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木德》上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与污秽者为伍,自己也得污秽;与洁净者相伴,自己也得洁净。”这句名言简单明了地告诉人们选择朋友的重要性。
从前有一个犹太年轻人,整天不务正业,结交了一群酒肉朋友。父亲劝他不要和这些人来往。年轻人不听,反而认为多个朋友多条路,有事的时候他们会帮忙的。
于是父亲和他打赌,让年轻人约这些人来家里喝酒。在这些人到来之时儿子躲在屏风后,父亲出面慌张地对他们说:“大事不好了,我儿子刚才出去买酒,与店老板争吵起来并杀了他。你们是他的朋友,帮助他逃走吧。”
这群狐朋狗友一听出了这么大的事,纷纷找借口跑掉了。父亲对满脸羞愧的儿子说:“我的朋友很少,一生只交了一个半朋友,你去见识一下。”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一个半朋友,朋友的含义你自然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父亲的“半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仇人追杀,情急之下投奔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人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去吧!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儿子明白:在你患难的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称作“半个朋友”。
然后,儿子去找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把同样的话说了一遍。这人一听,不假思索,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让他和朋友的儿子互换了衣服。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候,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作“一个朋友”。
在犹太人看来,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接触时,一定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同样道理,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接触时,一定会产生一种现象——甲的一部分融入乙中,乙的一部分融入甲中,丑恶和善良都可能潜移默化地进入人的内心深处,但两人也许都毫无感觉。
因此,犹太人对于交友是非常慎重的。每当他们遇到一个人时,他们就会先考虑:应该花多少时间和那人接触?会沾上多少他的习性?……然后再选择是否深入交往。
但同时,犹太人又认为没有朋友的人就如同失去手臂一样。他们把朋友分成三种:第一种朋友如面包,这种朋友是经常需要的;第二种朋友如菜肴,这种朋友是偶尔需要的;最后一种朋友如疾病,这种朋友应尽量避开。
现代商业社会,人脉就是商机,就是钱脉。
孩子的人际关系首先开始于与父母的相处,同时也包括同龄人对他的影响。孩子到了七八岁时,开始逐渐脱离父母的影响,越来越看重同学和朋友对他的喜欢、支持和赞赏,更多地从朋友身上得到精神与情感的满足。
孩子的交友技能在儿童期过后就较难学会了,它有些像学习游泳,对姗姗学步的幼儿来说极其容易,而等到成年时再学就比较难了。当然,尽管孩提时代没有朋友并不注定成人后就会孤单,但应该承认,有些情商的发展是有时间性的,正常的时间一过去,一样的技能就会变得很难学会。所以要鼓励孩子在年少时多交朋友,但择友时一定要慎重。
犹太人认为,友情就是一笔无形的巨大的财富,越孤独的人越渴望朋友的陪伴,紧急的时候得到帮助是宝贵的。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给予恰当的帮助,愚蠢的朋友比敌人还要危险。
犹太父母经常给孩子讲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在森林里隐居的隐士和一只健壮的大熊成为了朋友。有一天,这位隐士午睡时,熊守候在他的身旁。忽然,有一只苍蝇飞到隐士的脸颊上,然后又落到隐士的鼻子上去。熊担心这样会吵醒自己的好朋友。于是捧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儿向隐士的脑袋砸了过去,苍蝇死了,可这位隐士的脑袋也被砸烂了。
但愿我们别交上熊这样的愚蠢朋友,因为殷勤过分的蠢材比任何敌人还要危险。
自从一个农夫跟蛇交上了朋友之后,他的一切老朋友和亲戚,竟然没有一个上门来了。农夫很纳闷,经过了解他才知道,他的亲属和朋友是因为害怕那条蛇才不敢去他家的。
农夫交上了蛇这个朋友,因此失去了其他的好朋友,即使这条蛇不会对其他的朋友造成危害,别人在与农夫交往时也是战战兢兢,这对农夫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在鼓励孩子交朋友时,要妥善选择自己的择友范围,交对朋友。
父母在帮助孩子学会交友时应该牢记一位犹太拉比的教诲:
拥有一个“好朋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如果孩子没有朋友,或者不被同伴接纳,那么即使日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也会终生有一种不满足感和不安全感。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为人处世中,应该远离不良之人,不让他们的不良言行和思想影响到自己的为人和道德标准。要多与优秀之人交往,吸取他们的精华,提升自己。正如犹太格言所说:“走进香水店,就是什么都不买,也会沾上芳香的气味。”
犹太父母深知朋友对孩子的重要影响,所以,他们在教育孩子时,会告诉他们如何选择真正的朋友。
有个犹太哲学家在奄奄一息时,把儿子叫到身边,问他:“孩子,在你的身边有多少人是你的朋友啊?”
犹太人的儿子想都没想就骄傲地说:“我身边有一百个朋友。”
听完儿子的话,犹太人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我的年纪比你大得多,可是回顾我这一生,却只找到了一个朋友。你的回答是不是太草率了一点?所以,我的儿子,好好审视你的朋友,看看他们当中是否有一个是你真正的朋友。”
哲学家又对儿子说:“你把一头小牛剁成碎块放进一只麻袋里,再把麻袋在血里浸泡一下,最后再把它拿到你的一个朋友那儿去。”
儿子按照父亲的吩咐去做了。他带着麻袋去找第一个朋友,结果吃了闭门羹。于是他又见了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最后一个即第一百个朋友,可是每个人都把他赶走了。最后,他只能失望地回到父亲身边。
这时,犹太人对儿子说:“在一个人成功时,他有很多朋友,但当他陷入灾祸时,他们就像雾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你可以去找我刚才跟你说过的我那一个朋友,听听他会怎么回答你。”
于是,儿子带着血淋淋的麻袋找到父亲的朋友,请求他帮助自己。
他父亲的朋友看到后二话没说就把他带进屋子里,以免让邻居看见。随后,父亲的朋友把妻儿都打发出去。只剩他们两人时,他开始在院子里挖墓穴。坟墓挖好了,他把麻袋里真正的东西掏了出来。
故事中的儿子在面对自己一百个朋友的拒绝后,一定非常伤心与失望。但他在看到父亲的朋友是如何帮助自己的时候,心中一定还是能感到温暖的。一群朋友也许会让你感觉不到寂寞,但却不能让你感觉温暖。所以,犹太人在教育孩子交朋友的时候,应该注重的是“质量”而非“数量”。
在很久以前,有两个从未谋面的商人,他们中一个住在埃及,另一个住在巴比伦。两个素不相识的商人都是从旅行者的口中了解到彼此的,后来这两个人也曾通过信使互送过礼物,以此来表达敬意。
有一次,住在巴比伦的商人为了一桩生意跟着一支商队来到了埃及。在埃及的商人知道自己这个朋友要来的消息后,就慌忙跑出来迎接。两个人一见面就热情地拥抱,最后,埃及商人把巴比伦商人带回了家。在埃及商人家中,巴比伦商人受到了极好的招待。
巴比伦商人在住到第八天的时候,突然生病了。埃及商人非常着急,请来了当地最好的医生为他的朋友治病,医生在经过仔细的诊察后,发现巴比伦商人没有任何病症。最后,医生猜测他得的是相思病。
“告诉我,你喜欢上了哪个姑娘?”他的朋友说。
“把你家中所有的女子都叫来,我会告诉你我的心上人是哪一个。”巴比伦商人回答。
埃及商人叫来了家中所有的女佣,但病人却说:“不,她不在里面。”
最后,埃及商人带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这个姑娘是埃及商人养大的孤女,他准备将来让姑娘做自己的妻子。
当巴比伦商人见到她时,他惊叫道:“看呀!就是这位姑娘,我的生死就掌握在她的手中。”
埃及商人在听了他朋友的话后说:“把她带走吧。她也许能成为你的好妻子。”
埃及商人决定给姑娘一份丰厚的嫁妆和许多礼品,很快巴比伦商人的病就好了,后来他把姑娘带回了巴比伦让她做了自己的妻子。
在那之后的几年里,埃及商人的生意失败了。他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变得一贫如洗。在绝望中的埃及商人想起了自己的朋友,对自己说:“我要去巴比伦找我的朋友,他肯定会帮助我的。”
经过了漫长的跋涉,埃及商人终于来到了巴比伦。他衣衫褴褛,靴子也破破烂烂,双脚又酸又痛。一想到他的朋友可能认不出他来,而佣人们也许会把他当成一个可怜的乞丐赶走,他就不禁害怕得发抖。
埃及商人在城镇外的一所破房子中度过了一个寒冷、痛苦的夜晚。第二天一早,他站在窗前向外看,正巧看到两个人在争吵,其中一个拔出刀子,把另一个杀死后逃跑了。
很快附近就聚集了一大群人,开始追查凶手。当他们追到破屋子时,发现了埃及商人。
“你知道是谁杀死了那个人吗?”他们问他。
埃及商人感觉自己的生活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可能死亡是他唯一的出路。于是他就对他们说:“我就是凶手。”
这个可怜人就这样被带走了,在囚禁了一个晚上之后,法官判了他绞刑。
城里所有的居民都来围观。就在他们当中,他的朋友就是那个巴比伦商人,认出了他。
“你们要吊死的是一个无辜的人!”他向法官喊道,“他不是凶手,我才是!”
于是,法官命令放了陌生的异乡人,而把巴比伦商人吊上了绞架。
在围观的人群中,站着真正的凶手,这对朋友的真情深深打动了他。他想:“如果让一个无辜的人为了我所犯的罪行而死,我一定会在地狱中受到可怕的折磨。”
于是,他也对法官喊道:“放了他。他和他的朋友都不是凶手。第一个人认罪是因为他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第二个则是因为和朋友真正的友谊才把罪名揽到自己头上。要知道,我才是真正的凶手,绞死我吧。”
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犹太人认为,与真正的朋友交往,是为了从朋友身上吸取养分。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带来很多的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的麻烦,可能还会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美国有一位名叫阿瑟·华卡的农家少年,在杂志上读到了某些大实业家的故事,很想知道得更详细些,并希望能得到他们对年轻人的忠告。
有一天,他来到纽约,也不管几点开始办公,早上7点就到了威廉·亚斯达的事务所。
在第二间房子里,华卡立刻认出了面前那体格结实、长着浓眉的人是亚斯达。亚斯达刚开始觉得这少年有点讨厌,然而一听少年问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样才能赚得百万美元?”他的表情便柔和并微笑起来,两个人竟谈了一个钟头。随后亚斯达还告诉了他其他该访问的实业家。
华卡照着亚斯达的指示,遍访了一流的商人、总编辑及银行家。在赚钱这方面,他所得到的忠告不一定对他有所帮助,但是成功者的指引给了他自信。他开始仿效他们成功的做法。
过了两年,这个20岁的青年拥有了他当学徒时所在的那家工厂。24岁时,他是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不到5年,他就如愿以偿地拥有百万美元的财富了。这个来自乡村粗陋木屋的少年,终于成为银行董事会的一员。
在活跃于实业界的数十年间,华卡一直实践着他年轻时在纽约学到的基本信条,即多结交有益的人、会见成功立业的前辈能转变一个人的机运。
大部分的朋友都是偶然得来的,我们或者和他们住得很近,因而相识,或者是以未曾预料的方式和他们相识了。结交朋友虽出于偶然,但朋友对于个人进步的影响却很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古人的经验之谈,为我们生动说明了谨慎交友的重要性。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指出:“不管在你的现实生活或是想象中,你习惯相处的那些人会对你的目标有极大的影响力。”一个人的朋友如何,对他自身的发展往往起很大作用,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力量。
保罗·艾伦在大家眼中是个不善于交际的人,因为他总是喜欢整天沉浸在自己的爱好中,艾伦喜欢音乐,他常常一个人听歌,不和别人交流。他还喜欢天文,整天对着天空发呆,而不去参加朋友聚会。
看似不善交际的艾伦,其实也有自己的好朋友,那是一个比他低两个年级的金发男孩,这个男孩经常到班里来找他,因为艾伦的父亲是图书管理员,金发男孩要通过他借一些最新的电脑书籍。在借书还书的过程中,艾伦喜欢上了那个金发男孩,于是经常跟他出入于学校的计算机房,与金发男孩一起玩编程游戏。从“三连棋”一直玩到“登月”,临毕业时,他成为了一个仅次于金发男孩的计算机高手。
在1971年的春天,艾伦凭借自己优异的成绩考入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习航天;次年,那位金发男孩进入哈佛,学习法律。两人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但经常联系,金发男孩继续跟他借书,继续跟他探讨编程问题。
1974年寒假,艾伦在《流行电子》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世界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他兴奋异常,因为在中学时,那个金发男孩就经常在他面前抱怨,计算机太笨重了!要是小到家里能放下就好了。
后来,艾伦拿着这本杂志找到了金发男孩,兴奋地对他说:“你说的可以放在家里的计算机造出来了。”金发男孩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开心,因为当时他正为“是继续学法律,还是搞计算机”而苦恼。
他看到《流行电子》杂志上的那台所谓的家用电脑后,说:“你不要走了,我们一起干点正经事。”
艾伦听了金发男孩的话,没有走,和他一起在波士顿住了下来,并且一住就是八个星期。在这八个星期里,他和金发男孩没日没夜地工作,用编程语言设计了一套程序,这套程序可以装进那台微型计算机里,并且能像汽车制造厂的大型计算机一样工作。
后来,当艾伦和金发男孩带着这套程序走进那家微型计算机生产厂家时,竟然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答复,给他们3000美元的基价,以后每出一份程序拷贝,付30美元的版税。
艾伦和金发男孩喜出望外,再也没有回到学校。三个月后,一家名为微软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在波士顿注册,总经理就是那金发男孩——比尔·盖茨,副总经理是保罗·艾伦。
现在微软公司已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巨无霸,比尔·盖茨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世界首富。艾伦在他的巨大光环下,虽然有些黯淡,但也取得了别人望尘莫及的成就和财富。
在一些人的眼中,保罗·艾伦只是一个“一不留神成了亿万富翁”的人,但这样的看法显然不客观,而且听起来也有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感觉。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保罗·艾伦的成功就在于他懂得和优秀的人做朋友。在犹太人的《塔木德》上就有这样一段话:“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与一个注定要成为亿万富翁的人交往,自己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穷人呢?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聪明的犹太人知道从优秀的朋友身上吸收养分,让自己变得强大。聪明的中国父母也应该向犹太人学习,教会孩子结交益友。让孩子和优秀的人成为朋友,不仅可以让孩子吸收到更优秀的东西,还可以让孩子对自己要求更高。
教育孩子要谅解曾经伤害过你的人
犹太人有句名言:“谁是最强大的人?化敌为友的人。”
其实,仇恨对于问题的解决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它只会激化已有的矛盾。而任何矛盾要想解决,前提就是忘记仇恨,淡化差异,找到双方利益的共同点。
在《塔木德》中有一则约瑟夫接纳哥哥的故事,被犹太人视为为人处世的典范。
约瑟夫是雅戈的儿子,受到兄长的排挤,在小时候被兄长卖往埃及为奴,后来约瑟夫在埃及做了大官。
有一年闹饥荒,约瑟夫的哥哥们一路逃荒来到埃及。当约瑟夫发现自己的哥哥们时,就走上前说:“我是约瑟夫,父亲还好吗?”
可是,哥哥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时无法回答,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了。
约瑟夫又对哥哥们说:“请你们走近些。”
当哥哥们走近时,约瑟夫说:“我是你们的兄弟约瑟夫,你们曾经把我卖到埃及。”
兄长们还是不敢相信。可是当他们明白一切都是真的时,看着眼前的弟弟如此荣耀,如此威风,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老家发生饥荒已经两年了,你们将无法生存下去,现在所有的土地颗粒无收。”
“上帝把我送来,是为了让你们继续存活,以特殊的方式让我们都生存下去。所以是上帝而不是你们把我送到这儿来的。”
约瑟夫的话语其实表现了一种宽以待人、化敌为友的为人处世之道,这也是所有犹太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犹太人之所以把他们的足迹留遍世界每一个角落,并创造出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商业成就,尽管因自己的“暴富”或充当有“血吸虫”之称的高利贷者而遭受异族的践踏和杀戮,但他们作为一个弱小民族能够凭自己的信念和出色的成就而生存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某种意义上,犹太人所持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相互尊重、彼此宽容,正是支撑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和强权夹缝中求得生存的艺术。
1915年,由于全国性的经济危机,导致许多工人收入下降,科罗拉多州煤铁公司的工人们为了争取自身利益,要求公司提高工资。他们甚至采取了捣毁厂房、砸坏机器的粗暴办法。
这引起了作为资方的洛克菲勒的重视,他先后花几个星期的时间深入到工人家中,尽管遭到一些工人的拒绝,他仍顶着巨大压力走访许多工人家庭,与他们成为朋友。洛克菲勒向工人们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说明公司面临的困境,友善地劝说工人们回去工作。工人们接受了他的意见,暂时不再谈提高工资的事,一场愤怒就这样平息了。
洛克菲勒友善地化解了公司与工人之间的矛盾。他没有和工人争论,也没有用政治干预吓唬工人,他以友善和蔼的态度化解了工人的愤怒,工人回去上班了,工厂也步入了正轨,以后当效益好转的时候,他及时给工人加薪,改善工人的福利。
千百年来,犹太人备受迫害和欺辱,但是,他们从不怨天尤人,而总是能够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福祸的关系。今天的灾难,也许换来明天的幸福;现在的幸福,是因为曾经的灾难。所以,对待敌人,犹太人能用爱心去宽恕;对待仇人,他们会充满感激。
他们认为,你今天的幸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仇人带来的。是仇人激发你、鞭策你,促使你更加努力,更快进步。仇人让你知道,你曾经有过灾难,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
有人形象地把生活担子比作两个箩筐,前面的箩筐里装着别人的过失,后面的箩筐里装着自己的过失。别人有了过失,人们往往能够迅速地发现;自己有了过失,由于不轻易回头,过失就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忽略了,即使偶尔转过头去看一下,也是视而不见,或者很轻易地原谅了自己。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一生之中,要面对很多事情,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所有事情做得很完美。也许正因为存在着这种情况,当自己有了过失后便会安慰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认为偶尔犯一次错误是很正常的,然后就会把自己的过失抛之脑后,不去想犯下的过失需不需要弥补,怎样弥补,而是听之任之,任其发展。
可是,当别人有了过失时,自己总是耿耿于怀,特别是他人的过失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时,更会怒不可遏地指责他人。
能够轻易原谅自己的过失,就应该试着去原谅别人的过失。一个不会原谅别人的人,是一个不懂得沟通的人,是一个不擅长交往的人。因为,不会原谅别人的人,他始终不能够也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他不了解别人的感受,怎么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不善于与人沟通,最终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发展。
《塔木德》上说:“人类同根同源,来自同一个祖先亚当,没有一个民族比另一个民族更优越。每个人,都应该去爱全人类。”
在犹太人心中,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犹太人不但会宽恕仇人,甚至,他们还会以爱来回应仇人的伤害。
因为有这样一个大人类的信念支撑,尽管犹太人历尽坎坷,但当犹太人有机会主宰异族命运的时候,他们却并不会以牙还牙。相反,他们能够以平常心对待其他人,甚至用爱心去帮助他们。犹太拉比高度赞美那些“受到侮辱却不侮辱别人,听到诽谤却不反击”的人。
犹太人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谅解和接受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才是最好的待人之道,这样就能得到希望中的回报。
对一切人、一切民族来说,相处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相互尊重,彼此宽容。
父母要告诉孩子,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将会有他不喜欢甚至厌恶、憎恨的人。但是仇恨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仇恨别人并且报复别人,那付出的代价就太高了。对待不喜欢的人甚至仇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宽容、宽容、再宽容。