:睡眠是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好的睡眠对恢复体力、增强智慧、保证健康十分重要。没有睡眠就没有健康。睡眠是机体自我保护的重要生理功能。睡眠不仅能使身体得到休息,恢复体力,还能让大脑得到休息,恢复脑力。睡眠时,植物神经系统能集中精力完成消化吸收、营养和能量的转化储备等工作。某些内分泌功能在深睡时变得更加活跃,如生长激素、松果体素的释放增加等,免疫系统也可以在熟睡中得到强化。通过睡眠,人们能够获得全身心的休息、恢复和调整。科学家认为,如果你希望自己健康,就必须重新估价睡眠对健康的作用。

(4)劳逸结合:适度的紧张工作有利于健康,而过度劳累则有损于健康。

(5)戒烟限酒:众所周知,吸烟对人体健康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酗酒对人体的危害是勿庸置疑的,但适量饮酒有保健作用也是肯定的。

(6)适量运动:运动作为一种健身方法,就要讲究科学性,根据各人的不同身体状况,年龄、性别、职业、有无慢性疾病,爱好,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家庭或社区的健康设施等情况,来选择运动项目,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才会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人的健康除了身体健康外,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与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二者缺少哪一个都是不完整的。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长期处于过度的精神紧张状态,日积月累,难免心理防线不被压垮,使人陷入尴尬的困境之中,产生过度紧张、焦虑、烦躁、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心理障碍,而引发高血压、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妇科病,甚至癌症,影响健康和生命。

号称“白乐天”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堪称修身养性的楷模。他一生命运坎坷,青年时因家境贫困而长期流浪,步入仕途后又因得罪权贵而数度遭贬,但他始终都能保持淡泊名利与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他被贬降杭州后,寄情于灵山秀水,轻松吟出千古绝唱:“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何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仕途坎坷,但他总是旷达乐观,淡然处之。他47岁时被贬到黄州后,登赤壁矶,一首气势磅礴的《大江东去》,使我们看到了苏东坡那豪放达观的胸襟。他被贬到杭州任通判时,因病到松阴环绕的寺院去散心,僧人热情地让他在凉爽的禅房内歇息,用虎跑泉煮茶款待。诗人在《病中游祖塔院》一诗中感叹道:“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他将养心概括为“养生治性,行义求志”八个字。因此,我们应从古人养心之道中汲取营养,驾驭和调控好自已的情绪。

养心贵在静心。情绪乃一身之主,一个人如果终日思前想后、欲望不止,难免会百病丛生,说不良情绪是疾病的催化剂一点也不会过分。要消除不良情绪,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要学会静心。心静才能气顺,气顺才能健身。静心的最佳途径是炼心,静心的至高境界是乐心。如果你的心里每天都是快乐的,那就说明你在养心方面确实是个高手。

养心重在养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在人之三宝中,精要化为气,气要化为神;神是精气之和,神乃人之灵魂。所以,养心、静心、乐心,最终要归结到养神上来。神凝才能气定,气定才能心静。养神,说到底就是要净化人的灵魂。如果你的灵魂始终是美丽的,那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而且会成为被众多人羡慕的养心专家。

养心务必养德。生活中能使人动心的东西太多了。但凡能让你动心的无不与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关,许多人心难静、气难顺、神难凝,均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告诫我们,养心务必要养德。特别是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你更应当把养德视为养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静,德高才能神凝。养德最要紧的是去除那些束缚自己的名缰利索,使自己不为名利得失所折磨。

很多人认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日常生活中,保健养生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