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 如何解决既要面子又要维护公义的两难问题(1 / 1)

尊严这种东西,你得有实力捍卫;否则,那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刘恒的母亲薄氏,因为不得汉高祖刘邦的宠爱,所以跟着刘恒去了封地代国,成了代国的王太后。薄氏的弟弟名叫薄昭,没有什么好名声,加之薄氏家族人丁单薄,故而显得比较弱小。

汉高祖的老婆吕后死后,大臣们联合起来除掉了吕氏家族,准备从刘邦年长的儿子中选一个立为皇帝。本来齐王刘襄很有希望,但是刘襄的舅舅家势力很大,大臣们畏惧再出来一个强大的外戚集团,所以只好放弃。这样一来,代王刘恒就成了候选人,也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和舅舅薄昭下棋,规矩是谁输了,谁就喝一盏酒。薄昭是个臭棋篓子,连着输了好几回。他身后的郎官(侍从官)负责给他倒酒,就护着自己的主子,倒的酒总是浅一点,不倒满杯。汉文帝的郎官看不下去了,大声斥责薄昭的郎官。薄昭非常生气,但是在汉文帝面前忍而不发。等汉文帝的郎官下班了,薄昭便派人守在他必经之路上,一记闷棍将他打死了。

汉文帝得知真相后非常生气。虽然薄昭是自己的舅舅,但法律是国家的公器,他也不愿徇私。可是按照规矩,刑不上大夫,更何况薄昭是皇亲国戚,普通的司法官员根本不敢给他议罪。

汉文帝的母亲这时候已经从王太后变成了皇太后,别说官员们不敢惹她,就是诸侯王们也对她退让三分。不治舅舅的罪,就无法体现法律公平,法律不公平,就不能真正地实现理想的仁政。汉文帝想让舅舅悔罪,就派了大臣去陪薄昭饮酒,并直白地告诉他,希望他能自裁谢罪。薄昭仗着自己是皇太后的弟弟、当今皇上的舅舅,根本不把大臣的话当一回事儿。

汉文帝见舅舅不上道,只好出了一个“怪招”。他让大臣们穿上孝服,去薄昭的府上吊孝。薄昭家没有人去世,却来了这么一帮人吊孝,其目的不言自明。薄昭明白了汉文帝的意图,只好自尽了。这下演戏成真,汉文帝的目的也达到了。

读正史,我们往往以为汉文帝是仁爱儒雅、方正廉达的君主。殊不知,作为统治者,他有着突破常规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会从人们想不到的角度,达成一个本应该正义的目的。当然,汉文帝的做法,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使薄昭受到应有的惩罚,也维护了其母薄太后的尊严。如果皇舅被判极刑,下诏处死,汉文帝的威望也会受到冲击。他用这种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解决了一个两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