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 王(1 / 1)

【原文】 十四年,齐威王、魏惠王会田[1]于郊[2]。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3],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盻子者,使守高唐[4],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5],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从而徙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待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张居正讲评:周显王十四年,齐威王、魏惠王相约到汶上城的郊外打猎。相见后,惠王问齐威王:“你齐国中有什么宝贝?”威王说:“没有什么宝贝。”于是惠王自夸说:“我国虽然地方狭小,但还有直径一寸的夜明珠十枚,它的光明足以照耀方圆十二乘的范围。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怎么会没有宝物呢?”惠王的所谓宝物,只是些珠玉珍宝而已,又怎么能称为国家的重宝呢,见识太鄙陋了。威王回答说:“在我心里当作宝物的东西与你不同。你以珠玉珍宝为宝物,我则以贤能的人为宝物。我齐国的臣子中,有名叫檀子的,让他镇守南城地区,则南方的楚国不敢来侵犯,泗水地区的十二个小诸侯都来朝贡。檀子是我的珍宝之一。又有名叫盻子的,让他镇守高唐地区,则西边的赵国人再也不敢东来到大河中捕鱼,担心惊扰了我国,我国征伐他啊。盻子也是我的珍宝之一。又有名叫黔夫的,让他镇守徐州地区,则北方的燕人、西边的赵人都担心我去征伐他们,而去祭祀向神祈祷,祈求齐国不要征伐他们,居住在两国边界上的老百姓迁居到徐州的前后达七千余家。黔夫也是我的珍宝之一。又有名叫种首的,让他负责国内的治安,他令行禁止,盗贼都变成了良民,就算路上偶尔有人遗失了东西,也没有人去拾取,至于抢劫盗窃就更没有了。种首也是我的珍宝之一。你以为珍贵的那些夜明珠,只能照耀方圆十二乘的地方,而我的这四个大臣,却能保国安民,抵御外辱,他们的威名远及千里之外,又何止十二乘呢!他们与你的宝物比起来怎么样啊?”于是惠王自知失言,默然有惭色。齐威王不以直径一寸的夜明珠为珍宝,而以贤臣为珍宝,这与《大学》所引《楚书》“以善为宝”的意思暗合。齐威王是知道该以什么为重,因而成了战国时期有名的贤君。

【原文】 韩昭侯有敝裤,命藏之。侍者曰:“君亦不仁者矣,不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吾闻明主爱一颦一笑,今裤岂特颦[6]笑哉!吾必待有功者。”

张居正讲评:韩昭侯有一件穿旧了的下衣,吩咐左右的人收藏起来。左右侍臣看见了便说:“仁德的君主,必定乐善好施。现在,君上你对于穿旧的下衣都要收藏起来,而舍不得赏赐给左右的人,这样的吝啬,怎能算是仁德的君主呢?”昭侯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赏赐必给予有功的人,不但赏赐人衣物如此,就是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不肯轻易发出。赞赏的笑只能给予有所作为的人,称赞的话只能给予有功的人。这下衣虽然很旧了,但是我曾经穿过的,又怎么是一言一语、一颦一笑能比的呢?我之所以将它收藏起来,是为了将来赏赐给有功的人。”赏罚是人君的特权,赏赐有功的人,人们才知道努力任事以求赏赐。若不论有功无功,滥行赏赐,则得到的并不把它当回事,没得到的也不知道努力以得到赏赐。昭侯将穿旧的下衣藏起来,怎么可能是吝惜如此微小的一件物品呢?后世宋太祖曾解下自己身上穿着的貂裘,赏赐给征西的将士,这正是昭侯所谓赏赐有功的人。

【原文】 三十三年,邹[7]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8],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初孟子师子思,尝问教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张居正讲评:周显王三十三年,邹邑中有个贤人,叫作孟轲,他传承孔子的道统,其学问以仁义为根本,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效法尧舜,然而战国诸侯都不重用他,因而孟轲隐居不出。等到魏惠王诚心实意地向各国招纳贤才时,他才离开邹城去魏国见魏惠王。惠王见了孟轲,态度很是尊敬,并称赞他说:“从邹城到魏国,路程长达千里,今天你不远千里来到我国,是打算施展平生的抱负,使我国国富兵强吧?”孟子回答说:“你何必事事都计较利益呢,治国之道当以仁义为本。”今天孟子在这里讲仁义,并不是孟子第一次这样说。以前,孟子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时,曾问子思:“统治百姓当以什么为首要原则?”子思说:“首先要利于百姓。”孟子又问:“君子以仁义教化百姓,何必说什么利益呢。”子思回答说:“我所讲的利,正是来自于仁义的。比方说,为君、为官的不仁,则必然残害百姓。为君、为官的不义,则必然以智慧、谋略统治百姓,那样百姓必然效仿,而奸诈、虚言横行。国内上至君臣下至百姓都如此的话,国家就危险了,这样的损失就太大了。所以《易经》上说:‘利者,义之和也。’要想真正得到利益,就得讲究仁义、道义。又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用利的目的是为了安身,安身的目的是为了尊崇仁德。这两句都是说仁义之利,是最大的利益,而与富国强兵之类的小利是不一样的。”这才是子思传授给孟子的,也是孟子所讲的仁义,是他学问的精髓。君主任用贤能的人,一定要根据才能使用,发挥人的长处,而不能使其长处无从发挥。

注释:

[1] 田,是田猎。

[2] 郊,指城外,这里指南城外。

[3] 径寸之珠,是直径一寸的夜明珠。

[4] 高唐,是城市的名字,即今山东聊城高唐县。

[5] 徐州,是城市的名字,在今河北保定境内。

[6] 颦,是微笑。

[7] 邹,是鲁的城市,即今山东邹城。

[8] 叟,是对年高有德行的人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