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義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荚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译文】
马,蹄可以用来践踏霜雪,毛可以用来抵御风寒,饿了吃草,渴了喝水,性起时扬起蹄脚奋力跳跃,这就是马的天性。即使有高台正殿,对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
等到世上出了伯乐,说:“我善于管理马。”于是用烧红的铁器灼炙马毛,用剪刀修剔马鬃,凿削马蹄甲,烙制马印记,用络头和绊绳来拴连它们,用马槽和马床来编排它们,这样一来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
饿了不给吃,渴了不给喝,让它们快速驱驰,让它们急骤奔跑,让它们步伐整齐,让它们行动划一,前有马口横木和马络装饰的限制,后有皮鞭和竹条的威逼,这样一来马就死过半数了。
制陶工匠说:“我最善于整治粘土,我用粘土制成的器皿,圆的合乎圆规,方的应于角尺。”木匠说:“我最善于整治木材,我用木材制成的器皿,能使弯曲的合于钩弧的要求,笔直的跟墨线吻合。”粘土和木材的本性难道就是希望去迎合圆规、角尺、钩弧、墨线吗?然而还世世代代地称赞他们说,“伯乐善于管理马”而“陶匠、木匠善于整治粘土和木材”,这也就是治理天下的人的过错啊!
【庄子的大智慧】
在庄子的眼里,当世社会的纷争动乱都源于所谓圣人的“治”,因而他主张摒弃仁义和礼乐,取消一切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
庄子理想中的社会是这样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无知无欲,按自然天性自由自在地生活。造出并推行仁义礼乐,破坏人的素朴本性,这是圣人的过错。只有把这些人为的枷锁去掉,才能使人恢复本性,达到一种最为理想的状态。
庄子崇尚原始状态下人们的无拘无束、自在洒脱。有人说,这是一种倒退,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其实不然。仔细想想,文明的进步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活得更累?活得更不自在?而庄子却看得很明白。尽管他的理念在很多时候只能是个梦想,但却可以让很多人看到未来的希望之光。
的确,很多事情是很难改变的,但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活得自在一点。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众所周知,做人,应该不要太拘束,应该洒脱一点。
人生在世,数十寒暑,不过弹指一挥间。强者回顾大坎坷一带而过,弱者叙述小挫折喋喋不休。我们谁不希望做生活中的强者呢?但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如愿。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洒脱,因为有些东西得到或许后悔,有些东西失去也会庆幸,该放弃的东西,不要留恋。洒脱会把坎坷的路途当作目标的一部分,而不是把成功看成无依无靠的空中楼阁;洒脱,让微笑穿透漫漫人生,让热泪温暖寂寞的命运,在千万次受伤之后,仍然柔韧如初。
洒脱,是一份难得的心境,只有解读洒脱,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励;只有酝酿洒脱,才有“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飘扬;也只有拥有洒脱,才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怀。
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为人亦洒脱不羁。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
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第三十九。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日益恶化,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
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例如“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中国古代历史上,能诗善文者无数,豪放派的诗作更是数不胜数,其中诗人苏轼现存作品就有近三千首,陆游更是有九千首之多。然而说起天真烂漫、自在潇洒的境界,却只首推李白。可以说,盛唐的环境成就了李白的洒脱,李白的洒脱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有人曾经说过:执著是一个人的内心最顽固的枷锁。有时确立一个目标,或目标过于明晰,反而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和精神累赘,从而沉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束缚了我们翱翔的羽翼,相反,这时候没有了目标,或将目标删除,学会洒脱,一身轻松的我们反而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身在社会,身不由己,但我们终日忙忙碌碌、疲惫的心灵确实需要宁静的放松,尽管忙碌使我们充实而又愉快,如果我们不懂得洒脱,实际上在给自己加重负担,让心灵终日劳役的我们哪里懂得洒脱是生命赏赐我们的礼物呢?一味追求而忘记给自己一份洒脱的机会,我们又岂能负载更多世俗的担子。洒脱,那是在痛苦之后的一种平静,那是在苦涩中品味出的一丝甜蜜。拥有它,我们将拥有与天地一样包容世间一切的广阔襟怀。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洒脱,并不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也不是玩世不恭,生活**;更不是我行我素,浑浑噩噩。洒脱,是一种大大方方、自自然然的美;是一种不卑不亢的健康心态;是一种自信自重的良好品格。更是对生活的一种坦然无争的平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