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鼐仰天长叹,心想:太后执政多年,权欲极重。只要能巩固其权势的,她都会支持。她深知保守派虽然对其忠心耿耿,但都是绣花枕头,没有真才实学。她需要保守派来巩固其绝对权威,又需要利用新人为自己干活。过去,她肯定并支持同文馆,现在,仍有可能肯定并支持京师大学堂。何况大学堂基建已经完工,《章程》已经颁布,外国教习聘任合同已经签订,有些人已动身来华,万事俱备,如果废除大学堂,必然引起连锁反应,甚至酿成中外纷争。太后刚刚训政,她岂敢轻易得罪洋人?但是,这件事,事关自身利益,自己怎么好抛头露面去游说呢?
“谁能出面担当说客?对,让西学总教习丁韪良去找荣禄,这可是一步妙棋!”荣禄现在是太后的红人,而且,相对比较,他也比较务实,对外交事务颇有研究。只要是洋人当面提出聘任合同不能撕毁等要求,相信他会去找太后商议的。
想到这里,孙家鼐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抬脚就要下山。他坐过的地方,已留下了五六个烟蒂。王大个子忙喊:“老爷,是回府吗?”孙家鼐头也不回地答道:“去同文馆,找丁冠西。”
八月十一日(9月26日),也就是“戊戌事变”后的第五天,慈禧太后在谕旨中指出:“大学堂为培植人才之地,除京师及各省会业已次第兴办外,其各府州县议设之小学堂,著该地方察酌情形听民自便。”一言九鼎,大学堂劫后余生,得以幸存。孙家鼐的努力,终于见了效。十月二十三日(12月6日),《国闻报》刊出了《北京大学堂述闻》,报道说:“北京尘天粪地之中,所留一线光明,独有大学堂一举而已。”
对此,丁韪良在《北京围城》中也做了回忆。他说,自己前去拜见荣禄,提醒他:“查禁大学堂,将会在外国人面前丢面子。”在晚清最高当局看来,留下大学堂,既可装点门面,又可平衡权力,且不威胁其统治,因而也就没必要赶尽杀绝。
另据夏孙桐《书孙文正公事》记载,管学大臣孙家鼐属于帝党,且“所用多为翰林旧人”,自然引起刚毅、徐桐的不满,刚毅大权在握,对大学堂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自在“情理之中”,坚决要求取缔,“赖荣文忠(荣禄)调护未获”。至于“戊戌事变”成功后,刚毅、荣禄之争宠与争权,更属于当年报纸的“焦点访谈”。将朝廷的权力争斗考虑在内,才能解释以血腥镇压改革派著称的慈禧宠臣荣禄,会反过头来呵护明显属于维新成果的京师大学堂。
2003年7月,北大史专家肖东发、李云、沈弘主编的《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一书中,明确写道:“戊戌政变发生,旧党保持朝政,新政多被废除。独京师大学堂赖孙家鼐之力得以保全。”⑴即使现在还没见到多少直接的证据,许多细节也是雾里观花,朦朦胧胧的,但是,孙家鼐勇敢保护京师大学堂的历史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注释:
⑴肖东发、李云、沈弘主编:《风骨——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