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糊涂一点好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这句哲理,是他从几十年风吹雨打的个人阅历和无数个荣辱成败中总结出来的。这句名言,蕴含着深奥的处世学问。一位哲人,在谈及这四字的运用时说,“难得糊涂”,就是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人们应该“糊涂一点”。这个说法,妙极了。“糊涂一点”的作用有二:
(1)减少烦恼
人的生命有限,而尘世无比复杂纷纭,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都去一丝不苟。对许多琐事,例如婆媳口角、优伶争俏、小丑作场之类,就应当“糊涂一点”,懒得去理会,免得伤神劳气。
史载,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的唐朝大臣郭子仪之子郭暧娶了唐代宗李豫的女儿升平公主。一次,小夫妻发生口角,郭暖急不择言地说:“你倚仗你父是天子吗?我父还嫌天子不作呢?”听了这句大逆不道之言,公主哭着回宫告状。闻听此言,李豫劝女儿道:“他父亲嫌天子不作是实情,若是不嫌,天下哪里还姓李!”面对负荆请罪的郭氏父子,李豫安慰道:“俗话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小孩儿闺房中拌嘴,哪里用得着听!”唐代宗没有因为天子至亮耀眼的光环而晕眩,他以清醒的头脑想透了怎样处理这件事才算恰当,成为被后人称赞的皇帝。假若李豫不能“糊涂一点”,去追究郭暖的罪过,那么其结果就算丢不掉江山,也会失去爱婿,伤了功臣的心。在我们身边,无论同事、邻里之间,还是萍水相逢,不免会产生些磨擦,如若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结果会越想越气,伤害身体,激化矛盾。如果做到遇事“糊涂一点”,自然麻烦、恼火、损失就少得多。人处世上,事事精明至极难免神经过度紧张,时时棱角毕露难免损人伤己。眉毛胡子一把抓,其结果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睚眦必报,其结果是使自己成为失道寡助的小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糊涂一点”的人,是比较洒脱的人。宋朝的吕蒙正刚任宰相不久,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大步走了过去。他的随从为他忿忿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吕蒙正对他们说:“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的话,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因此,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恢宏。曾经有人向宋太宗打小报告说:“吕蒙正为人糊涂。”宋太宗说:“吕蒙正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正因为此,才适合干宰相。”
人生在世,功过得失,他人难免说三道四,道短论长,何必为此斤斤计较而浪费精力?“糊涂一点”,会减少多少烦恼!一个人一生当中,不知要和多少人交往,如果遇到不伤大雅、无关原则的事,不妨装聋作哑一番,豁达大度一些。
(2)能够失小得大
如果在无伤大雅的小节上,细枝末节的小事上,“糊涂一点”,就能够从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办大事,就能够从不必要的纠缠中挣脱出来,去争取大局利益,这就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一种情况是失去小小荣耀得到他人帮助,失去点点威仪得到良好人缘。如果你去求人办事,表现得事事都比他懂,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打折扣,因为他心里会想:既然你样样比我强,还找我干什么呀?因此专家忠告说,即便你是内行,即便你的专业工龄超过办公桌后面小伙子的年龄,你也要装成是缺点心眼的“傻老冒”,不动声色地听这位可能真正的糊涂蛋摆布,这样他就会开心,如此所求的事儿就好办了。这就是失去小小的荣耀得到他人的帮助。
美国著名政治家罗斯福l932年登上总统宝座,成为白宫的主人,其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谙熟“糊涂一点”的处世道理。路易斯·豪是当年罗斯福竞选班子的核心人物,他巧舌如簧、精于谋略、善于运筹。罗斯福很注意他那超群的活动天才和卓越的宣传技巧,而对他的古板、固执、粗俗举止以及经常性的恶语顶撞则一概糊涂置之,甚至视而不见。正是这种罕见的恢宏气度,使罗斯福像磁场一样把路易斯·豪这样的人才紧紧吸附在身旁形影不离达一、二十年之久,并在他竞选总统时殚精竭虑,屡建奇功。这就是失去小小威仪得到的良好人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与“糊涂一点”的人共事,人们会感到心情舒畅,处境安全,从而乐于与其合作共事。人处世上,明智的做法是一方面不要摆能耐,出风头;另一方面要更新威严、尊卑、有序一类的陈腐观念,对一时出言不逊甚至顶撞自己的人,泰然处之。
第二种是吃点小亏占大便宜。报载,有这样一家面包店,发现了个别顾客有偷窃面包的现象,但是老板未加理会,并且一再要求员工善待每一位顾客,这令店里员工大为不解。孰料该店的生意日益兴隆起来,到了最后,把附近几家同行的生意也都抢了过来。这家面包店虽然吃了点小亏,却赚了大钱。发现有人偷窃面包,就加以制止,可能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而得罪了一个顾客,就可能得罪一大批顾客。老板对这种不良行为“糊涂一点”,就不会出现这种恶性效应。在这种大度感化下,有毛病的顾客会改掉缺点。这位老板的妙招里虽然有放纵偷窃行径的嫌疑,但绝对算不上下流,生意场上能兼具这种气度和头脑的人,该有资格获得“绝顶聪明”这四个字的奖赏。
(3)可以解决难题
愚笨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处处表现自己的“聪明”;聪明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把“糊涂一点”作为特定情况下的交际武器,去解决一些棘手的难题。
一次,一位妇人对林肯说:“总统先生,你必须给我一张授衔令,委任我儿子为上校。先生,我提出这一要求,并不是在求你开恩,而是我有权利这样做。先生,我祖父在列克星敦打过仗,我叔叔是布拉斯堡战役中惟一没有逃跑的士兵,我父亲在新奥尔良打过仗,我丈夫战死在蒙特雷。”林肯听后说:“夫人,我想你们一家为报效国家已做得够多了,现在是把这样的机会给予别人的时候了。”这位妇人希望林肯看在其家人功绩的面上,为其儿子授衔。林肯不是不明白,他故作糊涂,曲解本意,作出婉言拒绝。这样,他既使自己坚持了原则,又没有伤害妇人的自尊。
在应该“糊涂一点”时,没有“糊涂一点”,危害是很大的。那些头脑一时发热,小事酿成大祸的人,有几个不是与没有“糊涂一点”有联系的!斯大林作为革命导师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他却与糊涂无缘。他的致命弱点就是太聪明,过于自信,以至武断专横,无端猜忌。假若斯大林稍稍“糊涂一点”,不去刻意猜疑部属的一言一行,就不会出现当年的“大肃反”与今天诸多的昭雪案了。
“糊涂一点”,是个明智的处世策略。有位名叫伊吹卓的日本作家,一向认为自己很聪明,可是奋斗了半辈子,还是乏善可陈。一气之下,发明傻瓜哲学,告诉人们:遇事要“糊涂一点”。郑板桥解释自己的四字名言时说:“退一步天地宽,让一招前途广……糊涂而已。”“糊涂一点”,实是大智若愚。它并不是真糊涂,而是大聪明。聪明会让人成功,傻乎乎会让人觉得可爱,“糊涂一点”,就是将聪明和傻乎乎的优点合为一体。人活世上,只有百年。如果在小事上算计过来算计过去,就会浪费无比珍贵并且无法补回的时间。去为那些很快就会被所有的人忘了的小事烦恼,实在大可不必。人的生命太短促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糊涂一点”吧,不要再为一些琐碎问题垂头丧气。如果人人如此,人际关系不愁搞不好。
但是,这里说的糊涂决不是叫人浑浑噩噩,糊里糊涂,而是大事不糊涂,小事糊涂些。人毕竟是人,应当具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不能只是朦胧着眼睛来看待世界,对于大是大非问题必须观察清楚,在必要时,要站出来说话甚至义无反顾地大干一场,直至奉献自己的宝贵生命。所以我们只能“糊涂一点”,不能完全糊涂。
可以说,一个人要想过得风平浪静、和和睦睦,赢得人际关系的绿色环境,就应做到“糊涂一点”。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糊涂一点”呢?做到“糊涂一点”,就是对人要擅见其长,不拘泥小节;对事能总揽全局,不舍本逐末;在处理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坚持原则,分清是非,顾全大局,头脑清醒,属守道义,避恶从善,对无关紧要的小事则不作过多计较,不寸利必争,不小题大做,要顺其自然。每一个人,要把握好“糊涂”的分寸,否则便是真正的糊涂。事情有大小之分,处理的方法也应该因事制宜,不可事无巨细,去使用同一个药方。
我们普通人,有的以为自己很聪明,不过可能并不真聪明。如果能将“糊涂一点”这个明智处世策略学到家,就可以称得上是个特别聪明的人了。
别让岁月浇息了你的热情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推销护肤品的女人,问一个阔气的太太:“夫人,您的衣服可真漂亮,在哪里买的?”阔太太傲慢的哼了一声:“告诉你,你能买得起吗?”数年之后,这个推销的女人的名子成了时尚的代名词,再也没有人敢说她有哪件衣服买不起,她就是雅诗蓝黛。
在光环和财富之下,只有雅诗兰黛自己才知道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热情。热情就是能产生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只要你拥有它,即使你有一些不足,别人也会原谅,因为“有热情一切都会有”。你一定要有热情,否则,再有才华也会一事无成。
热情的人会很自然地把他内心的感情表现出来,一个充满热情的人,他的志向、兴趣、为人和性情都能从他的走姿、眼神和活力中看出来。你的热情表示出你对这次见面、这次交谈、这次活动和这个人发自内心的喜欢。你的热情会使人们把谈论的中心转移到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上。与此同时,把热情传递给你身边的人,他们也会因此觉得和你在一起很快乐。缺乏热情的人,他们的谈话生硬而没有趣味,做起事来拖沓,没有规划,让人看不到希望。
一旦缺乏热情,军队将无法克敌制胜,艺术品将失去核心和灵魂,震撼人心的音乐也不会出现,更不可能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来拯救和美化这个世界。热情可以鼓舞人心,这鼓舞类似于“热传递”,直接把你的热情输送给别人,这比任何商讨、说服、威吓或责骂都要奏效得多。
热情和大声讲话或叫喊是两回事。热情是一种精神特质,它深深地根植于人的内心,是一种由你的眼睛、你的面孔、你的灵魂、你的整体辐射出来的兴奋。你的精神将因之振奋,而这振奋也会鼓舞别人。值得注意的是,虚情假意是骗不了人的。过分的热心、刻意地迎合,都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也没有人会相信。
热情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的特质。你在别人身上付出的热情越多,你得到的人心也就越多,因为你在付出热情的同时也就影响了别人的灵魂。
所以,女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对自己的努力,和对完美的追求,不一定是外表上的主要是精神上的。哪怕是一点点,也算得上提高。不要以为自己不再是青春年少,以为自己是奔三,奔四的人了,就不去努力了,认为自己老了就无所谓了,如果你真得这样说,这样想,那么你就真得老了。
也不要说,等我有了好多好多的钱再去热爱生活,再去充实自己,那也许你就永远等不到那一天了。因为,不热情的去努力你怎么会有钱,就算你的老公和孩子给了你想要的一切,你不会充满热情的生活,你也不会快乐。
做女人一定要有热情,这也是做女人的一个法宝。没有热情的女人一无所有,更别提什么优雅的气质。热爱生活的女人,从不放弃任何尽情享乐的机会。热情的女人最懂得生活情趣,感情丰富细腻。她们通常体贴人微,纯真大胆,喜欢迎接挑战,尽情探索人生。
热情是发自内心的兴奋,并扩充到整个身体,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热情控制着你的思维和情感。热情是由两个希腊词根“内”和“神”组成的,“热情”就是内心深处的神。在卡耐基的办公桌上贴着一句话。无独有偶,麦克阿瑟将军在南太平洋指挥盟军作战的时候,这句话也同样出现在他办公室的墙上。这句话是:没有了热情,就会伤及灵魂。
热情能唤起人内心深处神奇的力量,让人散发出一种炽热、神性的光辉,那就是吸引人和感染人的魅力。
有人说,可是现在流行冰美人。是的,女人冷一点,虽然也算是一种美但这种美寒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所以相遇的人也便敬而远之了,毕竟没有几个人愿意把自己的热脸往别人的冷屁股上贴。也就是只有那个周幽王吃饱了没事干,才挖空心思不惜倾一国之力以获得冷冰冰的褒姒美人笑一笑,为了博得美人的惊鸿一笑,拿国家的安全开玩笑,导演了那么个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在历史上留人笑柄。
试想一个女人遇到任何人、听到任何事后,都若无其事地抬抬眼皮,然后又自顾自地回到自己的世界,这样与世隔绝的女人到最后只会四顾无人,剩下了一个人的独吟独唱。
做女人一定要有热情,这也是女人的一个法宝。没有热情的女人一无所有。更别提什么优雅的气质。热爱生活的女人,从不放弃任何尽晴享乐的机会,热情的女人最懂得生活情趣,感情丰富细腻,她们通常体贴入微,纯真大胆,喜欢迎接挑战,尽情探索人生。与她们交往,男人会觉得很轻松,不必做一个戴着假面具的正人君子。
但实现生活中的多数女人,不能为自己的愿望倾注较大的热情。更多的女人,只有三分钟的热情,干什么事情开始信心很大,热情很高,但很快就会缺乏热情。大多数的女人缺乏持久不断的热情,从而浪费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没有成效。从经济学来看,这是毫无意义的投入,也是许多女人沮丧的根本原因。女人们的失败,使她们怀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怀疑成功是否可能;怀疑她们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在她们眼里热情就是生活的累加。
如果女人对愿望有强烈的渴望,有高度的热情,一门心思地去追逐愿望,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热情,那么愿望一定会实现。
大女人智慧书:
热情并非是生活的累赘。女人越有热情,就越美丽。热情就像金秋十月的阳光,既温暖了自己,也同样普照了他人。
热情是生命的原动力,没有它,任何你可能拥有的能力,便只能静止不动。
吃亏也是一种福气
现代社会,吃亏到底是什么?吃亏=敢于付出=有自信=眼光长远?可谁能肯定今天的付出就一定意味着明天的收获?我们拥有的并不多,重要的是有没有一个得失的准则,帮我们在复杂中找到那么一点简单,在踌躇中找到那么一点依据。
“吃亏?为什么要吃亏?谦让?为什么我要谦让你?成全?为什么要我牺牲来成全你?年轻时对于吃亏的态度是简单而直接的。
也难怪年轻时的嚣张。谦让,牺牲,成全,这些字眼在如今的摩登世界,被演绎时候的姿势和表情大概都想得出来,一定不是举着香槟杯子的开怀大笑,应该是个隐忍的姿势吧,如果一定要有笑容,那应该是不露牙齿的,抿紧嘴唇的,笑得清淡而寂寞,在别处的样子。
女人从小就被教育说:吃什么都不能吃亏。而女人天生就似与生俱来一种永争第一的“气概”。古人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当你有这方面资源的时候,如果不好好利用,岂不太消极?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俗话说:“吃亏人常在,财去人安乐。”是说能够吃亏、善于吃亏的人平安无事,而且终究不会吃大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已是千古定律了。人生命的轨迹总有可以预料之处,对于吃亏的人,冥冥之中,社会和人,总会给予相应或更多的补偿;相反,总爱贪便宜的人最终贪不到真正的便宜,而且还会让人在背后戳脊梁骨。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因贪眼前的小便宜而过早地毁灭了自己啊。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女人必须记住“吃亏是福”这个闪耀着哲理和经验之光的格言。
“吃亏是福”是我们的祖训之一,至今被广泛认同与传扬。不少文章把“吃亏”描述成无私的奉献、牺牲精神,豁达心态,成全他人的品德,潇洒的生活态度,恬淡处世的行为等崇高的境界,所以不仅要甘于吃亏,还要勇于吃亏。
“吃亏是福”本身是一个利益交换等式,吃亏者并不希望利益白白受损,而是希望用“吃亏”换来“福”,至于什么是“福”。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同。所以,用眼前利益的暂时损失去换取长远的利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亏是福”。否则,就是吃傻亏。正因为如此,还有一句话叫“吃亏在明处才是福”。明明白白地吃亏,让关键人物知道你是主动地吃亏,认同你的吃亏,感谢你的吃亏,你才能换取他人的“知恩图报”。
你爱吃亏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每个人的回答应该都相同,那就是“N0”。人生几十年,谁不曾吃过亏?但谁都不爱吃亏。不过,糊涂学则认为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关键在于心,在于不计较小小得失。生活中,懂得吃亏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在生活中由于争端而吃点亏,最好的做法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为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你能在这个时候尽量忍让,不惹事端,多考虑对方的感受,多感谢他们平时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才有助于以后工作的发展。
工作中,有些工作不是分得很清,谁多做?谁少做?如果大家都想占便宜,那肯定有许多事情就没有人去做,这样的结果是你们这个集体的名誉受到影响。正所谓占小便宜吃大亏。如果大家都不怕吃亏,有什么事情都抢着做了,也许这次你吃亏了,也许下次他吃亏了,但是,工作都完成了,集体荣誉有了,大家感情融洽了,工作氛围好了。相比下来,虽然吃点小亏,还是收获了“福”。
朋友相处,也是这样,如果都想着占别人的便宜,也许你会得逞一两次,可是,时间久了,谁还会相信你这个朋友?朋友讲究的就是为对方考虑,虽然,“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有些江湖气,但凡事应多想着点朋友。朋友交往不是一次两次,也不是一两天,所以也不能计较是不是吃亏,时间长了,彼此都很了解了,因为偶尔的吃亏,得到一辈子的好友,这难道不是福吗?
对待家人,也是如此,亲人心甘情愿地吃亏,做子女的也不能理所当然的占这个便宜,要体会亲人的一份真情,同时,你也要能为家人吃亏。大家都能让上三分,还会有什么家庭矛盾?这难道不是福吗?
难得糊涂益身心。有些亏吃得难受,但你又何必自己苦自己,不妨装装糊涂,才有安然平顺的心情。
“吃亏”不光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睿智。能够吃亏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不能吃亏的人,在是非纷争中斤斤计较,他只看局限在“:不亏”的狭隘的自我思维中,这种心理会蒙蔽他的双眼,势必要遭受更大的灾难,最终失去的反而更多。
大女人智慧书:
吃亏不但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坦然,一种达观。一种超越。
人生一世,功名利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斤斤计较,徒然给自己增加痛苦而已。不如看淡得失。放下名利,享受生活的快乐。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乎“装傻充愚”的表面性吃亏,而是看重实质性的“福利”!
吃得亏中亏方得福外福贪看无边月失落手中珠。
得饶人处且饶人
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为人处世,当以宽大为怀。生活在相互宽容的环境中,是人生的幸福,会使你忘却烦恼,忘却痛苦。
做一个能理解、容纳他人优点和缺点的女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那些只知道对人吹毛求疵,又没完没了地批评说教的女人,怎么会拥有亲密的朋友呢?人们对她只有敬而远之!
女人应该得理让人,要有主动“让道”精神。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会因为个性、脾气、爱好、要求的不统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产生矛盾或冲突,此时我们应记住一位哲人的话:“航行中有一条公认的规则,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是应遵循的一条规律。”
很多人一旦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另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旦得“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却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战败”的对方失去了面子和利益,他当然要“讨”回来。
“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但不妨“得理且饶人”,这样也给自己留条退路。
得理不饶人,伤了对方,有时也连带伤了他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且饶人,也是积德。
不给别人留台阶,最后自己也会没有台阶可下。所以,做人要得饶人处且饶人,给人留个台阶,也是给你自己留条退路。
人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人硬讲理,是一个盲点。理直气“和”远比理直气“壮”更能说服和改变他人。
“知退”不是每个人性格中的必然因素,只有大智者才能悟到做到。换句话说,知退是一个人严谨性格的表现。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与人相处,争斗难免——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或有关是非的争斗。而这种争斗,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尤其明显。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难免会偶有过失,因此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对方无理,自知吃亏,你于“理”明显占过对方,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也许还会报答你。就算不会图报于你,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在社交活动中,你不妨学一点给人“台阶下”的技巧,以使你能适时地为陷入尴尬境地的对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他不丢面子。这不仅能使你获得对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得理且饶人”就是给对方一条生路,让他有个台阶下,为他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样,等到对方得理时,就会同样也给你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
人们往往把大海比做宽广的胸怀,因为大海能广纳百川,也不拒暴雨和巨浪;也有人把忍耐性比做弹簧,弹簧具有能屈能伸的韧性。人们在一个单位或集体中工作学习,难免会产生一些意见或矛盾。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肯甘拜下风,以致大打出手,就会既伤了和气,又造成恶劣影响。事后静下心来想想,当时若能忍让三分,自会风平浪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实上,越是有理的人,如果表现得越谦让,越能显示出他胸襟坦**,富有修养,越能得到他人的钦佩。
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也会造成伤害。好比将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他一条生路,他“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吭不响,得理也让人三分,显出了君子的风度。有理、没理,饶人不饶人,一般指的是非正式场合,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原则地论个青红皂白。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往往有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一些小小不然的事,有人总想拔个尖儿,占上风,有理争论,没理也要争个“理”,结果闹个不欢而散,鸡飞狗跳地影响团结。好争论的人多是好显示的人,做事比较霸道的人,而对小是小非不愿争论的人,多是把出人头地看得很淡的人。其实,当你有理时表现谦和一点,往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胸襟之坦**,修养之深厚。得饶人处且饶人,让我们的身边充满祥和。
《菜根谭》中指出,“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旨在说明谦让的美德。凡事让步,表面上看好像是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
大女人智慧书:
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而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光辉典则。
现代“礼”多人不怪
中国乃礼仪之邦,绝对是讲究“礼多人不怪”的,这个“礼”代表的是“礼貌”、“礼数”、“礼仪”,而非怂恿大家行贿送礼、败坏社会风气。
“礼”文化也源远流长,《三国演义》中无论是上下级还是同僚之间,就非常讲究一个“礼”字,比如说刘备的三顾茅庐和曹操对关羽的“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这些举动无疑都在其人际关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即使在今天,礼尚往来,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那或轻或重、或多或少的礼物中,我们既可以体味到人情缔结的温馨,又可以享受友好往来的欢乐。所以,作为女人,应该懂得“礼”多人不怪的道理。
送礼给那些对你来说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怎么个送法,或什么时候送去,这里面大有学问。
礼多之缓和关系
董卓为了把吕布拉拢为自己的贴身保镖,特派李肃前去说服。李肃投其所好,送给吕布天下闻名的赤兔马为见面礼。宝马赠英雄,趁吕布心情大悦,李肃顺利地完成了劝其倒戈的任务。
古时敌我双方都能以礼动人,何况是办公室的同僚呢?有事没事的给同事送点小零食、小玩意儿,就算只有一颗糖、一个果子,虽然不值几个钱,却能极大地融洽双方关系、增进彼此的感情。
对方倒也不是贪你便宜,不过是因为你心里有他,让他感觉被重视、被认同,心理感觉很好罢了。
礼多之种下善因
曹操欲得关羽,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极尽礼遇。虽然关公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过关斩将而去,但曹操对关羽的恩礼却种下了善因。曹操兵败赤壁、穷途末路时,在华容道上,关羽念其当年善待自己的恩情,置必擒曹操的军令状于不顾,硬是把曹操放走了。
凡事都有个因果,如果平时我们对同事和上司好一些,就算他总是“好心当做驴肝肺”地不领情,若真在交往或工作中有个磕磕碰碰,他也不好意思太让你为难。何况,人心都是肉长的,你敬人一尺,他最起码也会还你一尺。
礼多之取得人心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地请诸葛亮出山时,关羽和张飞都对他的低三下四颇有微词,可时间不长,二人就对刘备的英明决策佩服不已:若不是刘备如此礼数备至地以诚心打动诸葛亮,他怎会死心塌地地为刘备鞠躬尽瘁?若没有诸葛亮这个人才,刘备的霸业怎成?
诸葛亮未必不知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但因为刘备待自己不薄,也只好兢兢业业地扶植他那怎么也扶不起来的败家儿子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交一个人,也得多花点工夫。对待上司或是同事都要以心换心,把礼貌、礼数、礼仪做到位了,对方才能真心对你,在工作上给你最大的支持和配合。
礼多之迷惑对手
蒋干为刺探军情,跑到周瑜那里套近乎。周瑜将计就计,假装把他当成叙旧的昔日同窗,不但率领众人亲自到码头接站,还摆下盛宴热情款待。蒋干中计,拿了个假情报,害得曹操杀了水师大将,为赤壁兵败种下恶果。
人非圣贤,都难免被面子所累,对于高看自己一眼的人,往往很难心存警惕。在职场竞争中,如果在和对手相处的时候,礼数备至,对方就会从心理上弱化你的动机和立场,放松戒备,这样你就更容易了解对手的意图,并让他在你的热情攻略下被你牵着鼻子走。
不讲礼仪得罪人
有“凤雏”美誉的庞统刚出道时四处碰壁,先是在孙权处求职被拒,后又被刘备以一个小小的县令职务随便打发。为什么?就是因为庞统自视甚高,不讲职场礼仪修养。在孙权面前夸夸其谈,还顺带贬了孙权器重的周瑜,惹得孙权不快;在刘备面前,他也是长揖不拜,给人非常不懂规矩的感觉。若不是他后来耍了点小伎俩得以才华展露,他就一辈子在小县令的岗位上郁郁寡欢吧。
虽然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讲究自由和个性,但只要在这个社会之中,就必须讲究等级尊卑和修养,因为无论是在长辈眼中还是同事眼中,自以为不拘小节、不懂礼貌和礼数的家伙,都是非常不受欢迎的。
其实,你的人际关系网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独立的、物以类聚的群体。要和其中的人建立、保持某种紧密关系,你就需要以一定的形式表达你的情感,而礼物往往是最佳的载体。
礼物不拘大小和轻重,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只要礼物能恰当地传递心意,想必受礼者都是能够接受的。
孩子如果能用自己的零花钱送给父母一点小礼物,父母肯定会觉得特别欣慰,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很多爱情中的人对恋人的礼物充满了期待,礼物总是能给对方一个惊喜,能让对方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和关怀;同事之间的礼物则传达了友好和团结的信息,表明了对对方的支持;即使是不怎么熟悉的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礼物,那样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这就是礼物的伟大,它的意义不在于礼物本身多么实用,多么好看,多么珍奇,在于它能准确地深入对方的心灵,传达自己的情意。
赠送礼物还体现出了你愿意为对方真正付出的美德。真心相送的礼物绝对不会是随随便便抓住哪个就是哪个,也不会是敷衍塞责。礼物往往耗费了送礼者的良苦用心,他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四处寻找、对比、挑选,有的还是自己精心制作,动脑又动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送的不是礼物,而是一个人真实而诚挚的情谊。
如果别人送给你礼物,一定要记得及时“还礼”,否则你就会被认为是小气鬼和独行侠,甚至别人还会认为你瞧不起他,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还礼”的礼物一定要和别人送的礼物价值相当。
慷慨点!礼多人不怪。要相信,送人以礼就是抬人一尺,别人自然会敬你一丈!在互敬中,才能获得更多的人心。
“送礼”是人情往来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送礼送得巧,会得到别人的喜欢和感激,让人缘锦上添花;相反,礼物选择不当,不仅耗费自己的钱财,还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和烦恼。
礼物的价值在于它的合适和效果,而不在于它的价格和形式。要把礼物送到别人的心坎上就如同要把话说到对方的心窝里一样,这需要在平时做个有心人。话要中听,礼要中用。你需要确保礼物对接受者有一定的意义,或者有纪念之用,或者他非常喜欢,或者对他来说
很重要,或者能给他信心和鼓励。礼不在贵,别人喜欢则行;礼不拘于时,传情达意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