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人人都喜欢整洁和有序(1 / 1)

·外表的整洁和文雅,是内心纯洁和美丽的表现。

——俄国哲学家 别林斯基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为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英国著名哲学家 培根

·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美国管理学家 蓝斯登

对大学生来说,整洁有序的习惯是你一生的财富。

整洁有序的习惯,是个人修养的起点。

明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曾被尊称为“治家之经”,第一句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意思是,天刚亮就要起床,洒扫庭院,庭堂内外保持整洁卫生。

古今中外的各个学校,都把培养整洁有序的习惯,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一课。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博士到南开学校参观,发现南开学生的仪态和精神面貌与别的学校大为不同,特意向校长张伯苓询问原因。张伯苓将他带到学校的一面大镜子旁边,镜子旁边有一行字: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伊利奥博士听完张伯苓的翻译和解释后,大为赞叹,并将这句箴言告诉所有认识的朋友。美国罗氏基金会还特意派人来南开将镜上的箴言拍摄下来,寄回美国,刊于报端,加以传扬。

可见,整洁有序的习惯,不仅能美化所处的环境,还会内化为一个人优秀的气质,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周恩来总理保持世界公认的风度和气质的原因,就是他时刻以母校的这句箴言自勉。

整洁有序的习惯,是卓越能力的基础。

享誉世界的西点军校,对学生的整洁教育非常重视,经常会检查地板、桌椅、书架、床铺以及学员的头发、胡须(男学员)、衣服、鞋子等,不符合整洁要求的学员就会受到重罚。

西点军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整洁的习惯不仅能振奋士气,也是抵御疾病的关键。据《美军生存手册》记载,在战场上,很多士兵不是死于敌人的炮火,而是死于没有卫生习惯而导致的伤病感染。所以,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士兵,永远是最受欢迎的:他们不仅能保护好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也能给战友很大的帮助。

生活中也是一样,只有整洁有序的好习惯,才能使你精神振奋、办事高效、能力倍增。相反,杂乱无章的书桌、脏兮兮的衣服、臭气熏天的房间,这种状态会使你的能力大打折扣。

试想,一个人生活在污浊的空气中,能不精神萎靡吗?一个人看着自己邋遢的着装,能不自惭形秽吗?一个人翻箱倒柜找不到一块橡皮,能不愤怒绝望吗?这种情况下,还谈什么高素质人才,谈什么伟大志向呢?

整洁有序的习惯,是你最好的推荐信。

无论是结交朋友,还是争取一份工作,整洁有序的习惯,永远是你最好的推荐信。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他之所以能在二十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在进入飞船前,只有他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这个举动虽然简单,却反映出他整洁有序的好习惯——生活中,只有爱护室内卫生的人,才会在进门的时候,换掉自己的鞋子。

大学生之所以难以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一是因为专注学习和考试,时间太少;二是因为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自主经验不多,无从下手;三是因为这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时间精力,而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冯倩同学针对以上三种原因,制订了自己的整洁习惯方案:

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曾说: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时至今日,这句话对我们的人生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每个有志青年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必须从养成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开始。

1.要把一切不必要的东西清理干净。

无论是整理书桌还是房间,第一件事就是要把不用的东西清理出去。很久没穿的衣服、不看的书、各种废旧的日用品等,都要想办法处理掉。无用的东西太多,不仅增加工作量,也使空间更加狭小凌乱。

2.衣食住行统筹规划,统一安排整理时间。

由于时间很少,整理任务又很繁杂,安排不好就会顾此失彼,疲于应付。我的经验是,先把任务整合起来,再分成7项。每天完成一项,比如周一拖地板,周二整理厨房,周三整理卧室,周日洗衣服等,每周完成一个循环。周末时间充裕,可以多干一些,平时每天抽出30分钟即可。

3.顾全大局,适可而止。

每一件事想要做到100分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有10件事,每件做到80分就容易得多,加起来就是800分。无论是洗衣服还是扫地,做到80分就可以了,因为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做。做事情既要认真,也要顾全大局,适可而止。

4.适当的激励。

为了提高劳动的积极性,可以在完成任务后给自己适当的奖励。比如在整理房间后,可以喝一杯咖啡,看一会儿电影,听一会儿音乐,等等,也可以做其他你喜欢做的事,这样就能把一件繁重的任务变得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