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王(1 / 1)

【原文】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张居正讲评:魏武侯任用田文为宰相。吴起自负有大功于国家,没能担任宰相,心中郁郁不乐,便对田文发牢骚说:“君上任命你为宰相,必定是认为你的功劳比我大。你敢跟我比谁的功劳大吗?”田文说:“有什么不敢的。”吴起便问田文说:“如果统率三军出征,能使士兵士气高涨,舍死向前,每战必胜,敌国都惧怕而不敢图谋我国,这样的本事,与我比起来,你怎么样啊?”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说:“如果统领百官,使官吏无论大小,都尽职尽责,百姓倾心归附,使上下同心;国库充盈,使财用充足,这样的本事,与我比起来,你怎么样啊?”田文说:“我也不如你。”吴起又问:“秦国兵强马壮,又与我西河郡接壤,如果守住西河,一面能使秦国恐惧而不敢东犯,韩、赵二国也都畏惧魏国的强盛,带着厚礼前来归附,这样的本事,与我比起来,你怎么样啊?”田文说:“我也不如你。”吴起说:“这三件事,你都不如我,而今君上任命你担任宰相,地位反而比我还高,这是什么缘故?”田文回答说:“虽然这三件功绩我都不如你,但要论君上年幼,大臣们不肯忠心行事,百姓们不肯信任顺从,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时,能够托付国家,使臣民信服的人,不知是你还是我呢?”吴起默然,思考许久之后才服了田文,说道:“这样的重任,只有你才担当得起,我无能为力,君上以你为宰相,真是太明智了。”由此可见,富国强兵、效劳任职的事,只要是贤能的人都能勉强做到。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在不动声色之间,挽狂澜于既倒,使国家安定,则非德行、气度一向都能使人信服的人,是不能做到的。君主选择宰相,当以此为鉴!

【原文】 二十五年,子思[1]言苟变[2]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3]。”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张居正讲评:周安王二十五年,子思居住在卫国,一天,他对卫侯说:“您的大臣中有一个叫苟变的,很有才能,可以担任统率五万大军的将领,要早早起用他。”卫侯说:“苟变确实是很有才能的,我也知道他可堪大用,但他以前做官时,征收百姓的赋税,曾向百姓多征收了两个鸡蛋供自己食用,其操守有些不廉洁,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人无全才,有所擅长的,必然有所欠缺,怎么能苛刻求全呢。圣人用人,根据才能的大小使用,就像木匠使用木料一般,只看他的长处,对于短处就不计较了。因而像杞木、梓木这样的最好的木材,假使长到了数人合抱才能抱住那样大,中间必然已经腐朽、空心,好的木匠必不会因它空心而废弃不用。今国君处于列国之间战争频发的时候,正当选用有才能的人,怎么能因两个鸡蛋,而废弃可以为国家的干城大将的人不用,这不是损害自己资助敌国吗。这样的事不能让敌国知道,一旦知道,他们必然看轻我国,起心图谋我们了。”卫侯听了子思的话,认为很有道理,起身长拜说:“受教了,获益匪浅啊。”天下没有贤才是不大可能的,但是道德纯全的全才是少之又少的,因而在用人时,当用人所长。周公曾说:“不能对于一个人求全责备。”孔子亦说:“用人时,当量才使用。”

【原文】 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4]也,毁言日至,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5],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6],子不救;卫取薛陵[7],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悚惧,莫敢饰非,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张居正讲评:齐威王即位之初,不理政务,朝纲废弛,国势衰微。这样过了三年,某一天,他忽然奋发图治。一天,他召即墨大夫来,对他说道:“自从你到即墨任职,我左右的人,都说你不是个好官,毁谤的话,天天在我耳边萦绕。但当我派人到即墨实地调查时,却发现田地都得到开辟,没有荒芜的;人民富足,没有贫苦的;政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懈怠的。你负责的东方一带,都很安定,与那毁谤的言语完全相反。这都是因为你正直,而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救援的缘故。你如此的贤能,怎么能不赏赐。”于是,便分封给他万户的食邑,以褒奖他。又召阿邑大夫来,责备他说:“自从你到阿邑任职以来,我左右的人,都说你是好官,称赞的话,不绝于耳。但当我派人去阿邑去实地调查时,却见田地荒芜,人民穷困;以前,赵国进攻鄄时,阿邑离那儿最近,然而你却不去救援;卫国攻占了你治下的薛陵,你却不知道,这些与那些称赞的话完全相反。这是因为你不实心任事,一心用财宝贿赂我身边的人,因而他们称赞你。犯了如此的罪过,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于是便处死了阿邑大夫以及自己身边经常称赞他的人。从此以后,齐国的大臣,人人震惊恐惧,做事行事再也不敢像以前一样了。在地方任职的及身边的言官,没有敢虚言欺瞒他的,各尽其职。于是,齐国大治,成为诸侯中最强盛的。由此可见,君主治理国家,方法并不复杂,赏赐应该赏赐的人,则天下的人都会去效仿,处罚应该处罚的人,则天下人都会以此为戒,察觉一次那些毁誉的话的真相,大臣们也就不敢轻易毁谤他人、掩饰他人的罪过了。

注释:

[1]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

[2] 苟变,是卫国的大臣。

[3] 乘,是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五百乘,共计有士兵五万人。

[4] 墨,是齐国城市的名字,在山东,即墨市。

[5] 阿,是齐国城市的名字,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

[6] 鄄,是齐国城市的名字,在今山东鄄县。

[7] 薛陵,是地名,在今山东阳谷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