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目的——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不是子女的“前传”,更不是其他人的点缀。对待自己的生命,不妨大胆一点儿,既然你终将会失去它,不如勇敢做自己。
刘备自称大汉皇叔,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我们来看看他这个皇叔的含金量有多高,刘胜是西汉第六个皇帝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献帝是东汉皇帝,两汉之间还夹着王莽的新朝,刘备的皇族先人与汉献帝之间隔了300多年。刘备与汉献帝的血缘之远,说是八竿子打不着也不为过。从另一角度来说,刘胜有100多个子孙,刘备究竟是哪个小妾的后裔,估计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他深谙“名不正,言不顺”的道理,只要有了名头,剩下的就是奋斗。
势力与名头相符,血统再稀薄,人们都会认这个皇室宗亲;德不配位,就算是皇帝的父亲,也会遭人轻视。为了获得与“正统之名”相符的势力,刘备苦心孤诣,在做大自己的品牌方面,可以说丝毫不输他那位老祖宗刘邦。
刘备早期的生涯很像低配版的刘邦,军事人才有关羽、张飞、赵云,幕僚集团有麋竺、简雍、孙乾。关、张、赵可为一军之将,但乏统帅之才;糜竺善于经商,解决了刘备的财务困境;简雍有辩才,孙乾擅长外交。
凭借这个班底,刘备小有成绩。但三国时代,群雄并起,各有精英班子,这与汉初陈涉起家、草莽英雄遍地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要打好“皇叔”这张牌,像袁术那样贸然称帝,是非常危险的。
事实上,魏、蜀、吴三国的创业者,在称帝这件事上都非常克制,并且十分谨慎。曹操有称帝的资本,但终其一生,也没有走出这一步。孙权积家族三世之功,得父亲孙坚、兄长孙策之绪,江表虎臣之辅佐,江东诸多家族的支持,一直到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身死,孙刘联盟破裂,仍然领受汉献帝册封的“南昌侯”,以汉臣身份管理地盘。甚至在220年曹丕称帝、221年刘备称帝之后,孙权依旧接受了曹丕册封的“吴王”爵位。直到8年后的229年,孙权才最终称帝,撑起皇帝这个招牌。由此可见,在汉末要打出自己的帝王品牌,风险有多高。
刘备在汉王朝获得的最高身份是“左将军”,这也是他给麾下的文武官员册封时不得不发明一堆杂号将军的原因。曹操虽然擅权,但名义上大汉王朝仍在,他所册封的官员名义上都是汉朝的官员。要与这样的人竞争,有多难自然不必多说了。所以,在没有获得诸葛亮这种战略性人才之前,刘备依附过老同学公孙瓒,也就是赵云的前上司。后来又依附陶谦、曹操,还抱过袁绍的粗腿,受庇于刘表,甚至和吕布结盟。不过,这未必是坏事,这些年他的地盘虽然屡得屡失,但是他积攒了名望;虽然打了不少败仗,但却锻炼了他的业务能力。
其实,当时有资格称“大汉皇叔”的,绝不止刘备一人。益州牧刘璋、荆州牧刘表、兖州刺史刘岱、扬州刺史刘繇、幽州刺史刘虞都称大汉皇叔。刘璋、刘表、刘岱、刘繇是西汉皇室宗亲,只有刘虞是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彊的五世孙,血缘上与汉献帝最近。当然,这个近也是相对而言的。那么,为何这些人都败亡了呢?
首先,刘备勇于一直扛起“皇叔”这杆旗子,屡仆屡起,不甘为他人门下,吸取失败经验,积累了军事素养和地方施政能力。其次,扩大基本盘,也就是借壳上市,早期依附公孙瓒,后来借荆州,其实是一个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说,夺取益州,也是这个思路的升级版。最后,尽可能地吸纳人才,这可以说是刘备最欠缺的。当然,自从得到诸葛亮,他在这一方面得到了巨大加持。在远期规划上,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依旧不遗余力地吸纳人才。武将除了关、张、赵之外,黄忠、马超、魏延也加盟了。在综合性人才方面,有法正、李严、黄权等人。可以说,刘备的人才资源达到了巅峰时期。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夺取汉中,在群僚拥戴下,称“汉中王”。这个名号,正是汉高祖刘邦获得的封号。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其父魏王的爵位,并在延康元年(220)逼迫汉献帝禅位,自己登上皇位。
次年,刘备才登基称帝,以继承大汉统绪。从中平元年(184)24岁的刘备镇压黄巾起义开始,到称帝,他奋斗了整整38年。然而,仅仅登上皇位3年,他就因兵败夷陵,在白帝城驾崩。创业道路之艰辛,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