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许多收入较高的上班族认为自己不需要理财也能生活的很轻松,但是他们忽略一个最大的问题,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需要用到钱时,该怎么办?所以理财是每个人必须养成的习惯。
越有钱,越应该理财
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就不怎么理财,但是我一样过得很好。每年还能剩一点钱够零花。”有这样想法的也是大有人在。乍一听,好像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挺好,不用费心去理财,有钱就花,没钱就不花。如果你这样想,那么你就错了。你就真的不需要理财吗?即使不去考虑你过几年可能会面临买房、装修、结婚的事情(假设你家里帮你解决了这笔费用),你就真的高枕无忧了吗?假如你或者你的家人突然有人得了大病,需要很多钱来医治时,你该怎么办?也许这时候你不会想到是因为自己平时不理财导致无法抵御这些风险,而只会想我怎么这么“背”。假如你平时就有足够的风险意识,懂得未雨绸缪,遇到问题可能就会是另一种结果。
我们要说的是,很多人有的“我不需要理财”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不论你收入是否真的很充足(除非你的家产跟比尔·盖茨或李嘉诚有一拼,可以不用理财——其实钱越多越需要打理,如果不理财恐怕一辈子也不可能像这两人那么富有。而且,不论是盖茨,还是李嘉诚,他们都绝对是理财一流高手),你都有必要理财,合理的理财能增强你和你的家庭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也能使你的手头更加宽裕,生活质量更高。
小刘,28岁,在某公司的客户经理,工作四年,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以上。自己买了一辆别克,每天开车上下班,平时消费很高,也从来不在家吃饭,穿戴的基本都是名牌,晚上还经常去后海的酒吧消费,真可谓不潇洒。而且他一直也认为,像他这样的情况根本不需要理财。对于公司业余组织的理财咨询课他也从来不听。工作几年下来享受了不少,可是却没有啥“余粮”!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老家突然来了电话说他父亲得肝癌,要做手术,手术费一下子就要十几万,由于母亲没有保险,所以全部重担都担在独生子小刘头上。这下小刘傻眼了,平常花钱如流水,真到急用的时候.没钱了。怎么办,没钱母亲的病也得治啊,只好去借。还好小刘周围有些好朋友还有一些积蓄,东拼西凑总算把救命钱给拿出来了。小刘急忙把钱汇给家里,算是救了急。而这些借钱给小刘的朋友们都很奇怪,小刘这么高的收入,工作都四年了,怎么连十几万都拿不出来。他的钱都哪去了?而小刘自己也很惭愧,他从这件事上长了记性,以后也不那么乱消费了,慢慢开始学习理财。
按理说,像小刘这种工作条件以及他的收入能力,平常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的话,一般经济问题都难不倒小刘。可是偏偏遇到了父亲大病的特殊情况,他的“风险防御系统”一下子就崩溃了。其实,如果小刘之前稍微有一点理财意识,像他这样的收入,完全可以轻易解决这个问题。而他的生活风险抵御能力也应该是很强的。正因为他认为自己收入高,不需要理财,才导致这样的情况。
【理财真经】
理财并不是针对部分人群,它是人们对财产的一个规划。他适合于每一个人,不管是收入高,还是收入低的上班族都要理财。只有理好财,你的生活才会井井有条。
高薪一族必须祛除的理财坏习惯
理财成功与否的目标,应该是既赚了钱,又充实并享受了生活,这才叫成功。但是有一些收入较高的人群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理财的坏习惯,下面将为高薪族指出这些坏习惯。
第一,不实用的购物习惯。
在生活中很多人买回来的东西,有很多是“无用之物”。
小周在大病一场后,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增加健身时间和费用预算。半年前,她和先生特意赶到一家健身会所了解健身年卡的消费规则;经过一番比较与讨价还价,他们俩以原价的65%购得两张全时段健身卡,总共花费了6500元。此后一段时间,他们选择周末结伴健身,但坚持不到两、三个月,小周锻炼的兴致就没了。
仔细算一下,小周夫妇一共才去健身会所锻炼9次,若按单次消费的价格120元/人计算,仅需支付2169元。但他们却为9次健身,花费了6500元,而小周的月薪也不过是4200元。
大部分东西,都是买了之后,只用过一段很短的时间就再用不上了。事实上,这些东西都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他们之所以买这么多的“不实惠的无用之物”,都是得了一种“宁可多买”的购物习惯。而改变、控制这种习惯的有效措施是,在买东西之前彻底想清楚:“我是真的需要买这个东西,还是为了瞬间的满足感?”另外一个办法是延迟大笔购物的时间,或许过一段时问,你会发现自己并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
第二,追求表面奢华的习惯。
在大多数人认为,成功就意味着开新型豪华汽车,持银行金卡,戴名表,穿名牌衣服、鞋子,住豪华房子。都羡慕拥有这一切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肯定比我们好。可你哪里知道,那些拿着外在美好生活装饰物到处摆谱的人,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在租用一种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生活方式。
小罗夫妇俩是一对典型的“月光族”。小罗和她老公都在外资公司工作,公婆还拥有一家服装公司,因此,他们虽说每月收入高迭30万元,但来得快去得也快。小罗怀孕了,老公及四位老人不允许她独自驾车上下班,而老公已拥有一辆本田车,听说车子不经常使用挺容易出故障的,夫妻俩便决定将小罗的Pol0车卖掉。这辆Pol0车买来不到一年,小罗消耗的千米数刚过6800千米,但转手卖掉的价格只有新车的70%,还不包括上牌照的一系列费用。从买来到卖出的不到一年间,小罗就损失了5万多元。
后来,这对小夫妻路过一家汽车销售公司,被一辆进口新款奥迪车吸引,最后,在年终清仓折扣的**下买入这辆新车,总共花费了84万元。现在,小罗老公将他自己那辆本田车冷落在车库里。但每个月的停车费、每年的维修保养费还是省不了,算算每个月的养车费竞高迭三四千元。
实际上,任何商品的总成本,除包括购买和运转两大直接成本外,还包括“机会成本”。这个机会成本是指你可以用这笔钱做其它的用途。还是以小罗夫妇为他们将84万元用于买车,就无法得到储蓄或投资的收益。
小罗夫妇可以用这84万元买一套住房,三四年后,房子的价格会上涨,而他们的汽车价值却在急剧下降。做汽车生意的朋友告诉我,一辆车出问题大多发生在新车出厂后的5000千米到10000千米之内,因此,买入开过8~12个月的二手汽车可能是最划算的,它仍然和新的差不多好,但价格却便宜得多。就二手车的价格看,即便是转手卖掉一辆刚上路不久的新车,也必然会掉价30%或者更多。
第三,轻视小钱的习惯。
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用小钱博大钱,小路就是这样:一周只不过花50元,但博到的奖金可就是100万、500万元!
俗话说:穷人买彩票,富人买股票。但小路却有买彩票的习惯,虽然他还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部门经理。小路每周总要抽出50元购买“天天彩、双色球”;自第一次购买至今已有五年多了,他的理论是:只要将这个习惯保持十年,必定有一次中大奖的可能。但至今,他最大的中奖额也仅为1 000元,不过中奖的次数倒有三次。
我们不妨为小路算笔账:一年52周,每周花费50元;五年总共花彩票上的费用是l3,000元;扣除他三次的中奖额,他在彩票上的“沉没成本”正好是10,000元。
在大多数富翁看来,玩彩票就像赌博,玩者根本无法知道总的数目,所以也无法知道中彩的可能性或期望值。比如说,共有450万张彩票,你买了一张,你赢的机会是450万分之一,而你期望的是100万元人民币。按照风险与回报率看,大多数彩票游戏是玩家必输的游戏。
假设小路将他每月买彩票的钱用于投资,购买的是年收益率5%的基金,采用的是定期定额固定投资法,并将每年的分红转为再投资,这样,五年来他可得的投资本金及收益总共为1.5万元;若按10%的复利计算,五年的本息和是1.746万元,十年则高达4.558万元。这就是轻视小钱所付出的昂贵代价!
第四,不理性的用钱习惯。
如果你现在有足够的钱去付清住房抵押贷款,你会怎样做?
大多数人会提前还清贷款,然后享受没有还款压力的良好感觉。这是一个用钱的习惯问题,而不是经济学家所说的金融话题。这怪你的父母,你所有的关于金钱的态度、习惯源于你的父母。
菲菲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任财务主管,月收入不菲,但她的用钱习惯非常传统。每个月的收入扣除基本生活费用后,她将余钱存入银行;每逢春节,她总要取出所有的储蓄存折,然后一笔一笔地计算,看看自己积累了多少钱?菲菲非常喜欢数钱时的感觉,这让她感到安全与满足。小时候,她总在年终时看到劳作一年的父母计算工分,然后从村会计那里领钱。
2002年。菲菲准备在市中心买一套住房。买房的总价与她的积蓄有一定的距离,菲菲便听从售楼小姐的建议采用抵押贷款的方式买房。至今,菲菲还拥有十多万元的抵押贷款,虽然银行存款额显示她完全有能力还清这部分借款,但喜欢占有实实在在金钱的,习惯让她放弃了提前还款的念头。
个人理财顾问对菲菲的习惯感到惋惜,不妨让我们看看,菲菲为她的习惯付出了多少代价。若按现行的住房商业贷款利率计算,她的借款年利率为5.04%,但她近十万元存款的一年期储蓄利率为税后1.584%,两者的利差为3.456%。你可以这样想象,银行在前台收了菲菲的储蓄额,经过银行内部的几道流程后,在后台又将这笔钱“借给”了菲菲;就像把左口袋的钱挪到右口袋,但菲菲却让银行白白赚了3.456%的利差。十万元的借款,一年损失就是3456元,十年就是34560元,还没有计算这部分钱的利息!
记得有哲人说,我们真正的敌人就是自己。很多习惯之所以不易纠正,因为这是多年积累、逐步养成的;即便现在有意识重新建立好的习惯,却是困难重重!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什么是好,但具体做起来遇到障碍的原因是难以与“多年的习惯”抗衡。但无论有多大的困难,这些坏习惯是高薪一族必须抗拒的。
【理财真经】
总有些坏的习惯,在你不在意的时候侵蚀着你的资产。很多都市人都只知道拼命挣钱,准备挣到了钱就休息,但是对于未来却没怎么考虑。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建立长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