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纪(1 / 1)

武 帝

姓萧,名衍,是汉萧何之后,仕齐为雍州刺史。齐主宝卷无道,信任群小,诛戮大臣。衍遂举兵内向,废宝卷,立和帝。于是加衍大司马,封梁公,进爵为王,而受齐禅,国号梁。在位四十八年。

【原文】 魏殿中尚书[1]崔亮为吏部尚书。亮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2]月日为断,沈滞者皆称其能。洛阳令薛琡上书言:“黎元之命,系于长吏。若以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义均行雁,次若贯鱼,执簿呼名,一吏足矣。数人而用,何谓铨衡!”书奏,不报。其后甄琛等继亮为吏部尚书,利其便己,踵而行之。魏之选举失人,自亮始也。

张居正讲评:《北史》记载,北魏明帝时,任命殿中尚书崔亮为吏部尚书,负责官员的选拔。魏朝的制度,文武官员一任为六年,任期满后,外官六年后再任职或升职,京官四年后再任职或升职,这些人又按照门第的高低分为九等,根据才能授予或者升任官职,不管年资先后。这样就经常造成年资浅的得到任用,年资深的得不到任用,都淤积了,他们自然心怀怨恨。崔亮担任吏部尚书后,便想了个权宜之计,一切官职根据年资任用。凡是待选的人,不问贤愚优劣,只根据他任满后停官的时间排序,依次任用。年资浅的,就算再贤能,也不得任用;年资深的,就是再愚笨,也依次任用。这样,那些淤积的人都认为对自己有利,称赞崔亮很贤能;而有识之士,则不以为然。于是洛阳令薛琡上书说:“地方郡县的守令号称百姓的父母官,百姓的性命、祸福都系在他身上,选择时应当慎之又慎!如果选拔时只论年资,年资久的就认为有功劳,不管是否贤能,依次选用,就像天上大雁排的队列、水中鱼排的队形一般,队列都排好了,只需要一个小吏拿着簿籍,依次点名就成,要那吏部尚书有何用?况且,吏部选拔官员名为“铨选”,是因为它能评品人才,任用贤才,黜退不肖之徒,就像称东西的重量一样,没有一丝差错。如果不论贤愚,依次点名,点着了就任用,这还叫铨选吗?这是当世的一大弊端,不可不革除。”奏章上去后,杳无音信。后来,甄琛等人相继担任吏部尚书,他们也认为人才很难品评,如果按照自己的意见任用、黜退,恐怕难以让天下人心服口服。不如就按照年资擢用,自己很轻松,别人也没什么好说的,非常方便简单。于是便继续施行崔亮制定的制度。北魏官员选拔制度的弊端,实在是从崔亮开始的!然而,自北魏以来,直到唐宋时期,这“停年格”的制度仍然延续下去而不被废除,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时间久了,各种弊病就滋生了,如果废除这个制度,那些等待选拔任用的人,要么造作夸饰以获得声名,要么钻制度的空子,这样侥幸任用的大门就打开了;负责选拔的人,要么四处拉关系,要么公然贿赂,奸邪之人也就容易得到任用。这样“停年格”的制度又怎么能废除呢?用按照年资升迁、任用中等才能的人,不拘一格地越级任用才能优异的人。天下才能优异的人,以中等才能的人居多,在年资之中蕴含考核:凡是任期满了的,并不一概给予称职的评价,而是品评优劣,选拔、任用政绩优异的,这样就能避免“停年格”的弊端。

注释:

[1] 殿中尚书,是官名。

[2] 停解,是担任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