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别人“听我的”,就必须先想明白“别人凭什么听我的”。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太原留守李渊起兵争夺天下。当时,各路豪杰点燃的烽火已遍及全国,威胁着隋帝国。李渊树起大旗后,太原周边郡县传檄而定,只有西河郡的郡丞不听号令,将李渊视为叛贼。通常来说,早期建立帝业者,大多都从经营自己的根据地开始,如刘邦经营关中、曹操经营邺城,但李渊却不打算夺取整个三晋地区。他的战略是直接奔袭大兴(唐改名为长安),控制整个关中,从而经营全国。李渊的策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大兴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虽然局势动**,但自北周以来的贵族上层都集中在以大兴城为圆心的关中地区,一旦拿下关中,则不但可以获得优质的人力资源,而且将占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因而,他的主张得到了文武大臣和李氏子弟的支持,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尤为踊跃。
西河郡是一个大郡,领隰城、永安、平遥、介休、灵石、绵上六县,正好挡住了李渊进军大兴城的前路。起家之路上的第一战,就是夺取西河。李渊把这项任务交给了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两人率军一路奔向西河。出发不久,兄弟俩就发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军纪。他们率领的士兵,是新募不久的,这些兵的构成十分复杂,有的是举起义旗那天从牢房里释放的囚徒,有的是击溃土匪历山飞后投降的匪徒,有的是街头的混混,还有一些突厥人,总之全都是狠人,没一个是省油的灯。行军路上,就有人跑到老百姓家里偷鸡摸狗。带领一群乌合之众去打仗,很可能战鼓一响,人就跑光了。通常而言,主帅会采用两种方式治军:一是制定军法,将军人的职责灌输给他们,通过教和练,将普通人训练为合格的军人;二是杀人立威,抓住一个刺儿头杀掉,以杀鸡儆猴的方式,树立军威。第一种显然不合适,因为李家兄弟没有时间打磨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那么,第二种呢?同样遭到了李世民的否定。李家兄弟在这支军队中没有任何根基,杀人不但不能立威,反而很可能会立刻引发哗变乃至叛乱,恐怕还没有到西河,自己就先人头落地了。再说,自己本来就兵力有限,杀一个兵,就会使得自己的力量减弱一分。那么,如何赢得这些人的心呢?
士兵有偷了百姓一只鸡的,李世民就让军需官配给老百姓一只鸡的钱;偷了一条狗的,就还给一条狗的钱。李世民不关心士兵们的道德与良知,更重视的是战斗力。再说,这些人敢跟着他冒着杀头的罪造反,怎么可能是良善之辈?同时,他与李建成放下贵族公子的架子,与普通士兵同吃同睡:士兵未食,他们不食;士兵未饮,他们不饮。
这些下层百姓出身的士兵,还从未见过主帅如此平易近人,因而很快与李家兄弟打成一片。李世民对士兵的小过失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就连那些最刺儿头的家伙也笼络了过来。所以,当大军到西河城下时,两兄弟已经彻底赢得了这些士兵的心。
夺取西河,与剿灭土匪历山飞不同,这是实打实的。与正规军作战的夺城之战,战斗顺利,就会拔掉进军关中的第一颗钉子;战斗失利,那么就意味着连走出太原都成问题,这样大本营内必然会人心浮动,很可能事业就被扼杀在摇篮里。因此,这一战的意义非同小可。
作战前,李世民在士兵中进行了充分的动员,并许下重赏。战斗一开始,这些人奋力杀敌,冒着矢石奋力向前。西河城虽然坚固,但挡不住这群如狼似虎的士兵。仅仅用了五天,李氏兄弟就拿下了城池。对于城中的百姓和士兵,李世民一律赦免,只将郡丞高德儒一人斩首示众。
此战的胜利,充分展示了李世民驾驭士兵的能力。说得更明确一点,此战的胜利显示了李世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能按照常规解决问题时,能不能突破普通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呢?这显示了一个人的胆识和勇气。
按照普通人的看法,在进军西河的路上,军纪是李家兄弟的头等大事,但李世民不被眼前的问题所困惑,而是看得非常长远,西河才是他的问题。从夺取西河的角度来解决军纪问题,自然就能抓住关键。
非常之时,用非常之策。仅此一点,就可看出李世民身上的领导者才能。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他把握住了历史,而是历史选择了他。对于当下的企业领导,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领头羊,其最大的才能恐怕还是见识。见识跟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平庸了;反之,见识卓绝,则问题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