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转变思维,解决王朝痼疾(1 / 1)

分蛋糕的人,无论他再怎么公平,都会遭到别人的嫉恨。所以,如果你惹不起吃蛋糕的人,就别张罗着给人家分蛋糕——后来被诛灭九族的主父偃应该早点儿明白这个道理。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认为秦朝覆灭是因为缺乏宗室做藩屏,因而大封刘氏子弟为王,并与大臣们杀白马为誓,订下“非刘氏不王,非功不侯”的规矩,一口气封刘姓子弟九人为王。与秦朝实行郡县制不同的是,汉王朝除了郡县之外,还有大量的封国,即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分封到地方上的藩王,小的有七八座城,大的有几十座城。如刘邦的庶长子刘肥,被封为齐王,以临淄为都城,统辖多达73座城,是西汉最大的诸侯国。又如汉文帝即位后,因为是外藩入朝,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他改封儿子刘武为梁王,将40座城赐给他作为领地,让他成为数一数二的大诸侯。这些诸侯不但在自己的地盘上收取赋税、铸钱,还养着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这些藩王的第一代,要么是皇帝的儿子,要么是皇帝的兄弟,血缘关系亲近,尚能保持忠诚,但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之后,随着与皇帝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他们便开始挑战皇帝权威,甚至有了取而代之的打算,这成为王朝最大的痼疾。

大诸侯齐王刘肥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让除嫡长子刘襄之外的其他儿子也享受父亲留下的福利,将齐国一分为七,除了齐国外,又分出了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6个诸侯国,其中在诛除吕氏时立下大功的朱虚侯刘章被封为城阳王。不过,当时刘肥的儿子刘章、刘兴居支持除掉吕氏,是想立哥哥,当时的齐王刘襄为帝,没想到代王刘恒被立为皇帝。所以,汉文帝即位的第三年,当匈奴大举入侵、丞相灌婴率兵御敌、汉文帝驻跸太原时,济北王刘兴居趁机发动叛乱,成为第一个反叛的亲王。汉文帝以柴武为大将军,很快就平息了这场叛乱,济北国被除名。汉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勾结匈奴,企图发动叛乱,但秘密泄露,被贬到蜀地,自杀而死。汉文帝时期的两场亲王叛乱,都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汉景帝时,藩王们的势力越来越大。除了长沙王吴芮一系是异姓王之外,同姓诸侯王多达22个。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地盘上为非作歹,而且逾制,这令汉景帝十分忌惮。他向御使大夫晁错询问解决良策。景帝二年(前155),晁错向汉景帝上《削藩策》,建议缩小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削藩策》曰:“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晁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藩王迟早会造反,削藩会反叛,不削藩照样会反叛。

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剥夺了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6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削藩引起了诸侯王们极大的不安,使汉王朝迎来了建立以来最大的一场内部危机: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宗室诸侯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叛乱。所谓“清君侧”,是说皇帝的身边有奸邪小人,他们不是叛乱,只是为了除掉皇帝身边的坏人。很显然,这个坏人指的是晁错。吴国同样是超级大诸侯国,吴王刘濞的地盘多达3个郡,共53座城,他还自己开凿铜山铸钱、制造兵器。七国强大的叛军令汉景帝慌了神。为了平息诸侯王们的怒火,他将晁错腰斩。但这并未得到亲王们的谅解,叛军继续向长安杀来。说穿了,“清君侧”只是个幌子,诸侯王们的目的是夺取皇位。汉景帝的“舍卒保帅”未能奏效。

好在梁王刘武在地理上牵制住了东方诸国,也顶住了吴王刘濞叛军的进攻,使得大将周亚夫寻得战机,最终用三个月时间平息了叛乱。参与叛乱的诸王或被杀,或自杀。叛乱虽然平息了,但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汉景帝也意识到,强行削藩会逼反亲王们,因而暂停了这一动作。叛乱平息后,亲王们受到震慑,暂时保持着对汉廷的敬畏。汉景帝一方面削藩,另一方面又分封自己的十几个儿子为王,比如封次子刘德为河间王、三子刘阏为临江王、四子刘余为淮阳王、五子刘非为汝南王(后改封江都王)、六子刘发为长沙王(更始帝刘玄、光武帝刘秀的祖先)、八子刘端为胶西王、九子刘胜为中山王(即中山靖王,昭烈帝刘备的祖先)……汉景帝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创造难题,并将这一堆难题留给了儿子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上台后,发生了三次叛乱,其中一次就是兄长江都王刘非的儿子刘建发起的,只是这次叛乱未遂就被发现了,刘建自杀。另外两起分别是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发起的,两人是兄弟,汉文帝时谋反的淮南王刘长的儿子。因为父亲之死,他们一直怀恨在心,故而叛乱,属于父子两代叛乱。如何取下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这时一个天才人物出现了:主父偃。

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可采取推恩令的方式,后来它成为朝廷的一项法令。

推恩令的具体主张是这样的:让原来只有诸侯王嫡长子才能继承的土地,变成所有的儿子都有权利继承。以几个大诸侯国为例,齐国被一分为七,赵国被一分为六,梁国被一分为五,淮南国被一分为三。刘章的城阳国被儿子刘喜继承了,刘喜有14个儿子,除了长子刘延继承了城阳王的爵位外,城阳国又被分出13份,由另外13个被封为侯的儿子继承。儿子们又有儿子,经过一代又一代推恩,最后城阳国被封出33个侯国。这个城阳国传了九代十世,最后在西汉末被王莽废黜,成为乖乖听中央政府话的小地方。

按照推恩令的规定,天子的支庶为王,王的支庶为侯,侯的特权远比诸侯王低,必须听从郡守管辖。推恩令的实施阻力很小。作为高皇帝刘邦的子孙,诸侯王留下的土地,最初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的儿子只能干瞪眼。这一下所有的子孙都能利益均沾,每个人都能成为朝廷封的侯,谁不高兴呢?另一个好处是矛盾得以转嫁。之前诸侯王们觊觎皇位,与中央皇权角逐利益。推恩令一出,每个诸侯王的子孙都想多分一些土地,从而造成诸侯王的内部争夺。每个诸侯王自家都有一笔烂账,焦头烂额,哪还有力气去窥伺朝廷?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诸侯王从此再也无力和中央朝廷对抗。经过推恩,大的王国被肢解,之前占有几个郡六七十座城的王国再也没有了,最大的也不过只有几个县。

推恩令还被推上了道德的高度。按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则,诸侯们怕自己断了香火,都会生一大堆儿子。这些儿子和嫡长子一样,都是高皇帝的骨肉,得到土地继承权就有了道义支持,符合仁孝之道。

实施推恩令的结果是,早期的一些老牌诸侯王,他们的土地经过子孙们的一代代切割,最后和平民差不多了。西汉末的一些王室后裔,甚至参加了农民起义,如参加绿林军起义的刘秀。推恩令是中国古代史上打破传统思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一个成功战略,具有极大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