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译文】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庄子的大智慧】
“知”通“智”。庄子在这里提出的“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即要求人要活出“简单”,活出“自然”。
大知与小知,是相对的,非绝对的。任何的大知,只要放在更大的范围来审视,就成了小知;任何的小知,如果以一个微观的标准来审视衡量,也有可能成为相对的大知。学无涯,知无涯,人类不断从小知超越到更大的知,不断将视野扩大,离终极真理的目标就有可能越来越近。
有种说法,是以无知无识为真知。所谓的无知无识是有条件的,也是需要一个参照体系来印证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毫无依据的无知无识。初生的婴儿的知识,是人与生俱来的吃喝苦乐知识,这种知识在娘胎里就训练得很到位了。等到长到五六岁,就开始有好恶的知识了,对喜欢的人表达爱意,对不喜欢的人表达恶感。长到成人了,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利己的撒谎欺骗的知识就培养得非常老辣了,明明是私心,偏偏要向外人表白着是大公之心;笑里藏刀的戏子功夫越是训练得圆熟,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
所谓的“大知闲闲”,是真话,是诚实语;而所谓的“小知间间”,是人性卑下意识驱使下的用了百般的花言巧语来掩饰真实目的,或是耍小聪明,用各种借口并诉求于庞大繁复的理论,以此来谋取自己的小私小利。“小知”的人不惜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整日揣摩和挖空心思,热衷于各种设计,为迎合一个又一个机会而忙碌着,有时还要蒙蒙人。用这种方法,即使哪怕是好的出发点,由于借助了令人不齿的手段,在终点时刻也不会有敬佩的掌声。
【庄子大智慧的解读】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这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揣摩。
纪伯论说:“大智慧是一种大涵养,有涵养的人才善于学习,我们从多话的人那里学到了静默,从偏狭的人你那里学到了仁爱。”
有大智慧的人心胸广博无边,所以能够忽略若干的细节;对于十分棘手的问题,也能大而化之。具有大智慧的人,心态是悠闲宽松的,不会将任何的是非观念存放在心中。具备大智慧的人,往往能有一番大的作为。
齐桓公即位后,亲率大军伐鲁。以报鲁庄公扶持公子纠争位之仇,鲁军节节败退,齐国大军**到距离鲁国都城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鲁庄公派使者向齐桓公说,鲁国愿意以齐军现在驻扎的地方封土为界,像齐国的封邑大臣一样臣服齐国。齐桓公非常高兴,答应了鲁庄公的求和,并要求他在三天后与自己会盟。
会盟前一天,曹刿对鲁庄公说:“国君您是愿意死而又死呢,还是愿意生而又生呢?”鲁庄公不解其意,问道:“先生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而又生是指如果您听从我的话,国土必然会扩大,您自身也一定会安乐,假使您不听微臣之言,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也必定遭到耻辱,这就是死而又死。”曹刿说。
现在鲁庄公是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他听完此言,只好爽快地说:“那好吧,我愿意生而又生!”
于是曹刿如此这般地把他的计策告诉了鲁庄公,庄公听了笑逐言开,连声说:“好,好,好!”
第二天,鲁庄公和曹刿都暗藏宝剑来到会盟的地方,这时齐桓公已经以胜利者的姿态等他们很长时间了。
鲁庄公达到会盟地点之后乘齐桓公不备,拔出剑来抓住了他,大声地对他说:“鲁国的封地本来就不多,现在被你们霸占的只剩下五十里了,没有土地就无法生存,这和跟你拼命一样都是死,就让我死在你面前吧!不过,在我死之前,我要让你……”
齐桓公没想到事情突然会变成这样,一下子也没了主张,只盼着管仲能够想办法救他。
管仲和鲍叔牙见情况不妙,想要冲上土坛救主。曹刿拔出剑来站在台阶上说:“不许上来,不然我就先把齐桓公给杀了。”
鲁庄公再次大声地说:“在汶水封土为界就可以了。不然的话,我就和你拼个鱼死网破,你我谁都不会有好下场!”
管仲一听此话,马上在土坛下大声地对齐桓公说:“君主的安危比所有的领土都重要,国君您还是答应了吧!”
在鲁庄公的威逼下,齐桓公只好答应了。齐鲁两国在汶水之南封土为界,并为此签订了盟约。
齐桓公回国后,觉得十分窝囊,他又气又恼地想撕毁盟约。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群臣时,管仲马上反对说:“这不行。在盟会开始的时候,人家只是要劫持您,并不想与您签订盟约。可是您却没有看出这一点,这不能说是聪明。面对危难却不能不受人家的胁迫,这不能说是勇敢。而答应了人家却不还给人家土地,这不能算作诚信。一不聪明,二不勇敢,三不诚信,缺乏了这三条又何谈建功立业呢?我们还是给它土地吧,这样虽然失去了土地,也总还能得到诚信的好名声。用四百里的土地就能在天下人面前显示出诚信来,您还是合算的。”
听完管仲的话,齐桓公很是惭愧,他说道:“那好吧,就请仲父去处理吧!”于是管仲把土地还给了鲁国。但是从此以后,齐桓公在天下诸侯中已经树立了诚信的好形象。
管仲相齐,在历史上是十分有名的。齐国在他的施治下越来越强盛,和其做事的大智慧是分不开的。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能够彰显一个人良好的品质,它可以把耻辱变成光荣,把困窘变成了通达。管仲在非常时刻遵守了承诺,在天下人面前树起了无价的诚信,这就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大智慧。
而世间那些具有小智小慧的人呢,则具有明察秋毫的特性,诸般大小人事非得要弄个清楚不可,执意于人间的是非善恶,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得失。这种人,最终往往都没有好下场。
杨修,字德祖,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后被曹操杀害。杨修之死都是他的“聪明”惹来的祸患。
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忙惊动去问杨修。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感到很不舒服。
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乃受五辛之器,受旁辛字为辤(辤是辞的繁体字)。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曹操想试曹丕、曹植的才干。一天,命令他们想法出城门。却密令人分付门吏不准放行。曹丕先到,门卫阻挡,曹丕只得回来。曹植问杨修。杨修说:“奉王命出城,谁敢阻挡,杀无赦!”曹植来到城门,门卫阻挡,曹植大声说:“奉王命出城,谁敢阻挡,杀无赦!”曹植顺利出了城门。曹操认为曹植有才干。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这些都是杨修的主意。”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喜欢曹植了。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磊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杨修死时年仅45岁。
曹操杀杨修使曹操背了千载“嫉贤妒能”的恶名,其实杨修之死都是自己造成的,凡事总想体现自己的小聪明,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杨修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可聪明过头,处处显得比别人聪明一些。相反,做人应单纯些,做事深些,即处世浅些,悟世深些。对此,古罗马哲人塞内加一针见血地指出:“精明过头,乃智者大忌。”
正所谓“鹰立如睡,虎行如病”,现实生活中,用“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聪明不露,才华不逞”等韬略来隐蔽自己的行动,可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真正聪明的人,大都才华不外露,锋芒内敛;善于权大小,重长远,趋大利,不争一时的先后,长短;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目光远大,自信心强;有本事,有人格魅力;团体意识强,人际关系一般不错。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家长里短说庄子的大智慧】
生活的大海丰富多彩又波光诡诱,做一个驾驶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高手,就必须拥有超人的智慧。超人的智慧往往孕育在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目光和美好的情怀之中,所以,它能使月光生辉、树叶跳舞、岩石唱歌,使凶险咆哮的恶浪化为一江春水,使阴险潮湿的环境变得色彩明亮,使阴云密布的天气变得阳光明媚、春风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