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上的弦也是单独的,虽然它们在同一的音调中颤动……殿里的柱子,也是分立在两旁,橡树和松柏,不在彼此的荫中生长。
——黎巴嫩伟大的诗人 纪伯伦
·“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地亲昵。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梁实秋
·所谓“密友”,往往是这样一种人,甲把乙的隐私告诉他,他又把它们告诉了丁。
——谚语
·爱你的邻居,但不要拆掉你的篱笆。
——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 富兰克林
“刺猬效应”是人际关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它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
一个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冻得瑟瑟发抖,它们决定抱在一起取暖。如果它们靠得太近,彼此的刺就会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如果相隔太远,又会太冷。它们不断地调整,最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不会刺伤对方,又能彼此温暖对方的身体。
生活中,“刺猬效应”的例子屡见不鲜。
乘公交车或地铁时,如果遇到上下班高峰期,人们会被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这时脾气就会变得特别暴躁,为争一个座位激烈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是彼此靠得太近的缘故。
当然,善用“刺猬效应”的例子也很多。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戴高乐将军,经常与自己的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般不超过两年,就要被派到别的地方任职。这样既避免了结党拉派、营私舞弊的现象,又能使团队保持新鲜与朝气。
有位棒球俱乐部的老板,也时常与自己的球员保持距离。他从不和队员们一起吃饭,一起外出旅游。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与球员的关系太密切,需要换掉他们的时候我就下不了手,这样对整个球队都是不利的。
工作中是这样,生活中也是这样。如果要与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就要懂得“刺猬效应”。
首先,在时间控制上,要恰到好处。
刚认识的时候,联系时间可以少一些,随着关系的加深,逐渐增加相处的时间,最后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有首歌的歌名叫《半糖主义》,就是说既要保证一定的亲密度,又要有适当的距离感。
其次,在交往方式上,不管多亲密,都要有一定的底线。
与家人、亲戚或关系密切的朋友交往,顾忌可以少一些,但也必须遵守互相尊重的底线。为什么最爱的人会伤人最深?就是因为太亲近而忘记了对彼此的尊重。
擅自翻看亲友的日记,对个人隐私刨根问底,经常翻旧账,稍不如意就横加指责、粗暴干涉,不敲门就闯入别人的房间……这些行为对外人都会有所顾忌,对关系亲密的人,反倒毫不在意。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如果没有对彼此的尊重,关系必然无法长久。
※
人际关系最难处理的就是“度”的问题,太远会冷淡,太近又会讨嫌;同事、家人、朋友,面对不同的人,对“度”的把握也不尽相同。两种因素加在一起,使很多大学生感到难以应付。
对这个问题,王坤同学的办法是:在遵守人际关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交际策略。
如果说人际关系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必要的礼节和尊重。
对于最亲密的关系,比如处理亲情或爱情的关系时,尤其要注意基本的礼节和尊重。
古代夫妻间有“举案齐眉”的佳话,现代人要不要复制古人的做法,并不是主要问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习俗。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继承这种互相尊重的态度,没有这种态度,就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1.要养成询问对方意见的习惯。
无论是多么亲近的关系,都不要擅自替对方做决定。小到吃饭点菜之类的事,大到职业选择之类的事,都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好心办坏事,就是没有尊重对方意见的结果。
很多亲人或恋人关系破裂,不是因为什么生死攸关的大事,而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背后的真正原因也是对方感到不被尊重。
2.尊重对方的隐私。
进入对方私人空间时,要提前打招呼;不要翻看别人日记,就算是别人让你看也要拒绝,以免有一天对方后悔;不要告诉对方太多自己的隐私,这样不仅对自己不利,也会在无形中给对方造成很大压力,因为这样做的潜台词就是:你也要告诉我同样多的东西。
3.控制好时间,该结束的时候就结束。
每个人都有很多事情要办,如果聊得太久而耽误了正事,对双方都不利。懂得及时结束,是对双方关系最好的保护。
在遵守基本礼节的同时,对不同的人,也要选择不同的主题。
对同事,主要以工作为主题,也可以聊聊家常,但寒暄两句即可,不宜聊得太深。君子之交淡如水,用在同事关系上最恰当:既要保持互帮互助的气氛,又不能掺杂太多私人的感情,以免因私情而影响工作。
对家人,主要以生活为主题,多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多为他们分担一些家务。
对朋友,学习、生活、事业都可以谈,但一定要谈积极正面的话题。不要互吐苦水,也不要谈一些低级趣味的事情。你们的关系有多好,有多长,最终取决于社会对你们所作所为的评价。
一起堕落的朋友最终会一事无成,他们的关系也只能以相互抱怨和悔恨结束;而一起奋斗、共同上进的朋友,他们的人生会蒸蒸日上,他们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