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人办事时,一定要把握好尊卑的尺度,认清自己的角色,不能自视太高。关键还要放下不必要的面子,才能把事情办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人格上讲是平等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分,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不过,在具体的交往中,由于双方各自的交往目的不同,会使交际者之间出现暂时性的地位差别。俗话说“求人矮三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因如此,人们一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求人的, “求人不如求己”、“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这些谚语表达了这种不愿将自己放在一个卑微的地位上的心态。这种心态在现代社会是要不得的。这种心态是不利于成大事的。要想办成难办之事,首先必须克服“爱面子”、 “不求人”的清高。
因此,在交际中首先应该搞清谁是求方、谁是被求方,这种求与被求的关系搞清之后,差别也就搞清了;其次应该根据这种尊卑差别确定自己所应采取的具体的交际方法和手段,特别是作为求方的交际者,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低下地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与自己所处的地位相吻合,否则,一旦颠倒了关系,做出失礼之举,就会有碍正常交际。为此:
第一,脸皮应该厚点,主动去迎合对方,而不是被动地等待。
诸葛亮是一介草民,而刘备是汉朝将军,社会地位的尊卑是不言自明的。但刘备不以原来的尊贵、差别为念,为了让诸葛亮“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帮助自己成就恢复汉室的大业,他放下脸面三顾茅庐,才得此良臣。如果只讲原来的尊卑差别,不顾成就事业的需要,像张飞所说那样“使人唤来,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那么,刘备就得不到诸葛亮这一大贤才了。
第二,在处世中,要保持一种恭敬的态度让人无法挑剔。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长者黄石公想要有所教于张良,黄石公与张良约见日寸,两次张良都去晚了,张良因此遭到了黄石公的责怪。第三次约见时,张良再也不敢去晚了,很早就在约定地点等长者,长者到后,送给了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如果张良对黄石公没有一种恭敬的态度,就不能得到兵法,也不能成为汉朝的重要谋臣。
第三,求人帮助要舍得放下面子,还要真诚地回报对方。
如果有机会,要主动给予对方帮助,以示报答。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是处世的一个原则。应牢牢记住对方给予自己的帮助,做到“受恩莫忘”。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交际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在为人处世时,要把握好进退的尺度,但仅此还不够。重要的还在于要放下不必要的面子,受得了别人的奚落和拒绝,这里的关键是不能自视太高。
看来要想灵活地与各类人相处必须主动示好,放下面子。很多人因为有家人呵护宠爱,常常对自己定位过高,殊不知社会之中,自己不过是最平凡的人罢了:因为碍于面子,不敢做这不敢做那,更不愿意低头求人,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甚至会在非常时刻让自己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