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管理的核心在于掌握“分解思维”。面对问题,你需要像个屠夫,把它分解成若干块,并让它的“五脏六腑”都暴露在你面前。
刘晏是唐代名臣,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理财专家。唐玄宗天宝年间,他从夏县县令的低级官僚干起,开始关注理财。唐肃宗李亨为了筹钱,将他从长水县调到户部。从此,他开启了持续一生的财务生涯,掌管度支、铸钱、盐铁等事务。
安史之乱逐渐平息,皇室和贵族们回归长安,再度过起奢侈的生活。但是经济恢复得很慢,长安城的米价涨到一千钱一斗,就连皇宫的御膳房也没有一个季度的储粮,只能靠京畿和附近几个县的农民磨麦子供应。皇帝命令大臣们尽快恢复被战争破坏的漕运,将南方的稻米运到长安,以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但是,几任管理漕运的官员都无法执行到位。唐代宗十分生气,将此事交给刘晏负责。
刘晏亲自考察漕运河道。他从淮河、泗河乘船,转道汴河,又进入黄河,一直向西,经过砥柱、硖石,下船向当地人询问三门渠道渡口的情况,又向漕运船工了解粮食运输的流程。他发现,将南方的谷米运到长安,要经过几千里的水运,历程长,船主和船工们的工期长,精神和体力损耗大,而且每一段流域的水文情况不同,并不是每个船主都能掌握,因而经常出现停滞和沉船现象,造成时间的延误和粮食的浪费。
回到京城后,刘晏整理完考察的资料,将漕运分成几十段,任命官员分段管理,各司其职,疏浚所属河段,避免淤塞。运输粮食的船,不必千里跋涉,也得到了较好的维护,每一段只需完成自己流域的运输任务即可。这种分段管理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很快就解决了京城的粮食问题。等到装满货物和粮食的船队出现在东渭桥时,唐代宗派内侍亲**劳。代宗皇帝高兴地对刘晏说:“你真的是朕的萧何啊。”经过刘晏对漕运的一番精准管理,每年被运到京城的粮食达到40万斛。从此之后,就算关中地区遇到旱灾和洪灾,粮食价格也没有上涨过。
安史之乱后,藩镇大将叛乱的事情时有发生。大历十一年(776)五月,汴州大帅李灵耀发动叛乱,占领州城,切断漕运,要求朝廷封他为节度使。唐代宗无奈,任命李灵耀为汴州、宋州等八州节度留后。李灵耀对这个任命不满意,就勾结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一起给朝廷添堵。叛军占据州县,造成朝廷的赋税减少,主管财务的刘晏就用往年的盈余来补充今年的短缺,避免给老百姓增加税赋。第五琦担任盐铁使时,通过增加盐业收入为朝廷筹集军费。后来,皇帝命刘晏接替第五琦的官职。刘晏设计了严密的管理章程,起初每年收入为60万贯钱,后来收入不断增加,占据了国家财政的大半。由于其他行业的税负并未增加,故而老百姓的负担没有增加,民间没有怨言。
随着战争的平复,关中地区逐渐稳定,人口有所增长。京城盐价上涨,刘晏命令从扬州调三万斛盐,只用了40天时间就到了京城,价格又恢复如常。
由于刘晏在财务上的出众能力,唐肃宗、唐代宗几乎把他当成自己的救火队长,多次将他调任到重要位置,用以解决帝国的财务危机。在古代官员中,刘晏堪称掌握分段管理精髓的大师。第一,分段管理能够很好地掌控一定空间范围内投入的人力、物力;第二,运输和配送量适中;第三,每一段都能有效完成任务,从而降低了工作难度;第四,调整分段内的工作,比调整全流域的工作要容易,可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第五,能更精确地计算区域内的工作量;第六,每个工作段各司其职,负有专责,避免了相互推诿。以上这些,都为现代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