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译文】
那所谓的至理正道,就是不违反事物各得其所而又顺应自然的真情。所以说合在一块的不算是并生,而旁出枝生的不算是多余,长的不算是有余,短的不算是不足。因此,野鸭的小腿虽然很短,续长一截就有忧患;鹤的小腿虽然很长,截去一段就会痛苦。事物原本就很长是不可以随意截短的,事物原本就很短也是不可以随意续长的,这样各种事物也就没有必要去排除忧患了。
【庄子的大智慧】
本段出自《庄子》中的《骈拇》篇。“骈拇”就是合并长在一起的脚趾,跟旁生的歧指和体内的赘瘤一样,虽然是天生的“赠品”,却没有任何用处的多余之物。
《骈拇》以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该篇重点阐述的是道家学说的精髓:顺性无为,因任自然的原理,反对以仁义等人为枷锁去破坏人性。
“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可以说这句话是庄子学术之大纲,至理正道,质言之就是一句话,不失天然的情性,不失生命的本根。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彻底的真和朴,这和他本人的社会的、政治的思想完全是一致的,一切违背天然情性、生命本根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在他面前都遭到了坚决的否定和痛彻的打击。在庄子看来,天然本真的生命价值重于一切身外之物,重于利、名、家、天下。在社会物欲观念日渐盛行的时代,庄子这种返璞归真、追求本真的精神,具有极高的价值。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返璞归真,即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道家称之为“返朴归真”。
在返朴归真的修行道路上,诸多高真大德的践行曾为后世学道修道者作出了榜样。汉末魏伯阳真人,“挟怀朴素,不乐权荣”而专心修炼。葛洪真人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终日默然,被邦人咸称为抱朴之士。并提出应“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晋代嵇康好道,亦以“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为修行宗旨。
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也在努力返朴归真,追求纯真自我。
列夫?托尔斯泰功成名就,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他想把所有的著作权与财产捐给民众,但结婚48个春秋的妻子苏菲亚却对丈夫的“败家”举动痛心疾首,百般阻挠,寸步不离地守护着自己的产业。夫妻关系日益紧张,争吵冲突,苦恼不堪。终于,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踏上了出走之途。
托尔斯泰和索菲亚共渡了精彩的人生,既是生活伴侣,又是工作伙伴,还一起生下13个孩子。索菲娅聪慧能干,不仅为丈夫操持家务,治理产业,而且为他誊写手稿,3000页浩瀚的《战争与和平》就抄写过七次。《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大名著使托尔斯泰成为19世纪最杰出的作家,功名显赫,世人仰之,夫贵妻荣。在同舟共济的过程中,索菲亚执著于共创的成果——世俗的荣耀和财富。
而托尔斯泰却感到虚无,桂冠、财富和躯体早晚要卸下,带不走,人不过是尘世的匆匆过客。贝埃尔、列文、聂赫留道夫,都是托尔斯泰在作品中的自我投射,探索生命的意义,忏悔,赎罪……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历经几次思想嬗变和精神危机,越来越关心的是灵魂的问题。他寻求的不再是享誉全球的文学地位和丰厚财富,而是对人生、宇宙终极真理的叩问、超脱尘世的精神力量。
在《忏悔录》中,托尔斯泰反省以往的过失,剖析否定自己。《谢尔盖神父》体现了灵与肉的挣扎,苦修的谢尔盖为了抵抗女色**而剁掉自己的一个手指头。众人仰慕的功成名就反而让他迷失了自己,最终谢尔盖在流浪中找到生活的真谛。
周围一片赤贫,贫富悬殊,过多的占有使托尔斯泰感到罪过。他说:“财富会腐蚀人的灵魂。” 他关怀底层民众,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灾民的活动,他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1898年决定将《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这位大庄园主、大文豪,晚年奉行着苦行僧式的克己生活,戒烟戒酒、摒绝奢侈,持斋吃素。凡是自己能干的都要自己动手。劈柴、生炉子、缝鞋、耕地……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他说:“关于神性与信仰问题的探讨使我看到一种卓越而伟大的理想。……神力的明确无疑的表现,就藉着启示而向人们显露着善的法则……”
托尔斯泰不顾妻子反对,最终公开发表声明:从1881年以后他出版的任何作品,可以由任何人免费出版。
“看到别人拿走我孩子的财产,我不能无动于衷。” 妻子发觉自己的人生完全被颠覆,寻死觅活地哭闹要挟。作为俗世女子,极力维护个人和家族的利益,无可非议,但作为托尔斯泰的妻子,就难为她了,夫妻思想的差距,造成感情的裂变。
正如托尔斯泰的女儿所说:“母亲无法理解父亲的志向。”琴瑟甚笃的恩爱夫妻到了人生暮年,却发现两人的理念截然不同。围绕财产、著作权等问题,索菲亚抓住不放,而托尔斯泰是放弃。一个是加法、乘法,一个是减法、除法。一个要奢华,一个要俭朴,南辕北辙。即使他们的关系如此亲密,仍无法忍受对方生活。
“对于你不能同我在精神追求上保持一致,我没有、也不能指责你。因为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是他同上帝之间的秘密,别人无权要求什么。” 托尔斯泰无奈地说。在与妻子诀别的信中,他写道:“你别以为我的出走是因为不爱你。我爱你,从心眼儿里疼你,但我别无选择,唯有这样去做……我为生活与信仰的不一致而痛苦……如一切信教的老人一般,愿将残年奉献给上帝。”
托尔斯泰抛弃所有孤独地出走,用自己最后的行为语言否定了世俗世界。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庄园的树林中。坟上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回归自然。
托尔斯泰夫人在离世前请求人们的宽恕,因为她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能力”登上天才托尔斯泰所到达的高峰。
托尔斯泰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他的“勿以暴力抗恶”、“博爱人道精神”、“道德自我完善” 等思想,曾持久地影响了包括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在内的伟大人物。
托尔斯泰认为,通过暴力,不可能建立一个符合道德的制度,因为任何一种暴力不可避免地会再产生暴力。一旦他们掌握了武器,他们也会很快建立新的专制主义。
1862年间,他几乎中断了文学创作,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其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20多所学校。他为儿童撰写、改编的《新启蒙读本》深受欢迎,故事写得优美、简洁、质朴,明白易懂,意蕴深远,被欧美文学界、教育界视为经典启蒙学读本,出版了300多版,一直长销不衰。
他说:“将来的艺术,要努力于传达人类共同的情感、友爱精神。”“最崇高的艺术,永远为大多数人类懂得并且爱好,如创世纪的史诗、福音书的寓言、传说、童话、民间歌谣。”
“单纯是精神美的一个主要条件……没有简单、善良和真实,即没有伟大。”
托尔斯泰是作家群里最独特的人,很少参加文学团体的活动,认为艺术家要保持独创性,不受旁人影响,不做夸夸其谈。他长年住在乡下,对大自然的秀美有着敏锐的鉴赏力。他读书写作、散步沉思、割草耕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互为补充。他觉得体力劳动不仅使大脑得到休息,而且有助于灵魂的净化和精神的饱满。
他很早就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感兴趣,80岁高龄的他还学习汉语。他在日记中曾提到“我认为我的道德观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
托尔斯泰这样来介绍老子的一个基本论点: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这位文学泰斗,宽额浓眉,大白胡子,既是慈祥的长者,又是朴实的农夫,深沉明亮的眼睛,显得坦白直率、胸无城府却又明察秋毫。
托尔斯泰曾评价自己:“这是一个可怜的生物,但是真诚的,他一直要而且诚心诚意地愿成为一个好人,上帝的一个忠仆。”
道家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迷惑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
老子所说的“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就是告诫人们要追求这种淳朴和纯真的人的本性。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才是做人的大智慧。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要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使之不为物欲所**,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尽量少一些私心和欲念。做人要淳厚,行事遵守公德,生活要俭朴,使本性漫漫返复到淳朴的状态,与道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