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
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庄子的大智慧】
这是出自《秋水》篇中的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发现,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禄的人。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禄,见利忘义,没主见的人。
鹓雏的故事里,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使惠子自己觉得愧疚,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自己不卑不亢,勇于求真的精神。
首先,庄子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其次,庄子也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的情景刻画得惟妙惟肖,鲜明地展现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
总之,在这个故事中,面对咄咄逼人的惠子,庄子不仅展示了自己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品质,更突显了自己不卑不亢,无欲则刚的铮铮骨气。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这更值得肯定。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不卑不亢,是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赞一个人不卑不亢,说明这个人外圆内方,做人有自己的原则,在与自己地位、才识相等或高位的人交往时,都能从容对待,谈笑自如。
不卑不亢的人,见识广博,志向高远并且有独立的人格,他们大多不会在待人时以官司职大小、钱财多少或学问高低论尊卑。他们既不至于在遇到胜于自己的人时露畏怯、示卑容,也不至于在遇到不如自己的人时摆架子、显傲态。苏东坡曾产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村野农夫”。苏翁的言行、态度,可算是当得起“不卑不亢”之誉的美称了。
春秋时期的晏子,就是一个不卑不亢的人。
春秋末年,齐国宰相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北就是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会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我们与人交往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姿态呢?晏子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要不卑不亢。这种姿态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讲究“适度”。
“度”就是讲究唯物辩证法,在与人交往时,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长处,也要看到他人的优势、长处;既要说明自己的为难之处,也要体谅别人的为难之处。努力做到自信而不自傲,自谦而不自卑。
不卑不亢就是要不戴一副假面具,无论遇到什么都宠辱不惊,在我们人生得意时,不骄人自得,展示给别人以真正的自我;当我们失意时,不卑曲讨好,展示给别人的依然是一个真正的自我,在做人上光明坦**,心态如一,保持一种风度。
在与自己地位、才识相等的人交往时,人们都能从容以对,谈笑自若。然而若是换了其他场合,那“卑”与“亢”,便会因对方身份、地位的不同而露于言行。下级或者求者来访时,不少人冷脸以待:“你找谁,有啥事?”遇到顶头上司大驾光临,那场面便会变得隆重而又壮观:恭敬迎接,递茶送烟。这便是“两面人”的写照。
“两面人”虽多见于官场,但在百姓中也不少见。有些刚鼓起腰包的小款对穷人一副傲态,而见了巨富便露出谄相;有些居住在小城镇的人对来自山村的人常露出几分瞧不起,但见了大都市来的人又变得恭敬有加;有些知识分子在学历知识低于自己的人面前优越感十足,但见了学者名流,又显得极为自卑。所有这些,皆因几千年来等级尊卑的观念深入了许多人的骨髓,使得这些人遇到位尊而多金者会下意识地卑躬屈膝;遇到位卑而贫穷者会不由得露出轻蔑之态。
对大多数人而言,做到不卑似乎很难。因为生活的磨炼挫伤我们原来拥有的那些锐气,而且为了生活,为了出人头地,我们往往不得不对某一群体的人毕恭毕敬。所以我们可以不让自己有傲气,但是我们却要留有一身傲骨,有所不为,有所必为。靠自身境界的提高,达到处世平和而洒脱的境界。相对于不卑而言,做到不亢似乎更难。当我们取得一些名利地位往往会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在和一些人交往中自觉不自觉表现出一种优越感,好像自己确实高人一等似的。其实这样做不但会被他人疏远,而且也会使自己的步履停滞。还有些人往往一方面对上司卑躬屈膝者,另一方面对不及己者趾高气扬。表面上张牙舞爪,很风光的样子,实际是得不偿失的。
另外,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很有才华,很有学问,可惜只是做不到“不卑不亢”,导致他没有能走得更远,取得应有的成绩。不卑不亢,应该是我们无论碰到怎样的形势,遇到怎样的人都应该保持的一种态度,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准则。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不卑不亢,简单来说就是做人要有原则。比如说,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有个做人做事的底线,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懂得哪些事应该努力去做好,哪些事可以做,而哪些事是绝对不能做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这样就很容易走入歧途,也容易让自己活得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