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
【译文】
世俗人都喜欢别人跟自己相同而讨厌别人跟自己不一样。希望别人跟自己相同,不希望别人跟自己不一样的人,总是把出人头地当作自己主要的内心追求。那些一心只想出人头地的人,何尝又能够真正超出众人呢!随顺众人之意当然能够得到安宁,可是个人的所闻总不如众人的技艺多才智高。
【庄子的大智慧】
庄子在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指世俗人的忌妒心,他们都希望别人的才智与自己处于同个水平,若同于己则喜,若高于己则恶。这是一种很不利于显示每个人的个性,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以便社会求得更快发展的心理。这两句可用于表现某些人妒贤忌能的小人之心。
嫉妒,内潜着对他人幸福的破坏倾向,并对自己所谓的不幸深感无奈的一种心态。莎士比亚说:“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嫉妒的人是可恨的,他们不能容忍别人的快乐与优秀,会用各种手段去破坏别人的幸福,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语进行中伤,有的行取卑劣手段……
庄子说,嫉妒的人孤立地存在于自己的世界,使得自己的见闻和学识显得极为有限,所以应该改善这种心理,去和更多的人交流,来提升自己。这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相同之处。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嫉妒是一种被破坏的优越感。也可以称之为优越感被破坏后的心理反应。人只有在自己具有优越感时,并被别人超越才会产生嫉妒,如果不具有优越感他只会表现为自卑和羡慕,而不会有任何的嫉妒。
例如,我们经常见这样一种情形,小孩看到别人的父母抱他们自己的孩子时会产生羡慕心理,但不会嫉妒。可是当他看到自己的父母抱着的是别人的孩子而不是自己时,他就不乐意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别人的父母面前不具有任何优越感,但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却具有绝对的优越感。这是小孩身上最明显的嫉妒心理。
同样,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决不会嫉妒皇帝的权利、地位、财富,以及获取皇位的机遇,因为与皇帝相比,他从未在这些方面产生个人优越感,没有个人优越感也就不可能产生嫉妒。只有那些可以对皇帝产生优越感的人才会嫉妒皇帝,如,皇帝的兄弟和手握重权权臣等。
嫉妒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情绪。别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逐日显出来的聪明才智,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其他如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有关社会评价的各种因素,也都容易成为他们嫉妒的对象。
古往今来,嫉妒就像一股祸水,不知害了多少人。
春秋时期,孙膑与庞涓同拜于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战策,两人为同门兄弟,友谊非常。孙膑和庞涓都是才华超卓之士,深得鬼谷子真传。
庞涓下山之前,鬼谷子对庞涓做了测试。告诫庞涓不可自作聪明,被名利蒙蔽了双眼。庞涓不以为然。临行,他对孙膑说:“我们弟兄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这一去,如果我能获得魏国重用,一定迎取孙兄,共同建功立业,也不枉来一回人世。”
庞涓下山之后直投魏王,得到魏惠王的重用。后率领魏武卒横行天下。功成名就。期间,孙膑却仍在山中跟随鬼谷子学习。他原来就比庞涓学得扎实,加上鬼谷子见他为人诚挚正派,况且正是一代兵圣孙武的嫡系后人,就把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传授与他。孙膑认真学习了《孙子兵法》后,才能更远远超过庞涓了。
有一天,山下来了个魏国大臣,说是代表魏王迎取孙膑下山。孙膑以为是庞涓以魏王名义请他共创大业,很高兴两人的情谊并没有失去。但他顾恋自己的老师,仍不肯下山。鬼谷子已推算出孙膑日后虽能飞黄腾达,但却命中注定有此一劫,因此明知此行是祸不是福,也只得鼓励他下山,并暗中给予孙膑一个锦囊,要他在万不得已时才可打开。
然而,请孙膑到了魏国,并非出于庞涓的推荐。而是一个了解孙膑才能的人向魏王讲述后,魏王自己决定的。
孙膑到了魏国,立刻就去看望庞涓。庞涓表面表示欢迎,并留他住在府里,但其实他心里很是不安、不快,他惟恐孙膑抢夺他一人独尊独霸的位置。又得知自己下山后,孙膑在先生教诲下,学问才能更高于从前,因此对孙膑十分害怕、嫉妒。
但是庞涓为了自己的名声,对孙膑虚与委蛇,表面兄友弟恭,实际上只是图谋孙膑的《孙子兵法》。后来庞涓使计策使孙膑遭受膑刑剜去膝盖,每日居于庞府为庞涓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
然而终究纸包不住火,孙膑还是得知了庞涓的计谋。打开下山时鬼谷子给予的锦囊,“装疯”二字展现眼前。不得已装疯卖傻,甚至吃猪粪、睡在猪圈才慢慢使疑心病十足的庞涓放松一二。
这时,真正知道孙膑是装风避祸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当初了解孙膑的才能与智谋、向魏王推荐孙膑的人。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墨子。
他把孙膑的境遇告诉了齐国大将田忌,又讲述了孙膑的杰出才能。田忌把情况报告了齐威王,齐威王要他无论用什么方法,也要把孙膑救出来,为齐国效力。
于是,田忌派人到魏国,乘庞涓的疏忽,在一个夜晚,先用一人扮作疯了的孙膑把真孙膑换出来,脱离庞涓的监视,然后快马加鞭迅速载着孙膑逃出了魏国。直到此时,假孙膑才突然失踪。
后来,孙膑在齐国受到重用。使齐国兵势渐起。经过围魏救赵,大败庞涓。之后庞涓又于公元前342年迎战援救韩国的齐军,中了孙膑的增兵减灶之计而冒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遭到齐军伏兵攻击,庞涓兵败自杀。
无数事实证明,嫉妒对人际关系和事业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古语云:“善莫大于恕,恶莫大于妒。”把嫉妒列为最大的恶行,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应该把“克服嫉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克服嫉妒,首先要胸怀豁宽阔,对别人的成就和荣誉见贤思齐,而不贬人抬己。其次,要有敢于竟争、勇于进取的精神,崇尚奋发有为,鄙视嫉妒行为。依靠自己奋斗拼搏,堂堂正正地与对手比高低。再次,要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他们在别人的进步和业绩面前,心境平和。最后,要加强思想修养,克服个人主义和虚荣心,把别人的成就和荣誉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这是克服嫉妒的最好方法。
克服嫉妒,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是一种谦逊的美德。
唐代时,李白登黄鹤楼远眺,诗兴大发,正待书写,忽见楼上有崔颢的题诗。李白看过后,连夸:“好诗,好诗!”自愧不如,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极负盛名的大诗人李白,能够在一位名气远不如自己的诗人面前甘拜下风,成为历代流传的佳话。
克服嫉妒,信用贤能,则人心和,事业兴。
刘邦成为皇帝后,在一次酒宴上和群臣探讨了项羽失败的原因。当时,刘邦也论述了自己获胜的原因。他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对于“吾不如”的人,即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刘邦非但不嫉妒,还把他们当作“人杰”予以重用。因此,他的队伍同心同德,越战越强,最后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克服嫉妒,净化心境,对健康也大为有益。心存嫉妒,往往要寻找对策来压倒人家,但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失败和打击,又必然给心理上造成挫败感。大文豪巴尔扎克说:“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苦。”《黄帝内经?素问》中这样写道:“妒火中烧,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损,……疾病滋生。”
未来的社会,竞争将更加激烈,成败的转换将更加迅速。克服嫉妒,以尊重、学习、赶超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成就和荣誉,迎头赶上,这样才能成为时代和生活的强者。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嫉妒心理不但影响身心健康,还影响学习工作。嫉妒心强,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或工作的效率。另外,嫉妒心强可能使我们结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的发展,总想压倒别人。这可能使同学、朋友想躲开你,不愿与你交往,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