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无产者化,越来越明显地形成群众,这其实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法西斯尝试着把新形成的无产者化了的群众组织起来,却并没有触动他们渴望废除的私有财产关系。法西斯很清楚其所带来的幸福是,让群众可以表达(不是让群众行使权利)。[1]群众有改变私有财产关系的权利,法西斯只是在保存私有财产关系的同时让群众可以表达。法西斯成功地把政治生活审美化。它控制群众的办法,是让群众在领袖崇拜当中匍匐跪地;它控制一台设备的办法,是使设备可以用于生产崇拜价值。

围绕着政治审美化所做的一切谋划,在一个地方到达巅峰——这个地方就是战争。战争,也只有战争,使得有可能在维持那些以前就有的私有财产关系不变的情况下,给规模达到最大程度的群众运动确立一个目标——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大概就是这样说。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则会这样说:只有战争,使得有可能在维持私有财产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把当前所有技术手段动员起来。很显然,法西斯既然把战争神圣化了,也就用不着这样来论证。尽管如此,具体地看看这个论证,还是很能得到启发的。马里内蒂在针对埃塞俄比亚殖民战争所发表的宣言里这样写道:“二十七年来我们未来主义者一直反对把战争看成反审美的……我们坚信……战争是美的,因为它通过毒气面具、恐怖的喇叭、火焰喷射器,还有轻型坦克,表明人在驾驭着已被驯服的机器。战争是美的,因为它让人的身体达到梦寐以求的金属化。战争是美的,因为它给鲜花盛开的草地增添了喷射着火焰的机关枪这种兰花。战争是美的,因为它把武器、火炮、停火、火药香味、腐尸臭味汇成一曲交响乐。战争是美的,因为战争创造出新的建筑,如重型坦克、几何形状战斗机编队、燃烧的村庄的螺旋上升的黑烟,还有其他许多……未来主义的诗人和艺术家们……你们要记住一种战争美学的这些原则,以便为全新的诗、全新的雕塑奋斗吧……你们这样将光芒万丈!”[2]

这份宣言的优点是清楚。其所提出的问题,懂辩证法的人也要认真关注。对它来说,如今战争的美学是这样的:私有制阻碍了对生产力进行自然利用,技术手段的提高、速度的增加、能源的增多就促使人们进行一种非自然的利用。它在战争当中看见了这样的事情。战争以其所带来的毁灭表明,社会还没有成熟到把技术整合为社会的一个器官那样的地步,技术还没有发达到可以控制住社会层面的基本力量的地步。帝国主义战争就其最残酷的特点而言,源于强大的生产手段与这种生产手段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之间出现不和谐(换句话说,源于失业以及缺少销售市场)。帝国主义战争是技术的抗争,技术要让“人力资源”去做社会不许自然资源去做的那些事情。它摆弄着洪水般的人群,他们不是冲出一条条河流,而是冲进战壕的河床里。它让飞机播撒的,不是种子而是投向城市的炸弹。至于毒气战,则是它找到的一种以新的方式将气场消灭的手段。

Fiat ars - pereat mundus(按:拉丁语,让艺术被创造出来吧,哪怕天地不存)就是法西斯所说的话。法西斯期待通过战争,就像马里内蒂所供认的那样,让被技术改变了的感官感知获得艺术性的满足。这无疑是l’art pour l’art(按:法语,为艺术而艺术)的巅峰。人类从前在荷马那里是奥林匹斯众神观赏的客体,现在则是供自己观赏的客体。人类的自我异化已达到了这样的程度,竟能把自己的毁灭也当成第一流的审美享受来体验。法西斯所愿意推动的,是政治的审美化。共产主义回敬给法西斯的,则是艺术的政治化。

译者注[16a]

本雅明在引用时没有写明具体日期。意大利1935年10月3日向埃塞俄比亚宣战,1936年5月9日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史称“第二次意埃战争”。本雅明所引的马里内蒂相关文字,出自马里内蒂的宣言《未来主义战争美学》(Estetica futurista della guerra)。意大利学者斯齐亚沃尼在本雅明这篇作品的意大利译注本里指出,该宣言实际发表于1935年10月27日《民众日报》(La Gazzetta del Popolo)。[3]此后,宣言又发表在未来主义刊物《未来主义风格:机器美学》(Stile Futurista: Estetica delle Macchina: rivista mensile arte-vita)1935年总第2卷第13—14期合刊(1935年11月出版)。[4]这里还要提到的是,在马里内蒂1937年出版的文章合集里,有一篇文章题为SIMULTANEITà DI UNA VILLA A LEVANTO,其实也包含了宣言几乎全部内容——仅开场白部分有所省略。[5]

全集第一卷编者指出,本雅明所参考的,恐怕是马里内蒂宣言的法语译本,摘自“某法国报纸”[6]。考虑到本雅明没有写明具体时间信息,这里倾向于赞同本雅明全集注释此一推想。翻查当时法国报纸,确实能够找到不少相关报道,可(模糊地)设想为本雅明所作引用的来源。比如《黎明报》(L’Aube. Quotidien du Matin)1935年12月7日第2版,《小普罗旺斯报》(Le Petit Proven?al)1935年12月11日第2版,《玛丽安娜周刊》(Marianne. Grand hebdomadaire littéraire illustré)1936年1月8日第2版等,都对马里内蒂著作的有关内容进行翻译介绍。它们都提到出处是都灵《新闻报》,而且在时间方面都交代得不太清楚——《黎明报》《小普罗旺斯报》都只提到出处是la Stampa de Turin,没有提到时间;《玛丽安娜周刊》注明时间是la Stampa de Turin, octobre 1935,但没有提供具体日期。既然设想本雅明的引用系以报纸上的法语翻译为参考,则有必要进一步来看其所作引用与报纸刊载之间是否有差异。《未来主义战争美学》的主要内容是十一条论纲,前面有简短开场白,末尾有简短结语。本雅明的引用涉及开场白,其中五条论纲(分别是第2、第3、第4、第5、第7)以及结语。

就以上所提三种法国报纸而言,宜优先考虑与《小普罗旺斯报》刊载的法语翻译进行比对。它很好地保留了宣言全部内容,且没有提供任何时间信息。就《小普罗旺斯报》刊载的法语翻译而言,大致便是“我们一向反对那些诋毁现代战争,把现代战争说成反美学的老派人物,我们这些未来主义诗人和艺术家二十七年来一直在提倡‘唯一的世界卫生学’,我们坚信……2)战争是美的,因为它把人变成机器般完美,通过毒气面具、恐怖喇叭、火焰喷射器,还有轻型装甲坦克,表明人在驾驭着已被驯服的机器;3)战争是美的,因为它让人的身体启动进入梦寐以求的‘金属化’;4)战争是美的,因为它给鲜花盛开的草地增添了喷射着火焰的机关枪这种兰花;5)战争是美的,因为战争把武器、火炮、停火、火药香味、腐尸臭味汇成一曲交响乐…… 7)战争是美的,因为它创造出新的建筑,如重型坦克、几何形状战斗机编队、燃烧的村庄里螺旋上升的黑烟等……未来主义的诗人和艺术家们、战士们,又或者已经准备好了要做战士的人,你们要记住战争美学的这些原则,战争一定会给你们带来启迪,你们将从你们那面向未来的英雄主义里面开采出一种新的诗歌、一种新的雕塑”。

[1] 在这里,尤其是就宣传能量怎么高估都不为过的电影周报而言,技术是相当重要的。大规模的复制还能带来群众的复制。大型的节日庆典、盛大的集会、体育运动形式或者战争形式的群众活动,既然现如今拍摄设备都会跟进,群众便可以看到他们自己的脸。这个其影响力已无须多言的过程,与复制技术、拍摄技术的发展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总体而言,设备能够比肉眼更加清晰地展示群众活动。哪怕是数十万干部,一个鸟瞰就能尽收眼底。人或许也能够像设备一样抓到这个角度,但人也不可能像拍摄那样给眼睛看到的图像来一个特写。这就是说,群众活动,当然还有战争,已真切地给出了一种特别适合设备来把握的人的活动形式。

[2] La Stampa Torino(按:意大利语,都灵《新闻报》)。[16a]

[3] Walter Benjamin. L’opera d’arte nell’epoca della sua riproducibilità tecnica, a cura Giulio Schiavoni, Milan: BUR Rizzoli 2018.

[4] David Forgacs. Italy’s Margins: Social Exclusion and Nation Formation since 186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117.

[5] F. T. Marinetti. Il poema africano della Divisione ?28 ottobre?, Milano: A. Mondadori 1937, 27-29.

[6] Walter Benjamin GS I,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