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朝东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深明大道的人耻笑。”
【庄子的大智慧】
这段话出自《庄子》的《秋水》篇。先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然后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由衷的感叹。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本段的核心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段对话,把其综合起来,就是讲人由于受时空的局限,所见所闻所知是极有限的。河伯以黄河汛期之水为多,到了海边才知道海水比河水大得多,由此引申开来,海比河大,天地比海大,天地以外还有更大的,人在无限的宇宙中,就更渺小了,必须突破自身限制,才可能认识大道。
在庄子看来,生命的长短、得失、贫贱,物体的大小,视野的宽窄,境界滞高低,数量的多少以及自身学识的渊博和浅陋,甚至世间的一切是非、黑白、对错等,这一切矛盾都是相对的,它们都会随着时空的推移发生变化。在文中,庄子列举事例,完善他的相对论观点,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实用的人生哲理。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有一只蛤蟆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
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
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
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
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这便是成语“井底之蛙”的典故。它告诉人们,世界无限广阔,知识永无穷尽。如果把自己看到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把自己知道的一点点知识看作人类文化的总和,并以此骄傲自满,狂妄自大,那就会跟枯井里的青蛙一样,成为孤陋寡闻、夜郎自大和贻笑大方的反面角色。
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游戏人仗自己的才能、学识、金钱等便目空一切,狂妄自大。认为自己比天高比地宽。这样的人最令人厌恶,让人觉得不舒服,反感恶心。
狂妄和无知是联系在一起的,“鼓空声高,人狂话大”,狂妄的人都是过高的估计自己,过低的估计别人,他们口头上无所不能,评人评事谁都看不起总是这个不行,那个也不中,只有自己最好,在他们眼里,自己好比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有的人多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无人可比,现时的文学家,科学巨匠全部不在话下,有的人学了几套拳脚,自以为武功高强,身怀绝技,到处称雄,颇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气势,然而狂妄的结局就是自毁,是失败。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7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且表示他决心担负起兴复汉朝的责任。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据点。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这一次,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带兵出战。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衔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下了监狱,定了死罪。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孔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没有本事,本事有多大,别人都看的见,心里都有数,不用自吹,更不能狂妄自大。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
真正有能力的人,由于所处的环境因素,所能见到的能人就越多,因此,他们往往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心胸宽广,有着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他们深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在与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也谨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们这种“虚怀若谷”的态度,能使他们不断获得人生的提升。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很闪光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质和所长,我们要学会用真诚心去品味他人之所长,来补己之短,要学会欣赏,一种美德、一种境界、一种心态、欣赏更是一种智慧,懂得欣赏别人的人是聪明的,因为只有在你欣赏别人的同时,别人才会用同样的心态去欣赏你。只有学会如何的欣赏他人,我们心中才会有存有敬重,谦逊和诚恳。切忌不要做个狂妄自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