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他们却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或老板要成功得多。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梅奥
有效的沟通始于倾听,人际沟通始于聆听,终于回答。
——英国管理学家 L.威尔德
人很少被累死,绝大部分被气死。
人很少被挖走,绝大部分是被气走的。
——“我的自留地6910”搜狐博客
近年来,法国出现了一个新兴行业—运动消气中心,仅巴黎就有上百家。出此创意的人大都是学运动心理专业的,他们认为运动可以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心情积郁等诸多问题。每个运动中心都聘请专业人士做教练,指导人们如何通过喊叫、扭毛巾、打枕头、捶沙发等行为进行发泄。也有的通过心理治疗,先找出“气源”,再用语言开导,并让“受训者”做大运动量的“消气操”。这种“消气操”也是专门为这项运动设计的。
无独有偶,近几年来在美国也诞生了各种专供人在受了委屈后发泄的“泄气中心”。在这里,有的医生采用发泄疗法对病人施治,具体形式为:召集病人围坐在一起,让大家毫无顾忌地发怨气、“倒苦水”。
既然“发泄怨气”都成了商机,可见它已经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了。
从心理学来说,情绪化的人喜欢发表意见,支配别人,他们的骄傲、自尊与正义感容易受到感情的支配。实际上,许多有聪明才智的人都会鼓励对方释放长期压抑的怨气,只有在一吐为快后,他才能以平静的心情来做自己的事情。
对这样的下属就需要倾听。心理学中的倾听实际上并不单指“听”,而是指使用各种技巧,“听”出对方讲的事实,体验对方的情感以及对方持有的观念。在听的时候,上司得全身心地投入,关注对方的非言语行为,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通过感受对方声音的抑扬顿挫去体会对方的感情,从而听出对方的无声之音,弦外之音。
此外,我们也得注意在聆听对方讲话时我们自己的面部表情。心理学家建议我们,首先不管对方的情绪如何,要避免目光逼视,避免目光四处游移不定,目光中最好也不要显出与述说者过于亲密。
许多人能够完整地听完对方的话,不打岔不抱怨,但那并不见得就是真正的倾听。若是出现以下这些情况,那就绝非认真倾听。
1.寻找区别。聆听者在听对方说话的时候,挑出话语中那些自己认同的和不认同的部分,听到认同的就点点头,听到不认同的就说“是这样……但是……”。这样的聆听者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对方的话。
2.自说自话。这类聆听者完全赞同说话者,但是他们只是单纯地听对方说话,对方说完之后,他们会继续说自己的话。而在对方说话的时候他们考虑的是自己接下来要说什么。
3.只抓部分。说话者提到的某一点突然让聆听者产生了一个想法,然后聆听者开始深入考虑这个想法,完全不顾说话者说的其他想法。不管聆听者的这个想法是否有作用,事实上这也不是真正的倾听。
4.口头同意。不管说话者说了什么,聆听者总是先安抚对方,口头上接纳对方的意见或者表示同情和理解,但是他们实际上并不赞同对方的观点,更有甚者心思完全没有放到对方说的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