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译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奢。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你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庄子的大智慧】
庄子与惠施是朋友。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惠施便在巷口下了车。
令惠施意想不到的是,当他走进屋时,却见庄子不但不悲伤哭泣,反而敲盆唱歌。惠施认为庄子的行为不可理喻,双手奉上一袋赙金,放入瓦盆,暗自骂了一句“活见鬼”,便告辞了。
惠施无法理解庄子,就像井里的青蛙不可能理解大海一样。庄子在《秋水》篇里有这样的话: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用今天的话来说,意思是: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亲人死了,人们往往会痛苦思念,而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庄子淡薄富贵,看破名利,难道对于死亡,庄子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吗?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
庄子认为,人的生死变化就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人死亡后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这是自然规律,是不可以抗拒的,故根本用不着对死有什么悲戚之感。死亡是一种休息,也用不着害怕。
庄子不仅对别人的死亡豁达超然,自己面临死亡时也是视死如归,表现得十分坦然。《庄子?列御冠》记载,庄子将死的时候,其弟子准备为他隆重厚葬,庄子却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
庄子对死亡的这种坦然、豁达的态度,在今天仍是很有价值的。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生长、衰老与死亡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可逃避。古往今来,无数帝王将相都曾幻想寻求到一种长生不老之术,或是返老还童的妙药灵丹,但事实无不证实,这只不过是天方夜谭。
古代儒家思想也认为,人的生死是不可抗拒的现象,他们明智地主张对待生死应该超脱一些。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路“死事如何”之问时说:“未知生,焉知死?”强调勿需追问死后之事,关心生而不必想到死,求知生而不必求知死。“亚圣”孟子也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不必过于关注和计较寿命之长短,只须致力于一己之修身立命。这些观点都在告诉人们,面对死亡要有一种坦然的心态。
国学大师张中行晚年时,多在病榻上度过。一次,记者采访他:“您躺在**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张中行答:“不想什么了。整天躺在**,躺着半睡半醒地想什么?不想,我现在只能说是还活着。我是一个平民百姓,小民何求,就是活着。活着不易。”
记者问:“那么您怕死吗?您怎么看待生死的?”
张中行:“怕死。至于说我自己怎么看待生死,我想怎么看都没有用,只能任其自然,生就生了,到了相当的时候死就死了,完全任其自然。我不能决定。”
记者又问:“您有一本书叫《顺生论》,写得好,被誉为当代中国的《论语》。您在书中说,人类乐生,把可以‘利生’的一切看作善;人类畏死,把可以‘避死’的一切看作善。您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张中行:“生是一种偶然,由父母至祖父母、高祖父母,你想,有多少偶然才能落到你头上成为人。上天既然偶然生了你,所以要善待生,也就是要善待人。”
《顺生论》是张中行先生的一本讨论人生的著作。它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礼记·中庸》)的现代版。所谓“天命之谓性”也就是对于生命来讲,活着比死要好,这是天命。快乐比痛苦好,这也是天命,天命如此,本性如此。“率性之谓道”,意思是说顺着本性做,这就是生活之道。本性由天命而来,我们的生活之道只能这样。
由此可以看出,张中行对生死是十分坦然的。
人终有一死,这是人生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但有很多老年人,却产生了恐惧死亡的心理。死亡或与死亡相关的各种字眼,都成了他们最大的忌讳。
那么,怎样才能像张中行那样,坦然地面对死亡呢?
(1)从恐惧心理中解脱出来
既然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那就应该泰然处之,不应有任何恐惧心理。一个人的生死观不仅与其世界观或价值观紧密相联,而且与个性和毕生经历、以及所处的文化和社会条件、家庭关系等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一个老人只要自认为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比较容易承受死亡,根本不会产生什么恐惧心理。
(2)愉快地活好每一天
既然死亡谁也无法回避,那么就应该珍惜这晚年有限之日,愉快地活好在生的每一天。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调节情绪,保持愉快心情,做到开朗、诚实,否则,无论社会或家庭提供再好的养老环境,也不可能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长寿老人都是心情愉快,想得开,放得下,胸襟博大乐观开朗,无忧虑,无怨气,善于调节情绪,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知足、满足、愉快地度过晚年的。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享年98岁。由于他在学术上有突出成就,一贯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正义,因而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他还精通养生之道。他的生死观,对人们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罗素说,有些老年人由于恐惧死亡而很压抑。他认为,年轻人有这种感觉无可非议,但死亡的恐惧发生在曾经经历过生活的甘苦、让自己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获得过成就的老年人身上,实在让人感到难为情。克服这种恐惧的最佳途径是使自己的兴趣爱好变得更加广泛、而且不具有个人情感色彩,直到自我形成的墙壁一点点坍塌为止。同时让自己的生命也日渐融人芸芸众生之中。
他说,一个人的生命像条河流,开始是涓涓细流,而后则奔腾咆哮,翻过危岩,飞跃瀑布,河面渐渐开阔,河岸也随之向两边张开而去,最后水流平缓,汇入江海。每一个个体就这样毫无痛苦地消失了。
他认为,上了年纪的人能以这样的心境看待生活,就不会遭受恐惧死亡的痛苦。因为他所关爱的一切将继续如常。随着活力的日渐消退,倦怠日增,这时想起死亡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罗素希望自己在尚能工作的时候死去,这恰恰体现了他坦然面对生死的心境。他说:“虽然眼下我还能干些事,我却也并不讨厌长眠,因为我知道,他人将会接过我不能干下去的事情,而且我对已经完成的工作也感到心满意足。”
1970年2月2日,98岁高龄的罗素逝世于北威尔士家中。
总之,坦然面对死亡,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坦然可以放飞心灵,可以还原人的本性。坦然可以使人真正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快乐,即使遭受挫折,也能保持乐观。坦然可以使人远离名利和喧嚣,在别人都忙于追名逐利时仍坚守宁静,在淡泊中充实自己,超越自我。那些在人生道路上历经坎坷却仍然从容对待,不断取得成就的人,使人不禁油然而生敬意。
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既是逃不脱,那就坦然面对,坦然面对,精彩地活着,从容地老去,即使是流星,也要以优雅的姿态划过岁月的长河。留下一份淡定和坦然,用心底满满的安心与笃定笑看人生。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心理专家提醒,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家属尤其是子女,应该多抽出时间来看看他们,减少他们的孤寂感,进而减轻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如果老年人恐惧死亡的心理比较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话,最好咨询专业心理医生,请求心理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