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主
名叔宝。高宗长子。在位七年,荒**无度,为隋所灭。
【原文】 隋主不喜辞华,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治书侍御史李谔亦以当时属文,体尚轻薄,上书曰:“魏之三祖,崇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1]之小艺。下之从上,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尽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丱[2],未窥六甲[3],先制五言。故其文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今朝廷虽有是诏,如闻外州远县,仍踵弊风。”诏以谔所奏,颁示四方。
张居正讲评:隋文帝杨坚,性格敦厚、纯朴,不喜欢华美的辞章。接受北周静帝宇文阐的禅让即位为天子后,晓谕天下,一切朝廷奏章、官府公文、官员的著述,以及公私文章,都照实书写,不得滥用辞藻虚饰浮夸。当时,有个治书侍御史名叫李谔,也看到当时文章崇尚轻薄,需要下定决心革除弊端。便上书说:“三国时期魏国的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叡,都崇尚文词,一心留意于诗赋,对于君主治理国家的道理,却不怎么关心,只爱好那些雕虫小艺。君上爱好什么,臣子、百姓们必然效仿。开始于朝廷,兴盛于里巷,奢靡便成为风俗。晋宋以来,偏安一隅,历经齐、梁,这个弊端一天一天的愈演愈烈。排比声律,追逐韵律的奇巧;剪裁对偶,追逐文字的巧妙。文章虽然做得很多,不过描述的都是些风花雪月的事,对于身心的修养有什么用呢?与天理人道有什么关系呢?久而久之,世俗的人们便以此为高明,朝廷也以此为标准选拔官员。朝廷只根据那些虚饰的辞藻选拔人才,给以俸禄、爵位,此路既开,人们看见懂得几句虚饰的句子就能得到富贵,就越发崇尚它了。于是,无论是贵族、官宦子弟,还是平民子弟,刚刚启蒙还没有明白“六甲”之类的是怎么一回事,就去学做五言诗词。所以人人竞相追逐浮华,淳朴的风气消散殆尽。文章日益烦琐,政事日益混乱。这都是因为废弃了先代圣王的制度,而另外创造一种无用的文体来使用,父兄希望子弟学习它,师友相互传习它,学子们希望通过学习它取得官位,朝廷以它为标准选拔官员,因而政事日趋混乱了。朝廷虽然下诏,要求一切公文、书、信都要从实书写,不得矫饰,但未必就能改变现在的风气。我听说,一些离京师较远的州县仍然存在这种弊端。这是因为有关官员并没有切实执行诏令,仍然在以虚词选拔官员,一定要详加审查,让司法、监察部门纠察弹劾。”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将他的奏章分发给天下。然而,习俗已经形成很久,积重难返,未能革除。一般来说,朝廷推行什么样的教化,天下就有什么样的风俗。文帝改革弊端的想法虽然很好,但不推行教化,怎么能够改变风俗呢?汉朝的董仲舒曾劝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孔氏,因而武帝推崇六经,西汉的文章自然雅正,风俗直追三代。由此可见,尊崇儒家经学罢黜虚夸的辞赋,是君主治国的一大要务。
【原文】 十二月,隋军临江,高颎谓薛道衡曰:“今兹大举,江东必可克乎?”道衡曰:“克之。尝闻郭璞有言,江东分王三百年,复与中国合,今此数将周,一也。主上恭俭勤劳,叔宝荒**骄侈,二也。国之安危在所寄任,彼以江总为相,唯事诗酒,三也。我有道而大,彼无德而小,量其甲士不过十万,西自巫峡,东至沧海,分之则势悬而力弱,聚之则守此而失彼,四也。席卷之势,事在不疑。”颎忻然曰:“得君言成败之理,令人豁然。”
张居正讲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二年十二月,隋文帝大举兴兵征伐陈朝,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元帅韩擒虎等统兵五十余万,分道并进。长史高颎与郎中薛道衡商议说:“自古以来,用兵应该考虑周全,现在集中如此多的军队去征伐陈朝,能保证一定取得胜利吗?”道衡回答说:“必然取胜。我听说魏晋时期的术数大师郭璞,在推算历数时曾说过,江东地方将要割据为王三百年,然后为中国统一。现在,距晋元帝南渡已有三百年,南方气数将尽。以天下的气运推算,我军必胜,这是其一。我主恭俭勤劳,施行德政,是有道明君,应当兴盛;而陈叔宝沉溺于声色,骄奢**逸,是无道昏君,应当灭亡。从君上的德行看,我军必胜,这是其二。国事安危与君上倚重的大臣息息相关,倚重贤能的人则国家安定,倚重奸邪小人国家就危险了。陈后主以江总为宰相,而江总只是一个狎昵小人,只知道宴饮、赋诗,不理政务。从国家政治的角度看,我军必胜,这是其三。既然我国君主是有道明君,又是大国;而陈后主失德,又是小国,军队不过十万,我以五十余万大军,西起巫峡,东至大海,在连绵数千里的战线上,同时发动进攻。如果他分兵抵御,则力量悬殊,必然失败;如果全力守城,则顾此失彼,轻重缓急都得不到救援。从双方兵力来看,我军必胜,这是其四。由此可见,各方面的条件都对我们有利,对他们不利。今天,只要一往无前就能席卷江东,还有什么疑问呢?”高颎听完这些话大喜,说:“战争的胜负,难以预料,现在你将敌我双方的情况说得如此透彻,使我心中底气十足,应当马上挥师渡江,没有什么好疑虑的了!”后来,隋兵渡江,陈军望风瓦解。攻破建康后,陈后主在一口枯井中被隋兵俘获,陈朝灭亡。这一切都与薛道衡的预料相符合。自古以来,征伐别人的国家,往往都会等待时机,趁势而动,因而当国家处于内乱的时候,没有不被外敌趁势侵略的。陈叔宝作为南方的末代君主,在位期间,南方气运已衰的形势,就是普通人都能看出来。然而,他们君臣却沉溺于享乐,纵情于诗酒,废弃了长江天险而没有什么准备,对于灭国之祸的降临一点也不知道。孟子所谓“不仁德的君主以危险为平安,以祸患为利益,喜欢去做亡国之君啊”,说的正是陈叔宝这样的君主啊!
注释:
[1] 雕虫,比喻微不足道的小技艺。
[2] 丱,古代儿童头上上翘的辫子。
[3] 六甲,古代用天干地支相结合纪年,其中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称为“六甲”。古时候,孩子八岁入学,就学习关于六甲、五方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