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外夸夸其谈,个个都有本事;只有事到临头果断选择,才能看出谁是英雄、谁是庸才。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名将绛侯周勃之子,因其兄周胜之犯了杀人罪,被剥夺爵位,所以他继承了父亲的侯爵。匈奴犯境,汉文帝安排三路大军进行防御。汉文帝劳军时发现,另两路大军的军营都缺乏戒备,而周亚夫的大营戒备森严,纪律严明,因而对周亚夫十分赞赏,任命他为中尉,主管长安城的全部兵力,负责京师安全。
汉文帝驾崩前,嘱托儿子汉景帝,紧急的时候,周亚夫可以大用,他是靠谱的将帅之才。因此,汉景帝升任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发动了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升迁周亚夫为太尉,让他领兵平叛。当时,叛军已经杀到梁国。梁国是汉景帝胞弟刘武的地盘,刚好挡住了叛军的去路。汉景帝希望周亚夫能立刻增援,周亚夫却不这样认为:当时叛军的总兵力达50余万,朝廷的军队只有10余万人,且叛军多是吴楚精锐,战斗力十分强,如果硬碰硬,朝廷很难取胜。可以先让梁国扛住叛军的进攻,自己领兵从背后断绝叛军的粮道,再寻机歼灭叛军。
汉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议。
周亚夫率领大军到达灞上,被一个名叫赵涉的士人求见。周亚夫将他迎入帐中,赵涉对他说:“造反的王爷中,吴王刘濞最富,养了很多亡命之徒。他探听到将军您正在率领大军杀敌,必定会派刺客在崤(今河南洛宁县西北)、渑(今渑池县)等险要之地埋伏,进而伏击。军事行动贵在隐秘和快速,您为何不走蓝田、武关这条路,直奔洛阳,到了那里先收取武库的兵器,然后击鼓前进呢?那时候,您犹如从天而降,对叛军的士气,岂不是一个大大的打击吗?”
周亚夫大喜,接受了赵涉的建议,任命其为护军。到达洛阳后,他派人率领一队去崤、渑一带搜索,果然抓到了埋伏的刺客。
再说梁国方面。叛军连续进攻棘壁,使梁国战死的士兵多达数万。梁王顶不住了,退守到淮阳,派人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没有救援,而是率兵到梁国背面的昌邑(今山东巨野西南)驻扎,下令将士们谁也不许出战。
梁王再次派人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依旧不为所动。梁王见周亚夫不来,只好给哥哥汉景帝写信,让他给周亚夫下诏书。
周亚夫以时机未到为由,不肯出兵。梁王任命韩安国、张羽为将,让他们拼命抵挡叛军。
叛军与梁国血战,始终未能再前进一步,只好掉头杀向周亚夫的驻地,希望能从那里撕开口子。
周亚夫坚守城寨,不肯出战,使得叛军没有突围的机会。叛军主力在被梁军吸引的同时,周亚夫悄悄派出3000名轻锐,夺取了泗水入淮的河口(今江苏洪泽境),切断了叛军的粮道。叛军没有了粮食,十分饥饿,发了疯似地挑战,但都没有获胜。
一天晚上,周亚夫的营中大乱,从主帅的大帐里都听得见。但是周亚夫始终没有起床,一直躺着不动。
不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小,混乱平息了下来。原来周亚夫治军严格,营中士兵各司其职,没有命令谁都不准离开岗位。敌人故意制造混乱,企图造成士兵骚乱的假象,但周亚夫的士兵们并未被混乱蒙蔽,也没有相互奔跑、践踏围观。这样,不仅敌人的阴谋没有得逞,潜入的敌人也被全部抓获了。在这个过程中,周亚夫甚至连翻身的动作都没有。
几天之后,敌人声势浩大地进攻大营的东南方,周亚夫却派士兵在西北方严加戒备。
果然,敌人在东南方的进攻只是虚张声势的佯攻,企图吸引汉军主力,目的是悄悄地偷袭西北方。不过,叛军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叛军连续多次的进攻或被打退或被识破,加之缺乏粮食,他们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引兵追击,大破叛军。吴王刘濞向东越逃跑,被当地人所杀。没了领头羊,其他六国的诸侯王不是自杀,就是伏罪。一场差点儿颠覆大汉王朝的叛乱,被周亚夫就这样给平定了。
在这场战争中,周亚夫顶住了三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梁王的压力。梁王是汉景帝的胞弟,很受汉景帝尤其是太后窦氏的宠爱,他希望周亚夫能来救援自己,减轻自己的压力,但让梁王拖住叛军是周亚夫制定的作战策略,一旦遂了梁王的心,这一作战策略势必会被破坏。二是来自皇帝。汉景帝虽然接受了周亚夫的主张,但是一旦到了战场,尤其是汉景帝收到梁王的信后,势必会给周亚夫下诏书,而这正是叛军所希望的。三是来自叛军。叛军不断挑战,希望尽快与汉军决战,从而歼灭汉军的有生力量。这三方面的压力,使得周亚夫的处境非常被动。但他能化被动为主动,不接受来自任何方面的压力,使得叛军尽快决战的计划未能得逞。切断叛军的粮道后,他终于占了上风,在叛军撤离时抓住机会出击,从而击垮了他们。
周亚夫是真正的大才,面对巨大的压力时,能扛住它,分清主次,寻机作战。晚清名臣曾国藩对他的评价极高,说他“秉刚气而持正论,无所瞻顾,无所屈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