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员工参与讨论,产生“主人翁”意识(1 / 1)

蒂娜·菲不仅风趣幽默,她还是一位颇有见地的管理者。在她温暖和有趣的回忆录Bossy pants中说她了解到“作为一个老板几乎永远不包括走来走去、挥动手臂和高喊‘我是老板!我是老板!’的口号。”而是“一个好老板就是要雇用一些有才能的人,然后就不再干涉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泛亚人力”天涯博客

优秀的管理者不会让员工觉得他在管人。

——管理培训师 余世维

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者(指员工对组织目标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领袖。基层不能没有英雄,没有英雄就没有动力。

——华为创始人 任正非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一旦某件事情跟自己扯上了关系,人们就会产生想要深入了解,参与其中的愿望。能否激发一个人在工作中的参与欲望,与这个人之后在工作中的表现息息相关。如果这个人的参与欲非常强,他之后的工作也会相当自觉自主,如此一来,工作效率也会得到大幅提高。

卡扎菲医师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家大医院工作,医院需要新添一套X光设备,许多厂商听到这一消息,纷纷前来介绍自己的产品,负责X光部门的卡扎菲医师因而不胜其扰。

但是,有一家制造厂商则采用了一种很高明的技巧。他们邮来一封信,内容如下。

我们工厂最近有一套X光设备,前不久才运到公司来。由于这套设备并非尽善尽美,为了希望能进一步改良,我们非常诚恳地请您前来拨冗指教。为了不耽误您宝贵的时间,请您随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马上开车去接您。

“接到信真使我感到惊讶。”卡扎菲医师说道,“以前从没有厂商询问过他人的意见,所以这封信让我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那一星期,我每晚都忙得很,但还是取消了一个约会,腾出时间去看了看那套设备,最后我发现,我越研究就越喜欢那套机器了。

“没有人向我兜售,而是我自己向医院建议买下那整套设备的”。

心理学中有一个同人法则,它认为管理层可以试着将员工当成合伙人。原因在于如果同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气氛很好,大家的心情也就会很好,工作效率自然也会提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里亚德曾说过:“不能以命令的口吻对待部下,而应代之以提问的形式。”这被奉为作为管理者应该牢记的准则之一。里亚德之所以会这么说,就是因为当我们在询问对方意见时,可以让对方参与到这个项目或者问题之中,让对方充分地表达出他的观点,提高他的参与意识,从而诱发出他的参与欲望。

管理学中的参与定律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每个人都会支持他参与创造的事物,因为这是他自己作出的决定,是他自己智慧的结晶。要想强迫一个人接受我们的想法,实际上非常困难。员工们之所以赞同我们的看法,实际上大部分是出于对领导权威的畏惧,换言之他们之所以同意是由于我们潜在的强迫。而这样的结果并不能对我们的工作产生帮助,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员工们能够加入到我们方法的讨论、决定中来。

在开会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员工对会议的参与意识差,在会上半句话都不说,对于会议的结论,又总是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消极态度。若是要他们发言,通常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意见,所以用直接点名发言的方式不一定起作用。

这种时候,如果集中让其左右的人来发言,能够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因为他们觉得左右的人都相继发言了,自己也不好意思再继续保持缄默。这种心理反应对迫使他们不得不发言。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激励来增加员工的“主人翁”的感觉,具体方法就是要员工不仅成为激励的对象,同时成为激励的决策者。但是我们得注意,激励的方式一定要有规则,有了规则,员工才会认可,不能仅凭我们的喜好随意安排。例如,当我们在分配奖金的时候,就不能随意,而是要确定一套规则:必须要每个员工都签字同意,分配的奖金才算有效。其实原本的分配就已经非常合理了,之所以多这道程序,就是为了让员工在签字参与的那一刻产生一种“我在决策”的感觉。

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我们需要因人而异。首先,我们可以将员工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杰出的员工,第二层是优秀的员工,第三层是称职的员工,第四层是不称职的员工。

要知道,杰出的员工不需要我们激励,因为这类员工目标明确,他们也知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该做什么,因而不需要激励。

对于第二类员工,我们需要不断向他描绘前景,例如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培养,岗位的提升之类,从而让他产生一种做大事的感觉和信念,从而推动他不断努力工作。

对第三类员工,我们需要多夸奖他“有责任心”“肯学习”,称职的员工往往已经拥有能够满足岗位最低的要求,缺乏的就是主动去学习的劲头,我们得用这种方式把他们的这股向前学习的劲儿激发出来。

对于四类员工,我们就需要反着说话了。可以多告诉他这样下去的后果,从最差的可能出发,让他切身感受到自己可能会失去工作,同事可能会觉得他无能,从而触动他,让他主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