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本雅明——“欧洲最后的知识分子”(1 / 1)

1892—1940

“欧洲最后的知识分子”

在纳粹德国,他是一个犹太人;在莫斯科,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在欢乐的巴黎,他是一个冷静的德国人。他永远没有家园,没有祖国,甚至没有职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学术界不承认他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所写的一切最终却成为一种无与伦比的东西!

——理查德·卡尼

柏林童年

1892年,本雅明出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名门,是家里三个孩子中的长子。柏林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城市,本雅明的父亲埃米尔·本雅明正是靠着股票投资于此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本雅明的母亲宝琳·本雅明则是一位负责操持家事的富家太太,管理着家里雇用的一大帮家政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女管家。

本雅明的童年生活中充斥着琳琅满目的物质:柏林城市的繁华、家中精美的器具、上流社会的各种宴席、频繁的旅游与出行、多彩的课程和游戏……或许,正是优渥的物质生活让本雅明得以建立强大的感知力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而成年后学术之路的失意与人生的颠沛流离,也更让童年在其心中永恒。成年后本雅明完成了回忆录《柏林童年》一书,书中他对幼时生活的细枝末节表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泛着怀旧式的乡愁,同时也满含贯穿其人生的思索与忧郁。

1896年,瓦尔特·本雅明幼年时的全家福,此时他最小的妹妹朵拉尚未出生

学门紧闭

1901年,9岁的本雅明被送去了腓特烈皇帝学校,但他因身体不好在1904年又转学到另一所昂贵的乡村寄宿学校——豪宾达乡村学校学习。他在这里养成了对德国哲学的热爱,这促使他最终在1912年进入当时的弗莱堡大学,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大学期间,他辗转于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伯尔尼大学之间,但始终研习哲学。

瓦尔特·本雅明的通讯簿

本雅明的求学之路伴随着学生运动、广结同僚、思想论争,以及与导师的决裂、友人的自杀和战争的爆发,在此期间,他还结识了自己的妻子朵拉·坡拉克并与之结婚,朵拉对他的才华极为欣赏,即使在两人于1930年离婚后,朵拉仍尽心尽力向当时的文艺名流引荐前夫。1919年,27岁的本雅明在伯尔尼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然而,6年后,当33岁的本雅明为谋求教职提交的《德国悲悼剧的起源》被法兰克福大学以“不知所云”为由拒掉后,他便彻底放弃了进入主流学术界的想法。在这之后,他陆续出版了自己的代表作《巴黎拱廊街》《单行道》等——本雅明以自由作家和翻译家的身份度过了自己“知识分子的一生”。

流亡生涯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被提名为德国总理,本雅明的弟弟格奥尔格·本雅明被纳粹逮捕,身为犹太人的本雅明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他于3月17日离开了柏林,终生没有再回过故乡。

本雅明首先到了巴黎,然后流亡至西班牙、丹麦、意大利等地。1939年,本雅明完成了自己的传世经典《技术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然而,也是在这一年,德国闪袭波兰,本雅明被法国政府监禁。第二年,本雅明在友人的担保下获得美国签证,于疲惫中抵达西班牙边境,却被告知由于没有国籍,他将被遣返法国。当晚,本雅明自杀身亡,年仅48岁。

瓦尔特·本雅明流亡巴黎时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读者卡,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身后之名

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本雅明过世后去寻找他的坟墓,却“找不到,哪里也没有他的名字”。虽然包括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内的友人整理出版了本雅明的纪念文集,但自1940年本雅明死后,他的名字已然沉寂,直到1960年代德国学生运动兴起,本雅明思想的光华才终于为世人所注意。1972年,德国最大的出版社——苏尔坎普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本雅明文集》。到了1980年代,本雅明已成了德国哲学学术界不可或缺的一员。他对现代性敏锐的感知与超前的洞见,跨越德意志的土地,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哲学、艺术和美学观念,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