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锋芒毕露(1 / 1)

一个人若无锋芒,那就是庸人,所以有锋芒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应当的。但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该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刀鞘里。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既不容易达到事业成功的目的,又不容易推动晋升机会。

“花要半开,酒要半醉。”这句话的寓意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不要锋芒太露,才能防范别人,保全自己。这是很有道理的。凡是鲜花开得娇艳的时候,不是被人立即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

人都是有妒忌心的,而小人,妒忌心更强,他们更多地表现在妒能嫉贤上。因而,如果你才高八斗,但不善于隐藏,锋芒外露,就很容易把别人的锋芒压下去,得罪人,并为人所妒忌,最终可能难保其身。

在职场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事则不留余地,待人则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与智慧,就十二分地表现出来。他们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

大多数上司都不会太喜欢那些锋芒超过自己的下属。他们喜欢下属跟着自己走,但却不喜欢下属跑得快过自己。如果你的智力、精力、能力等超过上司,可能会让他感到不安,感到威胁,所以常有“枪打出头鸟”的做法。

作为下属,和上司相处一定要有分寸。也许上司某些方面不如你,但你仍得注意:当面说话不要咄咄逼人,不要冷嘲热讽;私下说话也不要品头论足,旁敲侧击;更不要让上司当众出丑,不能收场。

通常在下属中的某些出类拔萃或者功高盖主者,他们有恃无恐;还有一些娇生惯养、目无尊长的人,他们心浮气躁,也容易犯这类毛病。但是,如果你恃才傲物或者顶撞上司,当你的行为直接有损上司的形象时,那你就成了一个蔑视上司的人。一旦上司对你心生厌恶,那么你的处境就不妙了。此类的教训,古往今来有很多。

在实行“中庸之道”的过程中有两种难以克服的倾向:一是聪明与贤德的人实行和理解的过头,二是愚笨与不肖的人实行和理解的达不到。所以孔子担心地说: “中庸之道怕是不能实行!”

《昭明文选·运命论》中说: “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这段话就是对过头后果的昭示。

有才华的人是让人羡慕的,才华是你的终身财富,但把这才华用作傲人的资本就不能说是一件好事了。当你志得意满、目空一切的时候,别人也把你当成了枪靶子、眼中钉。恃才傲物如同炫耀一般终究会遭人厌恶。

春秋时期,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众将首先进行击剑格斗,都使出了浑身本领,争先恐后。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六个人来,参加下一轮射箭比赛。在比箭项目上,取胜的六名将领各射三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

第五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三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颍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立有大功。颍考叔上前,三箭射去,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打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 “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对手一眼,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颍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颍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颍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颍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竞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没有防备后面的颍考叔射死了。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有八九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

三国末期,西晋名将王浚于公元280年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浚的历史功勋是不可埋没的。岂料王浚克敌制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他交司法部门论罪。又诬告王浚攻人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这不能不令功勋卓著的王浚感到畏惧。当年,消灭蜀国,收降后主刘禅的大功臣邓艾,就是在获胜之日被谗言构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邓艾的覆辙,便一再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辩白自己的无辜。晋武帝司马炎倒是没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众议,对他论功行赏。

可王浚每当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强大臣所压制,一再被弹劾,便愤愤不平。每次晋见皇帝,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愤,有时感情激动,也不向皇帝辞别,便愤愤离开朝廷。他的一个亲戚范通对他说: “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尽善尽美!”

王浚问: “这话什么意思?”

范通说: “当足下凯旋归来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 ‘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王浚按照他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

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

不少恃才傲上者,不尊重上司,不认真对待工作,不会善待自己的才能,往往与上司的关系十分紧张。下级应以史为鉴,从多方面人手来改善自己同上司的关系。

根据经验,越是才华出众的下级,越是应该慎重地处理同上司的关系。就好比越是长得高大的树木,越是应该埋下头来,才不至于被风吹折。

某些不那么深明事理的人,自恃有才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往往与上司的关系搞得很紧张,最终吃亏的只能是自己,这对自己的成长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锋芒毕露、恃才做上者,往往不尊重他人,对老板也不够尊重,还喜欢挑老板的毛病。他们是看不起老板的,认为自己比老板高明,也绝对不会与之很好地合作。这样,上下级关系就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上司往往会因其故意损害自己的威信,不但自己不努力还故意泄大家的气而感到不满,轻者批评他,重者则把他“炒了鱿鱼”。做得公道点儿,便以纪律要求他;做得稍过点儿,便是处处给他穿小鞋。这种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不会讨人家欢喜,受到老板欢迎的。

这样的人,往往看不起老板的能力,对其命令更是百般挑剔,不愿用心去落实,敷衍了事。这种人存在于组织中,势必涣散人心,瓦解斗志,为老板所不容。加之其过分聪明,看事清楚又多爱卖弄,老板也是不愿亲近他的,更不会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去完成。这样的人,由于很难与老板融洽相处,因此很难做出什么业绩来,往往最后陷入孤独,不受同事们的欢迎。所以,人固有才,却难担重任,最后只能是碌碌无为,没有发展。

他们往往把精力用在挑剔上级的毛病,卖弄自己的才学上,不愿意认真做事,结果使自己真正的才华也得不到发挥,渐渐地敬业爱业之心日益减少,用于“内斗”之心增多,个人才华逐渐生疏、埋没,日久,便成为无所用心的庸才。这与其说是“损人不利己”,倒不如说是“损人害己”。

在一个局级单位,有人对多名干部的调查显示,有30.5%的下级,其智力和才干超过他们的上级。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容易产生下属看不起上级的现象。如果下属不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上解决这种问题,势必造成轻慢领导,不服从上司的现象,使上下级关系变得十分紧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第一步,你应该承认与上级之间存在差异,你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上级的长处。上、下级之间有着分工的不同、责任的不同,可能下级在某一方面比较强,但却不具备统驭全局的能力。因此,下级一定要以公允、客观之心多看看领导的长处。

记得一位科技工作者曾说过: “我原先总是抱怨自己的上级是个外行,什么也不懂,却反而来领导我们这些精通专业的人。现在我想通了,许多事情自己干不了。领导的工作绝不是一个简单事,靠专业知识是解决不了的:现在我对领导很服气,我得把精力全都用在科研上,出点儿大成绩。”在我们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这种情况,即有些专业人员被提拔起来后,结果是碌碌无为,不仅工作没干好,自己的专业也荒废了。这说明,专业知识再高,也不一定适合做领导。

第二步,不管情况是怎样的,富有才华的下级应谦虚待人。越是谦虚,就越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上级的欣赏。在中国这种文化氛围,表示谦虚以取得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处世哲学。下级一定要事事谦逊,处处维护上司的尊严和权威,才会得到上司的信任。

第三步,作为下级应积极主动地与上司进行沟通,坦诚地交流意见,通过帮助上司改进工作来赢得老板的信赖,并使其上司逐渐了解自己的才能。

以上的三步,就像下棋一样,思维是连贯的,不管哪一步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全局。

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上级和领导。就实际情况而言,许多下级比上司有才干,有品德,这是不可否认的现象。但是不等于你有才干,有品德就能当上领导,或取代上司的位置。这里面还有其他因素,如资历、年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