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先前往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希望请您去楚国辅佐他!”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大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殿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愿意像普通的乌龟在烂泥里摇尾巴那样安安稳稳、自由自在地活着。”
【庄子的大智慧】
这是《庄子》中著名的“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
故事中,神龟比喻获得了虚幻的名利富贵,却丧失了自由和生命的人才。庄子用向往着自由的神龟来表明自己厌恶富贵、热爱自由自在生活的态度,宁可在水边垂钓,也不要为官位束缚。这反映了庄子高尚的品德,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的独立。
虽然在贫穷与富贵之间,庄子选择了贫穷,但庄子也选择了自由。庄子才华横溢,但未能去做高官,个中原因很复杂,可能有对现实的失望,有对权者的蔑视,或者如他所说的不愿失却自由。
但庄子后来还是成了差不多的一只神龟,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供奉起来,成为一个“出世”的样板。后世有多少的追随者,都被贴上庄子的标签,这恐怕是庄子无论如何都始料未及的。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他说过这样一句话“道之真以治身”,就是说,道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是用来养身的。这个故事集中体现了庄子这一思想:庄子拒绝到楚国做高官,宁可像一只乌龟拖着尾巴在泥浆中活着,也不愿让高官厚禄来束缚自己,让凡俗政务使自己身心疲惫。
这即是在告诉我们,无论面临怎样的**,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人格和信仰。
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这样的情境:明明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好,但却因为吸烟对身体的危害不是现在就能体会到的,因而不能放弃吸烟带来的一点快感;明明知道努力学习深造有利于今后的成功,但却难以放弃现在轻松自在的生活而投入紧张的学习中。要抗拒能立刻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是很困难的。
中国有一则寓言:有一天,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孩哭泣不已,他就问小孩:“你为什么哭泣?”小孩就说:“因为家贫,无力奉养父母。”
“我变个金块,你拿回去孝敬父母,如何?”吕洞宾被孩子的孝心所感动,随手指着路边的石头,那石头立刻变成金块。当他把金块拿给孩子时,竟然被拒绝了。
“为什么你连金子都不要?”吕洞宾很诧异。
孩子指着吕洞宾的手说:“我要点石成金的手指。”
这则寓言,内容不长,却发人深省。贫穷饥饿的孩子面对**,激发了他的欲望,欲望升级到连金子都不要,竟要点石成金的手指。由此可见,**令人心智迷乱,诱导自己步入歧途。
“**”一词,出自《淮南子》,“诱”为先导的意思,“惑”则是给人以假象之意,就是要诱导别人离开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动准则,步入歧途。人在尘世,五颜六色,流光溢彩,风暖花香,目眩头晕。可以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人处于**的包围之中;名利的**、金钱的**、声色的**、美食的**、锦衣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凡此种种,都能勾起你的联想,激发你的欲望,令你心智迷乱,欲得之而后快。在**面前,有人接受了,有人拒绝了。
名利,尽管大家有时鄙视它,诅咒它,但它毕竟是富有魅力的奇妙的东西。要不,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向往,在追求,在奔波。《史记》中有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传说乾隆皇帝微服游江南的时候,有一次在山上眺望景色,看见许多帆船在海上驶行,往来如织。他便问身边的大臣,那几百只船上的人在做什么,他的大臣答道,他只看到两只船,一只叫“名”,一只叫“利”。可见名利对人的**是多么大,非是一般人所不能放得下的。许多有修养的高僧大德和贤士能够避免利的**,可是只有最伟大的人物才能避免名的**,可见有的人能放得下利,却不能对名放下看破。
历史上的清官大都有拒绝**的本领,以高尚的品格为世人树立了战胜**的楷模。西汉司马迁面对朝中得势的将军李广派人送来的一块稀世玉璧,道出的是:“白璧最可贵之处是没有斑痕污点,物如此,人何尝不应该这样呢?……如果收下这样珍贵的白璧,我身上的污点就更多了。”东汉杨震面对暮夜送金的王密,道出的是:“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
当然,今天大多数公仆都有这种“拒绝”的勇气和本领。但也不庸讳言,社会五光十色,有很多东西都非常诱人,金钱、美色、荣誉、官职、权位乃至房子、车子、美酒佳肴等等。而公元前四世纪,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第欧根尼却只有一身破烂的衣裳,一条毯子,一只泥桶。伟大的征服者,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去他的蜗居看他,充满同情地问道:“第欧根尼,我能帮你什么吗?”这位苦修的学者平静地回答:“能,站开吧,你挡住了阳光。”面对**,这位苦修的哲学家如此回答,真是绝妙之辞。面对种种**,一些人不仅丧失了拒绝的能力,还觉得不拒绝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盛情难却”嘛!像刘青山、张子善,到陈希同、王宝森,再到被处以极刑的胡长清、成克杰,还有叛国外逃的贪官,这些人民公仆之所以纷纷落马,总结教训,都有个面对钱财女色的**,思想动摇而丧失拒绝能力的问题。
面对**,怎样才能约束规范自己、驾驭自己的心猿意马之心呢?应让“道心”渗入日常生活,“入色界不被色染,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在污秽世界保持清净超脱之心,混欲和光,出污泥而不染,这才算得“本源自性天真佛,三恶道中解脱人。”
有人曾问达摩祖师到震旦(中国)做什么?他说:“来寻找一个不受人惑的人。”好一个不受人惑、不为心动的人!天下之大,能有几人?
理学家程明道与弟弟程伊川共同赴友人宴席,席间友人召妓共饮,伊川正襟危坐,目不斜视,明道则毫不在乎,照吃照饮。宴后,伊川责明道不恭谨,明道先生答曰:“目中有妓,心中无妓!”这是何等洒脱的胸襟,正是“云月相同,溪山各异”,“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是凡人所不能致的境界。
面对**,凡人都难免冲动、浮躁,难以自制,而戒律却在提醒你不能屈从**,必须保持住做人的清白,提升起人格的尊严。《玉堂丛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秦州曲吏曹鼎捕盗时抓获一女子甚美,目之心动。正巧这晚由曹当班,此女子多次对他暗送秋波,搞得他心慌意乱,于是他将“曹鼎不可”四字写于纸上,用于自戒。这四字曹鼎写了烧,烧了又写,如是数十次之多,终于克制了自己**的心。为此,曹鼎的自戒是难能可贵的。
常言道,心不随念转,眼不被境迁。朗然现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要守住本心,不要起起伏伏,只要一个人对境无心,逢缘不动,那么寒热还有什么用呢?“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百花丛里是“有情”,叶片不沾身是“觉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的《定风波》即是禅宗所说的“眼界今无染,心室安可迷”的超脱心态。雨既不怕,晴亦不喜,胸怀坦**,任天而动。那样的生活才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是一只美丽的青鸟,翔飞于古典和现实之间。
面对**,君子可能变成小人,忠良可能变为奸佞,坚定的革命者可能变为贪图小利的可怜虫。然而,凡事须辩证地对待,面对**,关键在于人不可被**所奴役异化,人可以被**所包围,但不可被**所湮没,否则,人便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人一旦失去了主体性,岂能称作人耶?由此观之,面对**,既应有所取又应有所舍,既应有所投入又应有所自持,既应有所热忱又应有所节制,从而能在**的包围之中,头脑清醒,心态平衡,行为规范。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面对**,最重要的是千万不可有贪欲,贪欲乃罪恶之源,是孕育滋生罪之苗的一片肮脏的沃土。当财富、权力、名利、地位、江山、美女……诸多欲望,向人们投射出强烈的**光彩时,有些人心中便开始急剧膨胀,甚至于不顾道德、法律的底线,为满足一己私欲,酿出悔恨的泪水,一时放纵,换来终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