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译文】
因此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顺着事物自身的情态。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了大道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从而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物的本然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庄子的大智慧】
庄子在这里告诉我们,要顺应事物的本然去认识事物,也就是遵守客观事实,遵循客观规律。
庄子说,“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圣人不从世间的是非观念去认识事物,而是从“天”那里去关照它。这里的“天”,就是指“道”。“道”又指什么呢?“亦因是也”,就是顺着事物本然的规律。
庄子又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如果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大家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就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样哪里能找到一个是非对错的标准呢?所以,“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取消对立的立场,从事物自身的本然去看待事物,才能抓住认识事物的关键。
可见,庄子这段话的意思,不是相对主义,更不是不可知论。他是要我们超越世间相对的概念去客观的认识事物,这正是庄子的智慧。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实事求是,态度客观是认识事物的基本要求。以客观的态度认识事物,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实际,根据科学的世界观和真理去处理问题,客观角度有客观的立足点,从实际出发,有科学的指导理论如真理。
立足于客观规律,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探索事物的本源和规律特征,是一切有所成就的人的共性。科学史上便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布鲁诺1548年出生于意大利诺拉城一个破落的小贵族家庭里。10岁左右,父母把他送到一所私立的人文主义学校念书。15岁时,他成为意大利天主教多米尼克教派的修士,进了修道院。在修道院学习神学的同时,他也刻苦钻研古代希腊罗马的语言文学和东方哲学。布鲁诺在修道院学校学习达10年之久,毕业时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和神甫的教职,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
在修道院学习期间,他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交往密切,有机会系统地阅读了不少禁书。当时流行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学说,因为在神学家看来,太阳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因为上帝创造太阳的目的,就是要照亮地球,施恩于人类。这是永恒不变、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在读到哥白尼的著作后,布鲁诺特别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所吸引,并为哥白尼著作中严谨的逻辑和精辟的论证所倾倒。他的这种观点言行难免遭到修道院的打压和迫害。于是不久,布鲁诺毅然决然地扔掉了架裟,离开了修道院。年轻的布鲁诺成为哥白尼太阳说的热心宣传者,走上了为捍卫和宣传哥白尼学说而奋斗到底的道路。
1576年,布鲁诺为躲避宗教裁判所的追捕,逃往意大利北部流浪。但整个祖国到处都有教会的密探和爪牙,没有一块他可以自由生存的土地。1578年,他来到瑞士,由于反对教会,在日内瓦又遭到逮捕和监禁。1581年,他到达巴黎,继续宣传太阳中心说,遭到法国教会的围攻。1583年他又侨居英国伦敦,在牛津大学的一次辩论会上,他发表演说批判了被教会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托勒密地心说,并同经院哲学家展开了激烈论战。1586年春天,布鲁诺重返巴黎,在巴黎一次大规模的辩论会上,他再次论证他的新宇宙观,因而被驱逐出法国。以后他又陆续到了德国和捷克,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布鲁诺以毕生精力继承、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宇宙无限性和统一性的新理论。
布鲁诺同文艺复兴时代的其他巨擘一样,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用意大利文和拉丁文写了许多诗歌,热情讴歌自然科学的强大威力,痛斥宗教的愚昧无知和封建等级的偏见。他在一些著作中还阐明了自己的文艺主张,强调指出文学创作不应因袭古人的死规则,而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因为现实生活和人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文学创作的主题也应该是广阔多样的。
20年间,欧洲各地不论是正统的天主教,还是打着宗教改革旗号的新教,都竞相迫害布鲁诺。然而这丝毫没有动摇他的信念。他到处热情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把哥白尼的学说传遍了整个欧洲。他成为反教会、反经院哲学最坚决、最勇敢的战士。由于他到处宣传新宇宙观,反对经院哲学,引起了罗马教皇的恐惧和仇恨,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布鲁诺长期流亡在外,思乡心切。同时他也急切地想把自己的新思想和新学说带回来,献给自己的祖国。1592年初,布鲁诺不顾个人安危,回到威尼斯讲学,结果却落入了教会的圈套,被捕入狱。威尼斯政府开始不想把他交给教会,但后来怕得罪罗马教皇,还是把他交给了罗马教廷宗教裁判所。
布鲁诺在罗马被关押了3年多之后,宗教裁判所才开始审讯他。教会控告他否认神学真理,反对《圣经》,把他视为头等要犯。先后两任红衣主教都要处死他。但教会关押布鲁诺的目的还是要迫使他低头认罪,放弃自己的观点,向教会忏悔,屈膝投降。罗马教廷想摧毁这面旗帜,肃清他的影响,以此来重振教会的声威。秉性正直、坚持真理的布鲁诺,不怕坐牢、不怕严刑拷打,拒不认罪。
在宗教裁判所对他动用重刑时,布鲁诺从容回答:“我不应当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主张,没有什么可放弃的,没有根据要放弃什么,也不知道需要放弃什么。”布鲁诺在长达8年之久的监狱生活中,受尽酷刑,历尽了人世间非人的折磨和凌辱,但他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坚贞不屈,始终恪守自己的诺言,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和信念,不承认自己“有罪”。他曾说过:“一个人的事业使他自己变得伟大时,他就能临死不惧。”“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1600年2月6日,宗教裁判所判处布鲁诺火刑,布鲁诺以轻蔑的态度听完判决书后,正义凛然地说:“你们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判词还要感到恐惧”。行刑前,刽子手举着火把问布鲁诺:“你的末日已经来临,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布鲁诺满怀信心庄严地宣布:“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他最后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52岁的布鲁诺在熊熊烈火中英勇就义。他死后,教会甚至害怕人们抢走这位伟大思想家的骨灰来纪念他,匆匆忙忙把他的骨灰连同泥土一起抛撒在台伯河中。
伟大的科学家就义了,但真理是不死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到了1889年的6月9日,在布鲁诺殉难的罗马鲜花广场上,人们树立起他的铜像,以作为对这位为真理而斗争,宁死不屈的伟大科学家的永久纪念。这座雄伟的塑像象征着为科学和真理而献身的不屈战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布鲁诺一生不懈探求真理,又像勇士一样捍卫真理,他这种大气凛然,为真正的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其实,实事求是,态度客观不仅是认知事物的基本要求,也是为人处世要遵守的一条准则。一个没有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的人,就很容易因唆使、外在的环境下而盲目地跟从无论是对或是错的观念,做出一些非常不合情理的事情,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也难以获得成功。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无论是做事还是待人,实事求是都是一个基本的准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事,则必有所成;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待人,则会以真诚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