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需要感情的。为官者要懂得,对待下属要进行感情投资,这样才能笼络下属。讲究情义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中国人尤其如此。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无一不是“感情效应”的结果。为官者大都深知其中的奥妙,不失时机地付出感情投资,对于拉拢和控制部下往往能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韩非子在讲到御臣之术时,只说到赏罚两个方面,这自然是最主要的手段,但却很不够,有时两句动情的话语,几滴伤心的眼泪往往比高官厚禄更能打动人。因此,感情投资是一种最为高明的统治术。
俗话说: “将心比心”,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那么自己就要先那样对待别人。只有先付出爱和真情,才能收到收买人心的效果。有许多身居高位的大人物,会记得只见过一两次面的下属的名字,在路上或门口遇见时,点头微笑之余,叫出下属的名字,会令下属受宠若惊。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获得下属的衷心拥戴,调动起下级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尽心尽力地工作。
感情投资是在所有投资中,花费最少,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一般来说,上司笼络下属的手段,不外乎官职、钱财两种,但有时上级对下属不必付出实质性的东西,而只要通过某种表示、某种态度,便能给下属最大的满足,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受宠若惊的感觉,因而感恩戴德,更加忠心耿耿地为上司效劳。有些领导者只是一味地施以恩惠,特别是对那些自己以为将要用到的人,更是如此。其实,收拢人心,最重要的是要针对对方的心理。给地位卑贱者以尊重,给贫穷者以财物,给失意者以安慰,给落难者以援助,给求职者以岗位等,这才是收拢人心最有效的方式。
为官者不仅要对部下示以宠信,同时还要向他们显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下属的过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笼络手段。俗话说:“大人不计小人过。”对那些无关大局之事,不可同部下锱铢必较,当忍则忍,当让则让。要知道,对部下宽容大度,是制造向心效应的一种手段。
当下属有了过失、过错的时候,要勇于承担。这是笼络人心的最重要的手段。
罗伯特·李将军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军统帅,他是一位勇于为下属承担责任的人。历史所载的关于李将军的一件最完美的事,就是他为毕克德在葛底斯堡冲锋失败后进行的自责。
毕克德是李将军手下的师长。毕克德在战场上的无畏冲锋,无疑是美国军事史上最光荣生动的英雄之举。毕克德是个风流的人物,他把他赭色的头发留得很长,几乎长及肩背;而且,像拿破仑在意大利的战役中一样,他在战场上几乎每天写下热烈的情书。在那惨痛的7月的一个下午,他歪戴着漂亮的帽子,得意地骑着马向北方军的阵线冲去,士兵们欢呼着跟随着他,人挤着人,战旗飞扬,刺刀在阳光下闪烁,那真是一幕壮丽的景观。北方军看见他们时,顿时响起了一阵低声的赞美。
毕克德的军队踏着轻快的脚步,迅速前行,突然,北方军的大炮向他们的队伍开始轰击。片刻间隐伏在墓山脊的石墙后面的北方军步兵向毕克德的军队开火,一排枪又一排枪。瞬间,整个山顶变成火海,成了一个杀戮的场所。在几分钟内,除了一个之外,所有毕克德的旅长都被击倒了,5000个冲锋的士兵中有五分之四倒了下来。
阿密斯旦带领着军队,做最后一次冲杀,他们跃过石墙,把军帽放在他的刀尖上摇着,大呼: “杀啊,孩子们!”
士兵们跟着跳过墙头,挺着刺刀,同北方军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终于把南方军的战旗插在墓山脊上。
但大旗只在那儿飘了一会儿就消失了。毕克德的冲锋——虽然光荣、勇敢——但却是终场的开始。李将军失败了,他不能深入北方。南方失败了。
李将军极悲痛,极震惊。他向南方同盟政府的总统戴维斯提出辞呈,要求另派“一个年富力强的人”。如果李将军要将毕克德冲锋的惨痛失败归罪于别人,他可找出数十个借口来。有些师长不胜任,马队到得太迟,不能协助步队进攻,这事错了,那事不对,等等。
但李将军没有责备任何人。当毕克德打了败仗,带着流血的残兵败将挣扎退回南方军阵线的时候,李将军只身骑马去迎接他们,并发出伟大的自责: “这都是我的过失,”他承认说,“我,我一个人战败了。”
历史上能有几个将领能有这样的胆量和品格说出这样的自责呢?能够这样地替下属揽过呢?
清代著名的大学士纪晓岚就是因为替下属揽过,才赢得了传世美名。
纪晓岚因为受到皇帝的重用,经常担任重要的官职。直到79岁高龄,应皇帝之邀,还再次担任当时的会试考官。在此之前,他已两次充任会试正考官以及两次乡试主考官,还曾被任命为武科会试正考官。对于每次主考,他都谨慎从事,不敢出错。为了表现自己的这种心境,他还感慨地写了一首这样的诗句:
三度来登凤敲堂,萧竦两鬓已如霜。
衰翁宁识新花样,往事曾吟古战场。
陆贽重临收吏部,刘几再试遇欧阳。
当年多少遗才憾,珍重今操玉尺量。
诗中大意表示了自己要谨慎处事,慎重取人之心。但事情总是不遂人愿,偏偏就在这最后的一次主考中,尽管纪晓岚很小心谨慎地做事,但还是出了一点小小的麻烦,后来事情又弄大了。
原来,在考试结束后,按照当时的大清例律,在字斟句酌之后,阅卷官员们确定了前几名的名单和次序,并对试卷加有详细评语。这是高度机密,不到发榜的那天,参加考试的人谁都不可能知道,可就在这一环节上出现了纰漏。很多情况都被一一泄露了出去,人们甚至都知道了纪晓岚的评语。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大事,顿时京城就像炸开了锅一样,议论沸沸扬扬:
“前几名莫非有考官的亲戚?”有人推测说。
“说不定啊,有钱能使鬼推磨。现今营私舞弊的人太多了!”又有人附和道。
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纪晓岚耳朵里,他觉得此事非同小可。
按照当时的科考规定,泄密之人肯定是大罪难逃,不仅丢官、蹲狱,甚至还要杀头。有关人员也难辞其咎,而纪晓岚当时正是正考官之一,理应负责,自然也就脱不了干系。大清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着实不少,牵连之广,处罚之严,令人胆战心惊。
此次科场风波如不妥善处理,势必引发一场大的灾难。考虑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纪晓岚悄悄把另一名正考官左都御史熊枚和副考官内阁学士玉麟、戴均元找来,共同商讨此事。
熊枚首先说道: “被取之单子与诸考官都没有任何的亲戚关联,一律秉公取录。即便另有私情,也只会保密,没有人这么傻会泄密的。”
“泄漏此事一点目的都看不出,也可能是事出偶然。”感到迷惑不解的戴均元随即说道。
纪晓岚此时也觉得此事甚是蹊跷,泄漏名单次序这些问题,无非是想把水搅浑而已,但将所有的情况都泄露出去,这样对谁都没有好处,因此纪晓岚推断可能是其中有人无意中出错。经过反复权衡,他最后决定把这件事情的责任全部揽在自己头上。毕竟自己是主考官,倘若自己揽了全部责任,这样对同僚、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于是他坦然地对他们说道: “此事待我去面见圣上。”
此时的嘉庆帝早已得到禀报,虽然心里很恼火,但也不明白一向小心谨慎的纪晓岚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事,于是他很想听听纪晓岚的解释。他下令追查,却又把纪晓岚召来问话:“老爱卿,此事系何人所为?”
“启禀圣上,臣即是泄漏之人。”纪晓岚很平和地说。
“啊,你——”嘉庆黄帝听后非常吃惊,虽然他在这之前有千万种假设,可是却没有想到纪晓岚会有这种回答。他知道纪晓岚向来办事谨慎,这种事绝不会出在他身上。他这么说分明就是另有隐情,,于是接着问道: “卿又何故泄漏呢?”
只听纪晓岚慢条斯理地说道: “只怪老臣书生意气,每得佳作,便将其反复吟咏,此次会试,老臣发现其中不少佳作,便时时吟咏,难免在与朋友谈论中漏出几句。只是此事实出无意,如圣上动怒,老臣则甘愿领罪。只求圣上开恩,不要牵连他人。”
嘉庆皇帝也不是傻瓜,自然明白纪晓岚的用意。他无非是要淡化此事息事宁人。嘉庆皇帝见事情仅仅是偶然出错,怒气也就消了一半,随即下令撤回追查此案的大臣。一场即将掀起的会试大风波,在纪晓岚巧妙的周旋下平息了。最后所有参与此科会试的大小官员个个都对纪晓岚感激不尽。至于那真正泄密的人,虽不敢明言,他的感激肯定也是至诚至深的。
身为领导,笼络下属有很多方法。除了替下属承担责任、承担过失外,当下属有了错误,有了过失,也能够宽以待人,原谅其过错。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河北与自立为帝的王郎展开大战,王郎节节败退,逃人邯郸城里。经过20多天的围攻,刘秀大军攻破邯郸,杀死王郎,取得胜利。
在清点缴获来的书信文件时,官员们发现了一大堆私通王郎的信件。这些信件有好几十封,内容大都是吹捧王郎,攻击刘秀的。写信者都是刘秀一方的人,有官吏,也有平民。
有人很气愤,说这些人吃里爬外,应该抓起来统统处死。听到这,曾经给王郎写过信的人,都提心吊胆,心里十分害怕,很怕遭到处罚。
刘秀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又叫人把那些信件取过来,连看也不看,就叫人当众把他们扔到火盆中烧掉了。
刘秀对大家说: “有人过去写信私通王郎,做了错事。但事情已过,可以既往不咎。希望那些过去做错事的人从此安下心来,努力做事。”
刘秀的这种处理方法,使那些曾经私通王郎的人松了一口气。他们都从心眼里感激刘秀,甘愿为他效劳。
刘秀的做法很值得现在领导者借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抓住别人曾经犯过的错误不放,三天一提、五天一念,甚至“穿小鞋”,怎能使人安心工作呢?看来做领导还应学会“忘记”。忘记下属的过失,下属就会真心实意地为你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