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浪在所难免,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在同一条河里、被相同的风浪掀翻两次。
东汉建安元年(196),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昌,从而开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扫**群雄的征程。作为创业家,在人情方面他非常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人脉关系中的风险控制;二是犯错以后有没有纠错能力,纠错周期是多长。
定都许昌,是曹操事业的重大转折点。他打着天子的旗号,师出有名,行兼并和诛灭之实。从创业者角度来说,这就是市场拓展。
抛开后来人的上帝视角,把曹操放在当时的历史版图上看,他只是创业者之一,是否能够成功,还是未知数。当时袁术在淮南根基稳固,兵多将广,准备称帝;孙策脱离了袁术集团,在江东攻城略地,有了自己的基本盘;吕布占据徐州,窥伺曹操;袁绍在河北与公孙瓒酣战,高歌猛进,拓展市场;董卓部将张济的侄儿张绣占据了宛城,并与荆州刘表结盟,像一柄利剑直刺曹操的肋骨。
面对众多的割据势力,就轻重缓急而言,曹操决定先拿下宛城,折断顶在自己下肋的那把利剑。解决宛城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招降,二是战争。招降是最好的方式,不用损失人马,而且能减少钱粮损耗,但招降是需要资本的,招降后的内部整合也是一个大问题。
建安二年(197),曹操率领大军进驻淯水(今称白河)。张绣见曹操兵容甚盛,器械精良,自度不是对手,率众投降曹操。曹操进驻宛城后,举行酒宴款待张绣的文武官员,这实际上是彼此表达诚意的好机会。
通过酒宴,双方确认了自己的位置。曹操虽是赢家,但创业不可能是一个人打天下。张绣作为地方豪杰,不但有卓绝的军事水准(人才管理能力和市场运营能力),还有人马。曹操收降张绣,一方面要让张绣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把张绣的人马整合进自己的团队。反过来,张绣投降曹操,也是有条件的。一是自己能否得到曹老板的信任,二是自己能够获得多大的利益。以上这些,都不可能拿到明面儿上说,要在人情世故上体现。
整个酒会上,曹操行酒时,猛将典韦始终手持一柄斧刃超过一尺的大斧不离曹操左右,搞得张绣的文武官员无人敢仰视,都是低着头向曹操敬酒。在气势上,曹操就压住了张绣的将领们。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说,曹操给了张绣的属下一个心理暗示,那就是不要有异心,不然没有好果子吃。再说,未投降之前,宛城城高池深,张绣的兵力也足以一搏,有主场优势。一旦投降,已经丧失这种优势,剩下的只是在新老大那里获取好的位置而已。这就要看每个人的姿态了。
所以,曹操向张绣的文武官员敬酒,实际上是摸底,而张绣的文武官员向曹操敬酒,则是输诚。如果双方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张绣集团能够很好地被曹操整合。不过,只要是人,就有弱点,只要有弱点,在人情上就绝不可能滴水不漏。
张绣集团原来的领导者是张济,张济死后,遗孀邹夫人被张绣视为母,得到了极好的照顾。坊间有一个段子,说曹魏父子(曹操、曹丕)爱人妻,江东君臣(孙策、周瑜)爱萝莉。曹操爱人妻,娶张济遗孀邹氏为妾就是实锤之一。张绣跟了曹操,固然是政治上的投靠,从个人关系上说,是上下级关系,但不是主子和奴隶的关系。上下级关系中间有一条基本线,就是上对下仁、下对上忠。主奴之间没有这条线,主子对奴隶是生杀予夺,予取予求。
曹操在还没有彻底将张绣的基本盘整合进自己的团队时,这么做实际上是打破了张绣的底线。接下来发生的事,更是让张绣嗅到了阴谋的味道。张绣手下有一名将领叫胡车儿,以剽悍善战著称,曹操私下给胡车儿送金银,这是典型的收买行为。按照朝廷法度(曹操代天子出征,代表的就是朝廷法度),曹操对投诚者封赏,是要公开的、自上而下的,或封官,或赐爵。私下给级别较低的官员封赏,意味着对投诚者的领导不信任,是为了架空做准备。
张绣将自己的疑虑告诉了谋士贾诩,贾诩建议他袭击曹操。贾诩认为,曹操兵不血刃,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招降了张绣,低估了张绣的实力,故而对张绣缺乏重视,甚至是轻视他。在这个前提下,张绣集团的文官武将也不会获得重视,得不到该有的尊重。张绣反水,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群众基础。张绣奇袭曹操,将他杀得措手不及,衣甲都没有穿好,就上马逃窜。猛将典韦、曹操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都被杀,曹操大败而去。
此次征张绣,开场极佳,结局惨败。建安三年(198)三月,曹操第二次征张绣,率军包围了张绣的驻地穰城。不过很快就传来袁绍企图趁虚而入夺取许昌的消息,曹操不得不撤军。张绣的斥候立刻传来情报,张绣下令追击曹军,同时将情报与刘表共享,让刘表出兵夺取安众,断了曹操的退路,前后夹击,试图灭曹。
曹操早已料到这一点,分兵出击,击败了张、刘的联军,随即快速撤退。这次,张绣亲自率精锐追击曹操,谋士贾诩苦苦劝谏张绣不要追击,但张绣不听,结果被曹操击败。张绣收拾被击溃的士兵,退回军营后,贾诩建议张绣立刻再追击。张绣当即领兵再追击,结果击破了曹操殿后的军队,获得了很多战利品。
事后,张绣问贾诩:“为何我不听你的建议追击会失败?我已经失败了,你又劝我追击,却能获胜呢?”
贾诩说:“表面看,这是军事上的胜利,其实不过是人心罢了。曹操击败您和刘表的联军,快速北撤,为了安军心,必定会亲自殿后。将军您虽然善战,但并非曹操的对手,所以追击必定失败。曹公虽然赢了,但却不尽全力回击,肯定是后院起火。他以为我们败了就不会再组织二次追击,因此留下他人殿后。此时,获胜之军必定骄傲,殿后也就松懈了。因此,将军再去追击,就能获胜。”
张绣对贾诩的判断大为钦佩,自此对他言听计从。
曹操回军对付袁绍,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的原则,两大集团都动手拉拢对方的敌对者。建安四年(199),袁绍派人招降张绣。客观地说,袁绍的这次招降是做了充分工作的,他知道贾诩对张绣的影响力,因而极力结好贾诩。不过,当张绣准备投诚袁绍时,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拒绝了袁绍的使者,劝张绣投降曹操。他给张绣分析了投袁的劣势,袁绍虽然兵多将广,谋士众多,但是气量狭小,不能容人。张绣投降袁绍,不过是锦上添花。投降曹操则有三点好处,其一,曹操奉天子号令讨贼,师出有名;其二,曹操处于弱势,正是用人之际,您去了是雪中送炭;其三,曹操胸襟广阔,能够不计前嫌。
张绣接受了贾诩的建议,归顺了曹操。前面说过,人是有弱点的,并不是不犯错,而是犯了错有没有纠错能力,纠错的周期有多长。曹操在征宛城时轻视张绣,并突破了张绣的底线,因而招致失败。几次与张绣作战,也没有占到便宜,这让他意识到张绣的价值。因而当张绣第二次投降时,他拉着张绣的手,示以亲和,而不是威慑。为了取信于张绣,他还让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两家联姻,并启奏朝廷,封张绣为扬武将军。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纠错。张绣此前伤害过曹操,因而在官渡之战中与袁军作战十分卖力,立下了大功。曹操也奉着有功必赏的原则,奏请朝廷封张绣为“破羌将军”。
可以说,二次招降张绣,是曹操自我纠错的一个典型事例。此事成,则有心投降曹操的割据势力心理压力小;此事败,曹操统一北方的阻力会变大,甚至影响事业发展。如何将张绣集团彻底整合进自己的团队,表面上看是考验曹操的用人智慧,本质上是对人之常情的把握。这一点其实不难,那就是曹操如何对待张绣。建安十年(205),张绣追随曹操大破袁谭后,曹操将张绣的食邑增加到2000户,在诸将中位居第一。至此,张绣手下的精锐尽归曹操,像贾诩这样的战略人才也归入曹操麾下,成为曹操五大谋士之一。张绣追随曹操作战,直到建安十二年(207)在征乌桓的路上病逝,也算是鞠躬尽瘁。
在曹操对张绣的“相爱相杀”背后,贾诩这个人物很容易被忽略,实际上他不但是“张绣投曹”背后的推手,还是“奠基三国”的操盘手。依着对人性的通透了解,进入曹操阵营后,他收敛锋芒,一步一步扶持曹丕,从世子成为魏帝。贾诩本人,最后官至太尉,晋爵寿乡侯,是曹操五大谋士中地位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