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荒唐,就是在烂人、烂事上纠缠,它能耗光你所有的正能量。遇到烂人,及时抽身,遇到烂事,及时止损。
建安五年(200),江东六郡的统领者、讨逆将军、吴侯孙策被许贡门客刺伤,伤重不治而亡。19岁的孙权,被东汉朝廷拜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成为东吴割据政权的实际领导者。孙策生前对弟弟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我们看看孙策给孙权留下了什么。当时孙氏在江东,统治集团大体分为三大派系。一是与孙氏有血缘关系的宗亲,如担任庐陵太守、平南将军的孙辅,他是孙权伯父孙羌的儿子;担任定武中郎将的孙暠,他是孙权叔父孙静的儿子;担任丹杨太守的孙翊,他是孙权的胞弟;担任庐江太守的孙河,是孙权的族兄。偏将军徐琨,虽不姓孙,但他是孙权的表哥。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孙家宗族子弟担任军政两个系统的要职。二是孙权父亲孙坚的部将,如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孙权兄长孙策的部将,如周瑜、太史慈、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等。他们可统称为孙氏旧将。三是江东士族,尤其是以顾、陆、朱、张为首的四大家族,他们在江东数代为官,即便不在朝堂上,也是当地知识界的领袖人物,是真正的本土豪强。
孙权要真正掌控江东,首先要镇得住这三大派系的人物,团结他们,为自己所用,毕竟一个人是不可能打天下的。除了内部环境外,与江东共用长江天险的荆州刘表,是孙家的死敌。孙权的父亲孙坚,就死于刘表的部将黄祖之手。黄祖与孙坚多次交战,始终窥伺江东,是江东的大敌。
先说孙氏宗亲。这些人虽与孙权出于一脉,但未必忠诚于他,盖因都是孙氏子孙,所以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也有继承权,从而成为孙权的竞争对手。比如镇守乌程的孙暠,得到孙策的死讯后,立即发兵准备夺权,只因名臣虞翻的警告和威慑,才不得不打消主意。至于孙辅,更加令孙权头疼。他虽是孙权的堂兄,在江东也受重用,但却与曹操眉来眼去,经常给曹操写信传递消息,几乎算是曹操的卧底。既为孙氏宗室忠臣,为何吃里扒外呢?原来,孙权伯父孙羌生有二子,长子名叫孙贲,次子是孙辅。由于父母早逝,长兄孙贲抚养孙辅长大,故而他视长兄如父。孙贲的女儿嫁给曹操之子曹昂,孙贲与曹操就成了姻亲,这样一来,孙辅与曹操也成了裙带关系。孙辅怀疑孙权的能力不足以守住江东,因而为自己做打算,向曹操通风。
孙权首先从宗室动手,他召来孙辅,问道:“兄弟间有事,可以说个明白,为何想依托外人呢?”孙辅当然不肯承认通敌的罪名,孙权就让张昭拿出截获的书信递给他。孙辅只好认罪。孙权诛杀了孙辅的全部心腹,削减了他的部曲,将他罢职幽禁。过了几年,孙辅就在郁闷中去世了。孙权虽然罢黜了孙辅,但却不杀他,反而重用了孙辅的四个儿子。孙辅临死前醒悟,一再告诫子孙,要孙氏和睦。对于宗亲,孙权既打又拉,以壮大同宗势力。
东吴旧将是孙权父兄的起家班底,孙权一方面树立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恩威并用,能力强的重用如故,致仕退休的厚加赏赐。对于不听话的,则严厉打击,毫不手软。如庐江太守李术,本是孙策旧将,得知旧主死讯后,便对孙权三心二意起来,还悄悄收降纳叛。为了弄明白李术的真实意图,孙权亲自致信,要李术扣留那些逃亡者,并交给自己处置。不料李术竟然回信说:“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很显然,李术企图据守庐江,另做打算。孙权当即出兵,进击庐江。李术一方面闭城坚守,另一方面向曹操写信求救。对此,孙权早有对策。他也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严刺史昔为公所用,又是州举将,而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今欲讨之,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将报塞怨仇,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术必惧诛,复诡说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原敕执事,勿复听受。”
原来,李术攻击扬州,杀了刺史严象,这件事可能是孙策指使的,但是从名义上说,李术也好,严象也好,都是汉臣,李术道义上的确有亏。种种迹象表明,李术野心勃勃,已经成了小军阀。当曹操收到这封信后,他并未对李术施以援手,就这样,李术败亡。李术的死,使得江表旧臣意识到孙权手段之高明。再说这些人大多是外乡人,要想身居高位,与江东本土豪族竞争,只能效忠于孙氏。反过来,孙权又可用这些人制衡江东本土豪族。正是孙权的通达权变,江东出现了“江表十二虎臣”拱卫孙氏的局面。
在对待江东本土豪族的问题上,孙权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孙策活着的时候,用武力威服这些掌握舆论和资源的豪门,维持了表面的平静。事实上,这些人始终未能与孙氏一心,这主要是因为孙策没能把他们纳入自己的团队。
孙策的死,背后就有江东豪族的影子。当年孙策**平江东六郡,实际上是对当地上层力量的一次洗牌,必然会遭到豪族们的抵抗。以孙策讨庐江郡为例,当时的庐江太守是吴郡人陆康,他是江左四大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孙策围攻两年,后来陆康病死,城池才陷落,陆氏族人,一大半罹难。此后,陆氏遗族虽然被孙策委任官职,但职非清贵。
孙权掌权后,立刻任命陆康的儿子陆绩为奏曹掾,主管文武官员的议事。陆绩的长子陆宏后来担任都尉,另一儿子陆睿则担任长水校尉。后来,陆氏家族的英杰成为东吴的柱国之臣,先后有三人成为将相。陆康的族孙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击败了刘备,挽救吴国于危亡,成为吴国的大都督,后来出任丞相。陆逊的儿子陆抗,最后官至大司马,击退西晋大将羊祜进攻,诛灭叛将步阐,最后官至大司马、荆州牧。陆逊的侄儿陆凯,在吴主孙休时出任丞相,是最后的顶天白玉柱。其他陆氏儿郎,也都在孙权团队中任职,可谓人才济济。
孙权表现出的虚怀以待的态度,使得原本对孙氏持观望或敌对态度的豪族,纷纷投效门下,从而扩大了其统治基础。无论是巅峰时期的刘备,还是国势鼎盛时的曹魏,都未能撼动孙权在江东的统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东吴政权内部是稳固的。
与孙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璋。刘璋的父亲益州牧刘焉,是汉室宗亲,政治地位比孙坚、孙策高得多,而且是由汉王朝亲自任命的,具有政治合法性。
刘焉死时,刘璋面对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和孙权非常相似。内部有刘氏子弟、益州本土豪族、东州派。刘焉留给刘璋的家底,丝毫不输于孙权,益州八郡,汉中、巴郡、广汉、蜀郡、犍为、越巂、牂牁,可以说沃野千里、物阜民康。刘璋初掌权时的作为,的确可圈可点。当时,刘焉在成都的儿子除了刘璋外,还有三子刘瑁。
刘焉活着时,南阳、三辅一带有几万百姓流亡益州,都被刘焉收为部众,称为东州派,法正、吴懿、费观就是这些人的代表。大量东州兵进入蜀地,必然与蜀地本土豪强争夺资源,产生矛盾,故而刘焉将东州派培养成嫡系,血腥镇压那些敢于反对自己的人。刘焉以武力震慑益州豪强,与孙策打压江东豪强,几乎如出一辙。
不过,东州派更看好刘瑁。既然东州派属意刘瑁,益州本土豪强就扶持刘璋,以赵韪为首的文武官员将刘璋拥立为主后,驻守在汉中的刘焉旧将张鲁首先表示不服。刘璋立刻杀掉留在成都的张鲁母亲(其父刘焉的情妇)和弟弟,除掉内线。之后,调任庞羲率领东州兵去巴西,与汉中的张鲁厮杀,消耗他们的力量。另外,刘焉旧将沈弥、娄发、甘宁也发动叛乱,刘璋便派赵韪镇压,沈弥等叛乱者败逃到荆州。之后,又令赵韪监视荆州方向的窥伺。等到赵韪回过神来,他发现刘璋已将他踢出统治核心,故而他与荆州方面和好,掉过头来进攻成都。这时候,刘璋已经调整了自己和东州兵的关系,长子刘循甚至娶了庞羲的女儿为妻。所以,当赵韪的叛军进攻时,东州兵拼死抵抗,杀得赵韪大败。赵韪逃走后,被自己的部下杀死。
就这样,刘璋稳住了局势。可以说,早期的刘璋身上有那么一点“英主”的影子。然而,祸患并未彻底消除。首先是汉中的张鲁,由于刘璋杀掉其母,因而结成死仇,他彻底成了独立小军阀。在益州内部,刘璋未能调和东州派与本土豪强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与刘璋本人的素养有关。东州兵多豪杰,渴望建功立业,而外来户刘璋只安于做“土皇帝”,享受奢侈的生活,未能给东州派更大的施展抱负的机会。忠直之士如王累、黄权,都劝谏他不要招纳刘备,奈何刘璋不听意见。这样一群人,志向一旦不得伸展,就会选择新的主人。
我们来看看刘璋拥有的人才团队:文官方面,有法正、李严、邓芝、张裕、王累;武将方面,有张任、黄权、吴懿、孟达、吴兰、泠苞、吴班。张任有勇有谋,射杀了刘备的军师庞统;法正则是知名谋臣;李严和黄权都是文武兼备的综合性人才。如此强大的人才队伍,白白被刘璋拱手让给了刘备。
刘备与刘璋一样,同样以客籍入蜀。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任用这些人的。李严后来累官至尚书令并成为托孤大臣,黄权累官至镇北将军后来归于曹魏开府仪同三司,法正累官至尚书令、护军将军,邓芝累官至车骑将军,刘备娶了吴懿的妹妹、当时寡居的吴氏,她原本是刘璋哥哥刘瑁的妻子。这里有个故事,当年有人给吴懿之妹算命,说她有大贵之相,能够位至皇后,因而刘焉让其成为儿子刘瑁之妇。不料刘瑁早逝。
刘备娶吴氏,这个故事未必是决定因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吴懿是东州派的元老,娶了吴氏(称帝后立为皇后),刘备就稳住了整个东州派。除了张任和泠苞这两个刘璋的铁粉被刘备所杀,刘璋其余的旧臣几乎都被刘备纳入麾下,要么在朝堂为官,要么担任各郡的主管领导,可以说各尽其用。
有趣的是,面对强大的敌手,孙权和刘璋都曾联合刘备,而且借地盘给刘备。只是孙权在联合刘备这个枭雄时,一方面合作,另一方面做好了防备。刘璋则毫无防备,对刘备在后勤和军备方面有求必应,导致刘备反客为主。在对待刘备的策略方面,孙权也始终比刘璋高一手,既借刘备挡住了曹操对荆州方面的压力,又在时机成熟后立刻夺回荆州,彻底驱逐刘备的势力。其通达权变,实在堪称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