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者都谦下(1 / 1)

驭人之道,一直是帝王学说中历久弥新的话题。很多人对此都有精深的研究。记得《史记》中所说的一个故事,当汉王平定天下之后,刘邦问韩信,我能够带多少兵?韩信说大王你最多带十万。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韩信说是多多益善。刘邦不高兴地问: “统率的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你会被我所捉?”韩信说: “陛下不能统率士兵,但善于带领将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捉获的原因。”

韩信的点睛之语,一下子道出了刘邦取胜的真谛。韩信说得也够直白的。对于古代那些善于用人的人,对待自己的属下都是非常谦下,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事情虽然他自己不会做,却能让别人去完成,这就是领导者的高明之处。

大凡历代的统治者能够登上皇位,并且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无不是一个善于用人的高手。刘邦重用韩信就是这样,说明刘邦是一个用人高手。韩信,这位出身贫寒的青年,在刚开始就是一位无业游民。经历了**之辱以及漂母施舍,愤然立志有一番大的作为。可是,当韩信投奔项羽之后,项羽只是给他做了一个小小的郎中,在部队里默默无闻。并且韩信曾经多次给项羽献计,可是项羽一点也听不进去。就在刘邦人蜀之后,韩信投奔刘邦,一开始也不过是做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知晓。后来,刘邦设立坛场,征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从此帮助刘邦打天下,成为千古名将。

刘邦是一个谦下的人。他的成功得力于许多人才。

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也是一位谦下的明君。早年他起兵反对王莽,在昆阳之战中力挽狂澜,以少数兵力令王寻几百万之众顿时土崩瓦解,从此就敲响了王莽政权的丧钟。接着他去河北,镇压各地的起义军,壮大自身的力量,艰难地奠定了中兴的基础,由此统一天下,定都洛阳,恢复汉室,成为中兴之主。

这位出身于皇族世家的皇帝,自小接受了正统的儒学教育,因此对教育也是非常重视。每到一处自然会收集古代典籍,拜访当地博学之人。他自己本身就出身于太学,可以算是古代学历最高的皇帝了。刘秀曾经问太学生们: “大家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你们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太傅邓禹说: “我要是没有遇到陛下,可能是一个五经博士了。”扬虚侯马武见皇帝和首辅都这么谦虚,就说: “马武要是没有遇到陛下,一定是去做县里抓捕强盗的捕头了。”刘秀说: “你马武自己不去做强盗就万幸了,哪还指望着你去抓强盗?”君臣相对大笑,其乐融融。这种场面在历代君臣之间也属少见。

这位皇帝早年就曾经发出了“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后来他就把执金吾的官职授予了贾复,可见他对其器重与赏识。贾复能有如此礼遇,能不鞍前马后,虽万死也不辞吗?

大臣冯异曾经跟随过王莽,后来又依附刘秀,并在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冯异曾经连续好几年镇抚关中,立下了赫赫功劳,位高权重,民间也流传着“关中王”的称号。这时,流言蜚语传到朝廷内,朝廷中也有不少人非议。刘秀于是便把弹劾的书信交给了冯异,冯异看后惊恐万分,立刻上表自我辩解。刘秀安慰他说:“这些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后来,冯异上朝拜见的时候,刘秀就当着满朝文武官员的面说: “这是我起兵时候的主簿。他为我披荆斩棘定关中。”回想起当年在河北逃难的情形,冯异曾经为刘秀弄来豆粥和麦饭充饥,刘秀感慨地叹道这是一份无法报答的恩情。当冯异听见这些话后,想必早就热泪盈眶,胸中暖意融融。

大将军李忠自从参军之后,就经常在外操劳,不能照顾家人,后来竟然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见面,音讯全无。刘秀对李忠说: “现在我的部队已经成形了,你要回去救你的母亲、妻子儿女。凡是能帮你找到家属的官员,赏赐钱千万,钱从我这儿出。”李忠将军听罢内心感动不已。

24年秋,刘秀率兵在邬地(今河北辛集市东南)作战,大败敌军后,很多人投降,可是投降他的人并不很安心。刘秀就让那些投降的人各自回到原先统领的兵马中去,他本人则轻骑巡行各部,没有一点戒备的意思。投降的人发出感叹说: “萧王(刘秀当时被刘玄封为“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怎么能不以死相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